议论文也要制造波澜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w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教程对我很有启发:是不是记叙文的写作才讲究波澜?其实议论文也需要“波澜”。我们天天让学生去套那几种论证方式——并列、总分、对比……他们怎能对文章产生激情,更别说挖掘出文章的本质和灵魂了。由此看来,要想写出好的议论文,也要大兴波澜,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探求底蕴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现代社会人文观念构成的多方面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议论文的题目好比风雨来临之前的狂风劲吹,有造势蕴劲之功。标题可以采用多种艺术方法,标新立异,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论文内容的关注,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我有意识地教授标题写作的方法。在话题上进行小范围的修改,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如以“气”为话题,可写“志气”,如文章《以气御剑》使读者产生好奇,“气”为何物,“剑”的内涵是什么。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在对题目的思考中产生自我满足感,从而激发了对现实观察、思考的热情,由此认识到议论文不是冷冰冰的废铁,于现实毫无价值,而是有待挖掘的矿藏。
  另外,文章开篇段章也要像题目一样有先声夺人之势,为文章造势。有些学生喜欢以洋洋洒洒、文辞优美、掌故丰富的议论抒情的排比模式开篇,也算是一种“造势”。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借助思想深刻、暗示主题的语言来抓住读者。例如《读写月报》中的一篇文章《谁为谁善良》,开篇叙说一个“奉献树”的故事:一棵大树对一个孩子无休止的贪婪欲望,甘于奉献,一般人读后都对这棵树的“太善良”生出同情,但作者笔锋一转:“我听了不但没有为这棵树的善举感动,反而深深地为这个人的残忍惊诧!”这简简单单一句话突破了一般人的思维方向,自然就引起了读者心灵的震颤,这种开篇别具一格,虽然没有铺天盖地的气势,但于短短百字之内波澜丛生,跌宕有致,为后文起到了引火点炮的作用,正如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我特意用这篇文章作为范文,引导学生意识到排比开篇模式的不足——势已用尽,姿已摆足,分明不为后文着想,殊不知开篇要留有余地,注重蓄势,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而不是眼睛的愉悦。因此,要想使学生的议论摇曳生姿,题目和开篇的写作训练不可小视。须用造势,如唱戏开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造势的前提在于心的涟漪。
  二、死水亦能起波澜
  不少学生多读材料,多搜集材料,这种“拼凑法”的结果当然是很糟糕的,例子一样不说,就连对例子的阐释分析都千篇一律,根本不管是否与文题、论点相符,只要能扯上一点点关系就行,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能力慢慢退化,充当的是复印机的角色,白白糟蹋了这些优美精炼的素材,叫人遗憾。如何使用材料,如何用好材料?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在选材时切忌材料过于陈旧,包括对材料的陈舊阐释。但是对陈旧的材料利用得好,仍然可以为作文服务,读来也不觉得是老调重弹,相反有一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新感觉。选材时关键是抓住这些材料与论点的关联处,挖掘其中可以为论点服务的亮点,进行整合,使之与论点相辅相依。2004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跨越语言障碍 筑起沟通桥梁》中的两则材料很难与“语言与沟通”这个话题挂起钩来,但小作者抓住两则材料和语言文字的关系,贴切入题:“凯末尔改革第一步就是改革语言,凯末尔深知,只有跨越语言障碍,才能使土耳其这个贫困的国家再次跃起,恢复昔日古罗马的辉煌。”再看看唐朝的玄奘:“他不是在灯下孜孜不倦地翻译成天竺的经文吗?他知道,只有把天竺梵文翻译成汉语,天竺的佛法才能在中原弘扬。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的桥梁,可以使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互相交流,各取所长,为民族振兴之用。”本来是“山重水复”的绝境,这样一整合,一下子成了“柳暗花明”的胜景。读来令人振奋,令人慨叹:死材料用活了。学会分析,学会活用,干枝也会开花,枯木也会逢春。
  三、推波助澜兴风雨
  写议论文要求不断延伸拓展,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其延伸拓展表现在文章结构和文章内容上。议论文结构拓展多种多样,近几年来,关系型话题比较普遍,这就给学生提出更高要求,不是简单一种论证结构就能把问题说准确,把关系理清楚,这需要多种论证方式的综合运用,把问题层层展开,先分析表层,再分析内质,由立论到入据再到结承再到迭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悬念迭生,突转陡起,使读者永远保持好奇和震撼。如《谁为谁善良》一文,先说一味奉献不是善良,再接突转:“不错,我们应当善良。”再进一步指出:“懦弱不是善良,无能不是善良。”从而提出“伪善良和善良的本质区别”:“对弱者而言,‘善良’完全有可能变为一口陷阱。”三个突转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善良”这一话题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分析中逐渐变得明朗起来。文章第二部分在更高的角度俯视,认为:“善良是一种能力,它可能发生在强势的一方。”举例:阿喀琉斯感及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丧子之痛,还有跪求归还儿子尸首的揪心悲伤,“良心发现”,最终归还了尸首。这个故事顺理成章地使读者感受到了“善良”的力量,以为本文也跟其他作文一样证明“善良”之伟大;但下文却一浪打来,作者猛发一问:“感动不了怎么办?”真是晴天霹雳,振聋发聩,不由人不低头深思。这一大浪把文章的主题推向令人瞩目的高峰——弱者把希望寄托在强者身上是危险的,对待恶人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文章结构采用了并列式、递进式、比较式、总分式等论证方式,无情地揭去了善良的虚弱面纱,昭示读者思考如何把握善良。
  文章的思想内容同样不能平淡无奇,让人睹之疲累。使大多数学生的文章之所以不能兴风雨,在于停留在“话题”的表层含义,似大雨倾盆,来也快去也快,可雨水却未深入土层之下,未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如一般同学写“善良”,只举两种事例,一种善举,一种恶行,两相对照了事,《谁为谁善良》没停留在此,而是深刻探讨了善良本身的内涵,对人们经常褒扬的“善良”进行了反思,发现其背后隐匿和掩饰的真实内涵。这是写作由外视到内省的过程,细察外视指作者对表现对象观察要细致具体,深思内省指从观察的感悟中升华出理性的见解,如“规则”话题,大多数学生写时要遵守规则或打破规则,使文章出现波澜不惊的局面,没有让人看下去的欲望。学习了人家的佳作之后,我让学生对“善良”进行一种延伸,得到了“为自己善良”、“无意为善而成善是善良的最高境界”等深层次的论点。针对前面说过的“原则”话题,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则材料——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在瑞士公厕里看见一个小男孩在修马桶,原来小男孩认为上完厕所不冲水是违反了规则。这给了学生很好的启示:原来规则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是社会美德的一种长期养成。这样去思考,另辟蹊径,紧抓事物本质,探究思维的涌动,自然引人深思,学生本人也经历了一场思维的洗礼,不由自主地有了关照世界的自觉性。由外视到内省的涤荡引起的就是心灵的暴风雨了,历经风雨后,我们不会对生机盎然的自然熟视无睹,也不会对鸟语花香的圣殿心如止水。
  议论文外表虽显冷静,但内中自有激情。苏轼的私塾启蒙老师是一位道士,为人刚正不阿,傲视权贵,他让学生读书,再按各种书的不同特色来学习表述,而表述内容任学生发挥,老师让孩子写这样的文章,是让学生放胆为文。苏轼写《夏侯太初论》时,年仅十岁,他写道:“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小小年纪,就对人们或许有面对生活中千金、猛虎的从容,却不能承受破釜、蜂虿的行为予以讥讽。所以有所思、有所感是放胆行文的前提。也正是这样的教育理念,才培养出了苏轼这样伟大的文学家。反观现今大多数学生的文章,他们不能放胆作文,与其说不敢放胆,不如说怠惰心重,无意为文,他们不关心自己周围的世界,对生活缺乏热情,长此以往,无论任何写作技巧都无济于事。要想写出波澜,一定要有澎湃的激情,一颗对生活真挚的心,而在用心制造波澜的过程中,学生对生活的爱意也会喷涌而出。
其他文献
摘 要: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但生命教育理念的实施相对还比较滞后。因此,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堂需要在这种背景下重新构建,建立起以课堂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本位、教师为主导的立体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 生命教育 生命课堂    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活动,唤醒学
摘 要: 技校语文除给予学生以语文基础知识以外,人文精神才是它内在的筋骨。人文精神反映了一种价值取向,承认人的价值,并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高目标。具体而言,人文精神为善与恶、允许与禁止、美与丑、神圣与亵渎等各种价值和规范原理提供了评判依据。  关键词: 技校语文教育 人文内涵 人文教育    近年来,技工教育由重“技能”转变为“技能”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并重培养,这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具有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举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
摘 要: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以实用为导向,现有的教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现有课程无法满足的。作者主要研究了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他们的阅读动机和阅读习惯,大力促进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在有针对性的阅读中提高专业素养。  关键词: 中职旅游专业 语文课外阅读 阅读现状 阅读动机 阅读习惯    旅游专业是教育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每课的作业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摘 要: 生成性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有别于传统封闭的预设性课堂,生成性课堂给学生更多弹性的开放空间。本文在分析了实施语文生成性课堂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指出了课堂生成与课堂预设之间的关系,并对语文生成性课堂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加以分析。  关键词: 语文生成性课堂 预设 生成 误区    一、生成性課堂的定义  “生成”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生成性课堂就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课堂。它不是“罐头式
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等多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有丰硕的收获呢?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在课堂上教师的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