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尔扎克心中的现实主义

来源 :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gxcgx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巴尔扎克的了解,大多数的读者局限于他的小说创作,很少有人关注他的思想情况,无疑他一生的思想是十分复杂的,他在“深刻理解现实关系上总是十分出色”,在现实主义方面有自己的见解,所以,由一些序跋和部分通信,简单地了解一下他这方面的论述。
  
  1.现实主义小说要具有史的品格
  
  “史”早在古希腊阶段即已成典范,但只是就“剧”而言,发展到十九世纪依旧深受人们的喜爱。巴尔扎克认为艺术的使命是真实地反映生活,再现自己的时代。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小说对生活部分地或片断地描绘,而主张一个小说家应有才能和气魄以自己的作品来组织和体现一个完整时代。
  在小说再现自己时代方面,巴尔扎克又特别提出要写一个时代的风俗史,他认为一个民主的风俗习惯最有意义、最富哲理、也是最有趣味的,历史学家常常忽略对时代风俗的描写,而小说家正应该成为一个风俗和道德的历史学家,写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文化、习惯、生活环境,总之要使自己的小说具有风俗史的品格,体现一个完整时代的生活面貌。
  那么,既然小说要写出一部时代的风俗史,只写几个人物显然无法实现着一重任,必须塑造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人物,而各个人物又有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遭遇,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想、情感、处世态度、习惯等个性特征。只有通过对这些不同性格的刻画,对他们所生活的不同环境的描述。才能表现一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他自己的创作经历恰好也证明了这一点。
  
  2.现实主义小说要写出事件的根源
  
  巴尔扎克将现实生活看作是艺术永远的权威,“世界上没有光凭脑子就可以想出那么多小说的人”,“根据事实、根据观察、根据亲眼看到的生活中的图画,根据从生活中的出来的结论的书,都享有永恒的光荣。”这就说明小说创作必须植根与生活。
  但是巴尔扎克并不把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等同,而是认为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应描写为文学的真实,同样,文学中的全部真实也不等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因此艺术家不应作一个可怜的生活模写者,止于抄袭生活的表面现象,而应该象科学家一样探求事物的原因。
  巴尔扎克认为要做到这样,小说家要探求两个法则,一是社会法则,指产生社会现象的基本原因,这些原因成为推动作品的中的人物种种行为的主要力量。二是自然法则,艺术家不只要揭露黑暗,而且要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
  
  3.现实主义小说要塑造出艺术典型
  
  “典型”这个概念应该具有这样的意义,“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他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意思是说典型人物应是一个时代一类人的代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集中表现了一类人的本质特征。但巴尔扎克强调,他所写的人物绝不是概念的产物,都来自现实的生活。因此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一要坚持以生活为基础;二要善于概括和综合;三是艺术家在塑造典型时必须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渗透到他所创造的典型中,使其比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更理想、更丰富,从而也更具有真实性。所以典型化的过程绝不是艺术家一个纯客观的综合过程,而是贯穿了作者的提炼、集中、加工、虚构的过程。
  巴尔扎克也重视表现典型人物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主张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来塑造人物形象。
  
  4.艺术家要具备杰出的才能
  
  艺术家既要忠实于现实生活,又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一种绝高的境界”,使读者能够在审美的世界里领悟更高的真实,所以巴尔扎克要求艺术家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才能:“许多杰出人物拥有观察的才能,却不善于赋予他们的思想以生动的形式;正如另外一些作家,他们枉有生花妙笔,却缺乏洞察一切且过目不忘那种敏锐和智慧。在某种程度上,文学的视觉和触觉来自两种智能,一般的情形往往是这个人善于动笔,那个人长于构思。这两种能力基于一身,便是完美无缺的人了。”
  巴尔扎克用自己的作品和思想向后人解读了他心中的现实主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 77页
  [2]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载《文艺理论译丛》1957年第2期
  [3]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之初步设想》,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1965年第10期
  [4] 《巴尔扎克全集》第2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214页
  
  收稿日期:2008-12-18
其他文献
[摘要]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国家、社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学科德育在新形势下备受瞩目。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德育功能?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探索,就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道德引导展开论述。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引导策略;德育    素质教育明确了“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的要求,强调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课课
期刊
[摘要]多媒体在现在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体现出很多的优点,但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缺点。本文就多媒体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不足之处加以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不足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与成熟,多媒体教学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由于多媒体能集音频、视频、图像等素材于一身,能极大的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
期刊
思想品德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尽量转换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方式,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重在调动学生求知欲,启动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独立、自觉地完成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了创新能力,又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从而实现了思想品德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现就我在教
期刊
美感是体验的感受之一,是审美主体在精神上得到的满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追求真善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语文新教材大多是名篇佳作,富含美育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注重美育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应注重实效,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美的信息传递,引导对美的情境感知    人的审美观的形成离
期刊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的能力包括思想品德能力和思想认识能力两个方面。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所处环境,思想品德能力就是依照教材中所讲述的高尚品德、正确的思想、革命人生观等标准,去评判人们的行为善恶、真假、美丑;让学生去崇尚效仿真、善、美,鄙夷摒弃假、丑、恶,从而表现人的觉悟、品行活动。思想认识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等。这种能力是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反
期刊
作为一名教师,要思考在课堂上创设什么样的情境与氛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思路,最终形成良好课堂氛围。在长期的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自己对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有一些肤浅的体会,下面就结合自己如何遵循学生情感规律,对政治课有较大的兴趣,对教材内容能很好理解的情况谈几点:    1.饱满的情绪    学习,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并不是一件轻松事。因此,要使课堂充满生机
期刊
[摘要]在笔者教学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这使笔者意识到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幼儿;分享行为;培养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在我这几年的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幼儿
期刊
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通过学习,激发爱国主义教育激情强化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德育教育是教学改革的重大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艰苦长期细致的工作,只有从他的自身的规律出发,结合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美好生活的光辉前景,对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树立
期刊
千百年来,什么都在变,惟独人的情感不会变,而情感又是万能药。所以提高化学教学  质量,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是基础中的基础。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1.深入学生群体,全面了解学生心态    情感具有固有的迁移、扩散和感染的特性。在既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  些人与之相关的事物上。根据情感的特性在实施情感教学时,教师首先是以自身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去感染学生。其次,在施教时有的放矢,需
期刊
中国文学和建筑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游历祖国的名川大山,无不留下文人的笔墨。或是文人慕山水之名来,有感而发;或山川因美文而著,流芳于世。以致古人发出如斯感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川大体如此,建筑也不例外。纵观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的建筑,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国古人崇尚的是儒家文化,给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学瑰宝。文人需要建筑激发自己的灵感,而建筑也在文人的笔下灿烂生辉,名扬四海。到如今,一提起某某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