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有个流行的称呼:80后,就是指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形容这批人的特征,通常有几个词是少不了的:冒险、挑战、独立、自我。别看他们年纪小,财富圈里这些人的身影越来越多。河北省唐山市80年代出生的刘立华,一开始创业就与身边的人不一样。
高才生养狐
刘立华今年28岁,大学毕业后,回老家养狐狸才不过4年,可如今他的养殖场里种狐存栏量已经达到了近400只,固定资产近70万,平均年收入近20万元,成为被附近不少养殖户认可的养狐行家。
刘立华的父亲在河北唐山老家已经养了十几年的狐狸,他一心想让儿子大学毕业后回家继承产业。2004年,刘立华大学毕业,答应了父亲回唐山老家,但却提出了一个让父母吃惊的想法:他是要养狐狸,但不想跟父亲一起养,他要自己分出来单干。
“将来早晚得成家立业,这也是作为一个男人的一种责任感。必须有点事干,老指望父母也不行。”父亲刘子峰欣然同意了刘立华的想法。他不想让儿子有依赖思想,在儿子单干的时候,也可以给他把把关。但父亲也给儿子提出了个条件:想自己单干可以,不过要在父亲的养殖场里先干上半年。
刘立华同意了父亲的条件。于是,就跟工人们一块儿早起干活、弄食、喂狐狸,另外还负责给狐狸治病、打针。
几个月后,刘立华顺利过了父亲这一关。2004年年底,刘立华给父亲打下欠条,借了10万元,在村里租下了一个废弃的小场子开始养起狐狸。
有了自己的小场子,刘立华一下子就购进了87只蓝狐。刘立华和妻子在大学里学的都是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相关专业,他们上手很快,第一年下来,刘立华的蓝狐一共产下了340只仔狐。当时的蓝狐皮市场,每张皮子能赚到200元钱。这样,2005年,刘立华淘到了他的第一桶金,赚到了将近7万元。
当时,刘立华一下子就觉得,看来养狐狸赚钱并不是什么难事儿,应该赶紧扩大养殖规模赚更多的钱才对。于是,他马上就换了新的大场子,并且准备再增加80只种狐。听说儿子要选种狐,父亲提醒他,不能选体型太大的,种狐体型过大会导致产仔率和仔狐存活率降低。但刘立华却不同意父亲的看法。
“如果发展体型大的母狐的话,将来它产的仔狐肯定体型要大。”
挑战父亲
刘立华坚持购进了80只体型较大的种狐,但结果却被父亲说中了。“后期产仔之后才感觉出来,大狐狸比较笨,不会抚养小仔,最后死了不少。”
这次失误,刘立华赔掉了一万多块钱。父亲说他这是不听老人言。但刘立华却认为这样的教训才是最有价值的。“我必须得尝试一下,看看我的想法、做法到底对还是不对。现在栽一个小跟头,比我将来从悬崖上掉下去要强得多。”
虽然挑战父亲的意见吃了亏,但刘立华还是想要改良传统的狐狸养殖方法。父亲养狐狸已经十多年了,他一直是给狐狸喂熟食,把狐狸食煮熟晾凉以后再给狐狸吃,附近的养殖户也都跟父亲一样给狐狸喂熟食。但刘立华却认为应该给狐狸喂生食,他认为加热会破坏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而且吃熟食不符合狐狸的天然习性,还会浪费许多人力和时间。
2005年夏天,妻子生病住进了医院,养殖场实在人手不够,刘立华就把饲料、营养素、小鱼等生食搅拌在一起,绞碎后直接喂给了狐狸吃。父亲得知后大发雷霆。
“实在没办法,就这么喂了,反正狐狸挺爱吃。”刘立华发现,改喂生食之后,狐狸的食欲明显旺盛起来。从此以后,刘立华就一直给狐狸喂生食了。这件事父亲看在眼里,但却没再说别的。仔细观察了儿子两年多之后,父亲也给自己的狐狸改喂了生食。
此后,刘立华还更大胆地逐渐减少了给狐狸的喂食次数,让狐狸能够保持一种饥饿感。刘立华认为这样更能提高狐狸的食欲,每次喂食的时候,狐狸都会异常活跃。他认为,狐狸越活跃就会越健康,长得就越好越快。刘立华的这些举动得到了附近不少养殖户的认可。
养好狐卖好皮
养好狐狸才能卖好皮子。卖皮子,通常刘立华都要听从父亲的意见,卖出的价格由父亲来定,也要由父亲亲自盯着卖,这让刘立华觉得自己仿佛还是没有独立起来。
2006年12月16日,一个皮货商来找刘立华买皮子,恰巧当时父亲去了外地没在家。刘立华自己跟皮货商谈起了价格。
刘立华知道,前一天附近有养殖户以每条350元的价格卖了蓝狐皮子,所以他觉得自己要360元的价格还算合理,但是皮货商又想买又坚持砍价。最终皮货商还是以每张356元的价格买走了150张蓝狐皮子。此后,蓝狐皮子的价格一再下跌,刘立华卖的还算是个高价。
刘立华一直以来养的都是蓝狐,看到蓝狐市场行情持续走低,他决定更换养殖品种。刘立华开始大量搜集相关信息,跑市场,跟人打听行情。他发现,由于蓝狐性情较为温顺容易饲养,所以养蓝狐的人多;而银黑狐生性凶猛,饲养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养银黑狐的人少。刘立华预测到,一段时期内,银黑狐皮的市场需求量会远远大于蓝狐皮。因此刘立华决定全部换养银黑狐。然而他的想法一提出,立刻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
换养银黑狐
刘立华从成本到利润给父亲详细算了一笔经济账,最终勉强说服了他。
2006年年底,刘立华开始购进银黑狐。到2007年下半年,刘立华把养殖场的银黑狐种狐存栏量扩大到了310只。
刘立华说:“当时蓝狐正在走下坡路,怎么算怎么都是养银黑狐合适。如果这个银黑狐不行的话,反过身来这个蓝狐行情再起来的时候,咱们把银黑狐全挑了,再上蓝狐还行。”父亲却认为这个决策是错误的。应该是两条腿走路,甚至是三条腿走路,多养几个品种。虽然父亲说的也有理,但是刘立华清楚自己场子的实际情况。他这儿目前需要的是不断发展,需要的是周转资金,还有固定资产的投资。
虽然反对全部换养银黑狐,但刘立华的父亲还是跟着把自己的养殖场也换养了200多只银黑狐。
2008年1月9日清早,河北河间市的皮毛收购商来到刘立华父亲家。收购商说,他这次来只收银黑狐皮,因为俄罗斯来的专家说,俄罗斯人喜欢自然色彩,不喜欢染色的。银黑狐的毛色属于自然色彩。
最后,收购商看上了父子俩的银黑狐皮子,挑出最好的给出了480元一张的价格,父子俩的共同意见是低于500元他们就不卖。僵持不下,买家最终还是没能给加到500元,父子俩一致认为不能卖。
这次生意没做成,但父亲却显得格外高兴,他说儿子养狐狸是真上路了。 (编辑/燕子)
高才生养狐
刘立华今年28岁,大学毕业后,回老家养狐狸才不过4年,可如今他的养殖场里种狐存栏量已经达到了近400只,固定资产近70万,平均年收入近20万元,成为被附近不少养殖户认可的养狐行家。
刘立华的父亲在河北唐山老家已经养了十几年的狐狸,他一心想让儿子大学毕业后回家继承产业。2004年,刘立华大学毕业,答应了父亲回唐山老家,但却提出了一个让父母吃惊的想法:他是要养狐狸,但不想跟父亲一起养,他要自己分出来单干。
“将来早晚得成家立业,这也是作为一个男人的一种责任感。必须有点事干,老指望父母也不行。”父亲刘子峰欣然同意了刘立华的想法。他不想让儿子有依赖思想,在儿子单干的时候,也可以给他把把关。但父亲也给儿子提出了个条件:想自己单干可以,不过要在父亲的养殖场里先干上半年。
刘立华同意了父亲的条件。于是,就跟工人们一块儿早起干活、弄食、喂狐狸,另外还负责给狐狸治病、打针。
几个月后,刘立华顺利过了父亲这一关。2004年年底,刘立华给父亲打下欠条,借了10万元,在村里租下了一个废弃的小场子开始养起狐狸。
有了自己的小场子,刘立华一下子就购进了87只蓝狐。刘立华和妻子在大学里学的都是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相关专业,他们上手很快,第一年下来,刘立华的蓝狐一共产下了340只仔狐。当时的蓝狐皮市场,每张皮子能赚到200元钱。这样,2005年,刘立华淘到了他的第一桶金,赚到了将近7万元。
当时,刘立华一下子就觉得,看来养狐狸赚钱并不是什么难事儿,应该赶紧扩大养殖规模赚更多的钱才对。于是,他马上就换了新的大场子,并且准备再增加80只种狐。听说儿子要选种狐,父亲提醒他,不能选体型太大的,种狐体型过大会导致产仔率和仔狐存活率降低。但刘立华却不同意父亲的看法。
“如果发展体型大的母狐的话,将来它产的仔狐肯定体型要大。”
挑战父亲
刘立华坚持购进了80只体型较大的种狐,但结果却被父亲说中了。“后期产仔之后才感觉出来,大狐狸比较笨,不会抚养小仔,最后死了不少。”
这次失误,刘立华赔掉了一万多块钱。父亲说他这是不听老人言。但刘立华却认为这样的教训才是最有价值的。“我必须得尝试一下,看看我的想法、做法到底对还是不对。现在栽一个小跟头,比我将来从悬崖上掉下去要强得多。”
虽然挑战父亲的意见吃了亏,但刘立华还是想要改良传统的狐狸养殖方法。父亲养狐狸已经十多年了,他一直是给狐狸喂熟食,把狐狸食煮熟晾凉以后再给狐狸吃,附近的养殖户也都跟父亲一样给狐狸喂熟食。但刘立华却认为应该给狐狸喂生食,他认为加热会破坏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而且吃熟食不符合狐狸的天然习性,还会浪费许多人力和时间。
2005年夏天,妻子生病住进了医院,养殖场实在人手不够,刘立华就把饲料、营养素、小鱼等生食搅拌在一起,绞碎后直接喂给了狐狸吃。父亲得知后大发雷霆。
“实在没办法,就这么喂了,反正狐狸挺爱吃。”刘立华发现,改喂生食之后,狐狸的食欲明显旺盛起来。从此以后,刘立华就一直给狐狸喂生食了。这件事父亲看在眼里,但却没再说别的。仔细观察了儿子两年多之后,父亲也给自己的狐狸改喂了生食。
此后,刘立华还更大胆地逐渐减少了给狐狸的喂食次数,让狐狸能够保持一种饥饿感。刘立华认为这样更能提高狐狸的食欲,每次喂食的时候,狐狸都会异常活跃。他认为,狐狸越活跃就会越健康,长得就越好越快。刘立华的这些举动得到了附近不少养殖户的认可。
养好狐卖好皮
养好狐狸才能卖好皮子。卖皮子,通常刘立华都要听从父亲的意见,卖出的价格由父亲来定,也要由父亲亲自盯着卖,这让刘立华觉得自己仿佛还是没有独立起来。
2006年12月16日,一个皮货商来找刘立华买皮子,恰巧当时父亲去了外地没在家。刘立华自己跟皮货商谈起了价格。
刘立华知道,前一天附近有养殖户以每条350元的价格卖了蓝狐皮子,所以他觉得自己要360元的价格还算合理,但是皮货商又想买又坚持砍价。最终皮货商还是以每张356元的价格买走了150张蓝狐皮子。此后,蓝狐皮子的价格一再下跌,刘立华卖的还算是个高价。
刘立华一直以来养的都是蓝狐,看到蓝狐市场行情持续走低,他决定更换养殖品种。刘立华开始大量搜集相关信息,跑市场,跟人打听行情。他发现,由于蓝狐性情较为温顺容易饲养,所以养蓝狐的人多;而银黑狐生性凶猛,饲养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养银黑狐的人少。刘立华预测到,一段时期内,银黑狐皮的市场需求量会远远大于蓝狐皮。因此刘立华决定全部换养银黑狐。然而他的想法一提出,立刻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
换养银黑狐
刘立华从成本到利润给父亲详细算了一笔经济账,最终勉强说服了他。
2006年年底,刘立华开始购进银黑狐。到2007年下半年,刘立华把养殖场的银黑狐种狐存栏量扩大到了310只。
刘立华说:“当时蓝狐正在走下坡路,怎么算怎么都是养银黑狐合适。如果这个银黑狐不行的话,反过身来这个蓝狐行情再起来的时候,咱们把银黑狐全挑了,再上蓝狐还行。”父亲却认为这个决策是错误的。应该是两条腿走路,甚至是三条腿走路,多养几个品种。虽然父亲说的也有理,但是刘立华清楚自己场子的实际情况。他这儿目前需要的是不断发展,需要的是周转资金,还有固定资产的投资。
虽然反对全部换养银黑狐,但刘立华的父亲还是跟着把自己的养殖场也换养了200多只银黑狐。
2008年1月9日清早,河北河间市的皮毛收购商来到刘立华父亲家。收购商说,他这次来只收银黑狐皮,因为俄罗斯来的专家说,俄罗斯人喜欢自然色彩,不喜欢染色的。银黑狐的毛色属于自然色彩。
最后,收购商看上了父子俩的银黑狐皮子,挑出最好的给出了480元一张的价格,父子俩的共同意见是低于500元他们就不卖。僵持不下,买家最终还是没能给加到500元,父子俩一致认为不能卖。
这次生意没做成,但父亲却显得格外高兴,他说儿子养狐狸是真上路了。 (编辑/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