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伟大胜利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feng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国实践的伟大胜利.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阶段的关键转折点,以唯物史观为指南,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转危为机,战胜了一次又一次艰难险阻,领导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伟大实践丰富、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实践与理论双向互动中,中国共产党又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中国化,创造了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国家争取独立、解放和社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理论、中国方案和中国模板.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百年成功是唯物史观运用于中国实践的伟大胜利.
其他文献
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部分》中提出了一种"多重原因论".对于某些动物的身体部分和特征而言,存在多个在因果优先性上不相互关联的原因.本文认为,这种多重原因论可以通过两种模型来理解:合取模型和析取模型.进而本文主张,多重原因论不符合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等著作中强调的本质主义理论.这说明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没有预设本质主义,而是根据生物对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符合本质主义的基本框架.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探究体现出一种开放性.
康德伦理学兼具义务论与目的论要素,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在他那里发现两种贯连义务之形式与质料性目的的方式.康德的至善理论代表了一种从目的到义务的路径,但如此自由与自然、义务与目的并未在人的意志中被内在地贯连.与此不同,康德后期的义务性目的说,即同时是义务的目的的学说开启了一种从义务到目的的路径,义务与目的得以在作为有限存在者的人的意志之内相贯通.本文也力图显明,从康德后期的伦理学看,至善只是希望的对象,而构成终极目的的是人性的完善.康德的伦理学之所以同时是义务论与目的论的,是因为它是一种在尊重人性法权限制的基
目前学界对梦境怀疑论的传统处理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试图结合概念分析和梦境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为解决梦境怀疑论提供帮助.梦境怀疑论的前提"梦境与清醒不可区分"和表达形式"我怀疑我在做梦"都存在问题:梦境与清醒在情境认知层面有着本质区别,说明怀疑论语境中二者不可区分的基础是错误的,我们可以据此抵御怀疑论;梦境怀疑论的表达形式源于反思认知,但是情境认知不能产生怀疑,这表明梦境怀疑论的表达形式有特殊限定,我们可以据此终止怀疑论.非清醒的梦、假清醒的梦、清醒的梦等产生的梦境难题,以及来自极端怀疑论的梦境挑战,都
社会心智指的是个体处理和运用他人信息的能力.预测的社会心智观将大脑的预测模型推广到社会认知领域,强调社会交互是两个贝叶斯大脑持续进行双向预测的过程.这种社会心智观基于亚人层次的神经机制,说明了个体如何对他人接下来"会做什么"进行预测,却遗漏了全人层次中,个体基于社会规范对他人"应该做什么"作出预期的规范性维度.只有将规范性预期纳入预测的社会心智观中,社会心智才能得到完整说明.
谢林的自然哲学与立足于经验实在性的康德哲学或着眼于人类理性教化提升之路的黑格尔哲学不同.它以“大全一体”这一人类世界的终极根据为基点,在充分尊重并展开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理性对世界之构造的同时,揭示这构造本身背后为人所忽视的根基与归宿.从这一点来看,谢林的20余种自然哲学著作呈现出思想形成、充实、成熟与深化的连贯性,并不杂乱;而它们关于双重本原及其平衡、“本质-形式”的发生结构、绝对者的肯定活动及其在人类世界的体现形式(各潜能阶次)的论说,也蕴含着中后期诸多思想的种子.如果我们从整个历史的角度,而非仅仅
从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演进历程来看,对"Einfühlung"的理解形成了四条基本进路:(1)同感美学;(2)同感心理学;(3)同感伦理学;(4)同感现象学.这四条进路并非外在并列的关系,而是内在地关联在一起.利普斯把同感分为审美同感和实践同感,前者导向的是同感美学,后者导向的则是同感心理学和同感伦理学.同感心理学和同感伦理学有一个共同的指向:他人.胡塞尔批判地继承了利普斯的同感概念,在实践同感的向度上构建了一门以他人问题为核心的同感现象学,但同感现象学仅限于认识论,而不涉及伦理学.利普斯把同感理解为自我
西方哲学史上有两种不同形态的哲学:一种是再现型哲学,另一种是实践型哲学.二者对哲学性质、目标的理解很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本文从作为生命体的人出发,认为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行动模式是敞开世界的基础,其中隐含了关于世界的本体论;语言是对行动模式的表达,其意义等价于后者,因此语言(思维)与世界(存在)具有同一性;真理不是语言与非语言的世界的对应,而是认知世界的语言与敞开世界的语言的对应.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解释路径,它试图在实践型哲学框架内保留再现型哲学的基本诉求,从而为原本对立的两种哲学形态的有机结合提供一种可能
正确把握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基础,新发展阶段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70余年的不断奋斗,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点.因此,新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基础上开启的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发展阶段,探索和完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道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专访了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
期刊
逆向因果关系指的是在时间上结果先于原因的因果关系.它是当今哲学界与物理学界中的一个非常活跃且重要的议题,引发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与讨论.从哲学史的视角来看,对逆向因果关系的讨论可以追溯到更早的阶段.以讨论因果关系见长的佛教哲学曾提出过两种关于逆向因果关系的理论,它们分别属于说一切有部与唯识学派.本文以说一切有部学者众贤为中心,考察他在《顺正理论》一书中对逆向因果关系的探讨.众贤在为《大昆婆沙论》中的“于未来有作用”理论辩护时,以明确的作用、功能之分为基础,解释苦法智忍、光明与生相三个案例.在这一过程中,他阐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提炼出新的思想理论成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形成了教学新要点.突出的要点有:强调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党的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坚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面系统地表述"人民立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做到"两个维护",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强调青年应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先锋.高校思政课应该及时跟进学习、研究,在教学中强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