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中医药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引起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和不孕等多种症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varian endometriotic cyst,OEC)约占EM的80%以上.通过查阅近年的研究文献,发现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治疗方法多样,有口服、针刺、穴位埋线等,但临床多为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综合的治疗方案可以明显改善OEC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复发、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复发率、调节情志、改善抑郁状态、改善卵巢储备功能、提升受孕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肿瘤标志物,降低炎症水平、提高免疫力、改善血液“浓、黏、稠、凝、聚”状态、抗侵袭来实现的.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东北雷公藤正丁醇层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法以及制备型HPLC,对东北雷公藤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层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东北雷公藤正丁醇层中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为3,21-dihydroxyolean-12-en-29-oic acid(1)、3β,22β-dihydroxy-urs-12-en-30-oic acid(2)、demethylregelin(3)、methyl3-oxo-22a-hy
《外台秘要方》是一部以方药为主的大型医学著作,保存了《伤寒杂病论》部分古貌,通过比较《外台秘要方》所引仲景医方与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条文的差异,可以探寻到唐以前《伤寒杂病论》的初期面貌,启发我们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张仲景学说”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宋本”,而应沿袭前人之论,博采众家之方,以汉唐医籍补之缺佚.无论对于了解考证汉唐时期的医学发展状况,还是在指导和启迪中医临床实践方面,都具有文献学研究意义.
目的:研究苦参开花和授粉特性,以及小花发育的特点.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等生理活性的测定,研究苦参开花和授粉习性.结果:根据花器官的形态和生理活性变化,把苦参的小花发育分为S1~S7阶段.在S3~S5阶段,花朵尚未开放时,花粉和柱头逐渐发育成熟,具有活力且柱头的发育滞后于花粉的发育;在S6阶段之后,小花开放,花药迅速失活,但是柱头继续伸长并维持活力.小花开放后的72 h内,花粉保持较高活力.柱头活力在9:00最高.结论:苦参的柱头和花粉在花蕾开放前已具有生理活性且花粉已经释放,显示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不同病理级别中证型为湿热证的分布特征及其与miR-10b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全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早期宫颈癌的患者根据病理级别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LSIL组,71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HSIL组,45例)和早期宫颈癌组(23例).对所有患者行中医证候判定,比较不同病理级别中湿热证的分布情况;对辨证为湿热证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不同病理级别中湿热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法测定患者宫颈病变组织中的miR-10b含量,比较不同病理级别患者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川楝素对胃癌MKN-28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川楝素治疗胃癌的分子通路;MTT法观察川楝素对人胃癌MKN-28细胞增殖抑制的量效关系;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川楝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方法提示川楝素通过MAPK信号通路作用于胃癌,川楝素能显著抑制人胃癌MKN-28细胞增殖,
目的:探究三参丹饮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0只,雄性,体质量(200±20)g,按体质量区组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PR组)和三参丹组(SSD组).给药5 d后,各组行左前降支结扎-松解造模,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恢复灌注2 h后各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较,I/R组大鼠的LDH、CK及MDA
0206A、0206B、0331I、0312B、MT-19、0316A、0331F、MT-20等13个新品系在福建龙岩漳平市开展为期6年的区域试验.经鉴定,0206A为制茶品质较为优异乌龙茶新品系,感官审评得分连续3年超过对照,平均高于对照1.4分;物候期调查发现,0312B、0325A、0319、0316A为早生种质,新品系0331F、0214-1、0212-12、MT-19、0331G等一芽一叶期、一芽三叶期均比对照迟10天以上,为晚生种质;产量鉴定表明,0206A、0325A三年秋季平均鲜叶产量极显
目的:探究消疕汤结合阿维A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平衡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银屑病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53例(消疕汤+阿维A治疗)与对照组53例(阿维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外周血免疫细胞平衡、炎症因子、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及NF-κB、Lp-PLA2水平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治疗2、3、4周后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组别=8.000,Waldχ2时点
目的:通过检测干眼豚鼠泪腺组织中的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情况,初步探讨针刺治疗干眼的抗炎机制.方法:将24只英格兰短毛三花豚鼠(共48只眼),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假针刺组,每组各6只(12只眼).其中,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针刺组及假针刺组全程均采用东莨菪碱皮下注射,连续26 d;待干眼动物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针刺组则分别给予双侧眼周穴位进行针刺治疗2周;假针刺组以钝针头分别给予眼周穴位浅刺激治疗2周;并于实验
目的:探究针刺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损伤的面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16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面部神经改善情况、面神经功能(H-B)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28%(57/58),明显高于对照组86.21%(50/58)(P<0.05);两组额肌、眼轮匝肌、上唇方肌、口轮匝肌4个肌群的运动潜伏期及波动幅度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