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听,让学生看,更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概念,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也是数学教学中最有效的途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就此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心理倾向, 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带强烈的情 绪色彩的因素, 是学习动机中一个重要的心理成份。兴趣是最 好的老师, 对小学生来说, 尤其如此。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各种直观的 动手操作, 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三角形分类时,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三角形, 看谁先 画出下列三角形: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②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③有两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④有两个角是钝 角的三角形;⑤有一个角是直角,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由 于让学生随意, 且看谁先画好, 儿童的好胜心、积极性出来了, 大家都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在很快画好①、②后,③、④、⑤无论他们怎样努力, 如何千方百计都无法完成。“失败”告诉了他们, 大家得出结论:一个三角形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至少有两个锐角。接着三角形按角分类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也在动手操作中, 体会到主动获得知识乐趣。
二、动手操作, 能使教学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在小学数学中, 有许多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使学生套用公式进行计算上,将这部分内容简单地处理为计算问题。至于这些公式是如何得到的, 教师也只是按教材照本宣科地讲解一下, 只求学生听懂、理解则可。这种传统教学的“注重结论, 轻视过程” 的弊端, 忽略了人类认识的过程。实际上, 学生的学习过程同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让学生在这些几何公式的探索过程中,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每个学生都具备探索新 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小学数学中大多几何公式完全可以由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来。以三角形面积为例, 要使学生记住三角形面积公式容易,按课本上演示一遍 公式的得到过程也不难。但这不是理想的教学模式。在教三角形面积时, 教材是先观察方格纸上画的三角形( 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 ,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这种方法既不方便,也不精确,更不科学。那么, 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呢?学生最先想到是量出三边的长,求出三角形面积, 我告 诉学生已知三边长能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但仅用你们现在的知识还办不到。然后启发学生, 仿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方法, 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而得出三角形 面积公式呢? 接着, 要求同桌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 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拼看,能拼成那些图形, 结果学 生拼成的图形有三种。①平行四边形(长方形);②三角形;③不同形状的四边形 在这三种图形中,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已知的, 三角 形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再让学生用两个 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进行实验, 结果都得出了 同样的结论。最后, 学生从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高、面积 的关系中, 归纳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动手操作,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活动中,操作与思维是一对链 环。操作是前导,思维是关键,通过思维使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得到内化。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向以逻 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教学实际证明,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 能力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说说过程,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 述紧密结合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由 动作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如教学“9加几”时,需要教会学生用 “凑十法”来计算。假如教师单纯解释这 些枯燥而抽象的教学规则,学生是很难 理解的。而利用直观演示,一个有 10 个 格子的盒子,里面放 9 个皮球,提出:“如 果再加 2 个,一共是多少个?”的问题, 让学生想该怎么放。看到盒子里只能再 放一个,才正好 10 个,加上盒外一个是 11个,这时抓住盒外两个皮球,拿一个球 放入盒里恰好凑成十,同时要求学生随 着球的移动,叙述“凑十法”的过程。 再如教学“9+3”,让学生摆小五角星 表示怎样用“凑十法”计算,引导学生边 摆边思考,启发学生用语言叙述思维方 法,“9+3”等于几。 9个小五角星,要想凑成10个,还差 几个?(差 1 个)怎么办?把另外 3 个小 五角星分成 1 和 2,于是得出:9+1=10, 10+2=12。这样,老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 探索,初步建立了“拆数”、“凑十”表象, 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 维能力。
四、动手操作要做到适度
动手操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其独到的、其他学习方 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动手操作,整节 课都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度过;不需要学生亲身体验的内容,学生当 时就能理解的内容,就不必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验,否则就是 摆设,学生会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且浪费教学时间;对于某些教学 内容,如教学时用语言一下难以讲述清楚、学生不亲身体验就难以 真正理解的教学内容,则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操作,但不要直接 告诉操作的具体方法和最后结果,指令性不要太强,只要在操作目 标、思维方向上做引导,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度、较大的思维空 间,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更强,思维会更活跃,兴趣会更高,更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凸显和创造性的培养。
总之,动手操作是一种发展学生思 维的重要活动,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索、 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通过“变静为动” 让学生摆弄学具,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 跃,思维能力更快提高。因此,在小学数 学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恰当地、科学地安 排学生动手操作,养成学生动手操作的 习惯,学会操作技能,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心理倾向, 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带强烈的情 绪色彩的因素, 是学习动机中一个重要的心理成份。兴趣是最 好的老师, 对小学生来说, 尤其如此。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各种直观的 动手操作, 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三角形分类时,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三角形, 看谁先 画出下列三角形: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②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③有两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④有两个角是钝 角的三角形;⑤有一个角是直角,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由 于让学生随意, 且看谁先画好, 儿童的好胜心、积极性出来了, 大家都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在很快画好①、②后,③、④、⑤无论他们怎样努力, 如何千方百计都无法完成。“失败”告诉了他们, 大家得出结论:一个三角形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至少有两个锐角。接着三角形按角分类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也在动手操作中, 体会到主动获得知识乐趣。
二、动手操作, 能使教学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在小学数学中, 有许多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使学生套用公式进行计算上,将这部分内容简单地处理为计算问题。至于这些公式是如何得到的, 教师也只是按教材照本宣科地讲解一下, 只求学生听懂、理解则可。这种传统教学的“注重结论, 轻视过程” 的弊端, 忽略了人类认识的过程。实际上, 学生的学习过程同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让学生在这些几何公式的探索过程中,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每个学生都具备探索新 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小学数学中大多几何公式完全可以由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来。以三角形面积为例, 要使学生记住三角形面积公式容易,按课本上演示一遍 公式的得到过程也不难。但这不是理想的教学模式。在教三角形面积时, 教材是先观察方格纸上画的三角形( 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 ,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这种方法既不方便,也不精确,更不科学。那么, 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呢?学生最先想到是量出三边的长,求出三角形面积, 我告 诉学生已知三边长能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但仅用你们现在的知识还办不到。然后启发学生, 仿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方法, 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而得出三角形 面积公式呢? 接着, 要求同桌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 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拼看,能拼成那些图形, 结果学 生拼成的图形有三种。①平行四边形(长方形);②三角形;③不同形状的四边形 在这三种图形中,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已知的, 三角 形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再让学生用两个 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进行实验, 结果都得出了 同样的结论。最后, 学生从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高、面积 的关系中, 归纳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动手操作,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活动中,操作与思维是一对链 环。操作是前导,思维是关键,通过思维使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得到内化。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向以逻 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教学实际证明,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 能力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说说过程,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 述紧密结合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由 动作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如教学“9加几”时,需要教会学生用 “凑十法”来计算。假如教师单纯解释这 些枯燥而抽象的教学规则,学生是很难 理解的。而利用直观演示,一个有 10 个 格子的盒子,里面放 9 个皮球,提出:“如 果再加 2 个,一共是多少个?”的问题, 让学生想该怎么放。看到盒子里只能再 放一个,才正好 10 个,加上盒外一个是 11个,这时抓住盒外两个皮球,拿一个球 放入盒里恰好凑成十,同时要求学生随 着球的移动,叙述“凑十法”的过程。 再如教学“9+3”,让学生摆小五角星 表示怎样用“凑十法”计算,引导学生边 摆边思考,启发学生用语言叙述思维方 法,“9+3”等于几。 9个小五角星,要想凑成10个,还差 几个?(差 1 个)怎么办?把另外 3 个小 五角星分成 1 和 2,于是得出:9+1=10, 10+2=12。这样,老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 探索,初步建立了“拆数”、“凑十”表象, 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 维能力。
四、动手操作要做到适度
动手操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其独到的、其他学习方 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动手操作,整节 课都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度过;不需要学生亲身体验的内容,学生当 时就能理解的内容,就不必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验,否则就是 摆设,学生会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且浪费教学时间;对于某些教学 内容,如教学时用语言一下难以讲述清楚、学生不亲身体验就难以 真正理解的教学内容,则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操作,但不要直接 告诉操作的具体方法和最后结果,指令性不要太强,只要在操作目 标、思维方向上做引导,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度、较大的思维空 间,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更强,思维会更活跃,兴趣会更高,更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凸显和创造性的培养。
总之,动手操作是一种发展学生思 维的重要活动,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索、 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通过“变静为动” 让学生摆弄学具,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 跃,思维能力更快提高。因此,在小学数 学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恰当地、科学地安 排学生动手操作,养成学生动手操作的 习惯,学会操作技能,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