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牧歌》中塞莫尔·利沃夫梦想的破灭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hao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国牧歌》是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作品主要体现了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美国梦”破灭这一主题。其中代际之间的性格差异,个人理想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是造成梦想破灭的主要原因。本文将首先解析塞莫尔·利沃夫的梦想,剖析其梦想破灭的过程,并对其梦想破灭的根源进行探讨,力求通过对主人公梦想破灭的过程的分析,揭示出整部小说的深刻思想内涵。
  关键词:《美国牧歌》 美国梦 时代变迁
  《美国牧歌》在当代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这部小说出版于20世纪的尾声,但是却以美国20世纪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作为自己情节的载体。小说的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的身份具有非常鲜明的历史特征,作为一个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和千千万万移民一样,努力通过自己的能力争取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并最终成功营造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通过个人的努力摆脱掉原有的社会出身的束缚,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是美国梦的核心内容,但正是这个梦想所产生的结果——塞莫尔·利沃夫的爱女最终终结掉了已经花开蒂落的梦想。这种曲折的人生命运当中所包含的是深刻的时代背景,也正是由于本书成功再现了20世纪美国历史的真实细节,其作者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声望,奠定了其在政治小说舞台上的地位。
  一 利沃夫的梦想:现实世界中的空中楼阁
  为了能够揭示主人公梦想破灭的深刻内涵,本文首先解析塞莫尔·利沃夫的梦想内容,为本文的分析奠定基础。塞莫尔·利沃夫是一名犹太人,他的民族身份决定了他在欧洲大陆的发展受到种种阻碍。欧洲各国对犹太人或多或少的敌视态度迫使一代又一代像塞莫尔·利沃夫一样的犹太人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美洲大陆。抛开旧有的身份和种族的限制,寻求新的生活是这些犹太人还有其他各种族裔的移民所希望的。对于塞莫尔·利沃夫来说,抛弃掉缠绕在自己生活当中的种种束缚是他内心当中迫切需要的一种精神满足。
  美国社会是兼收并蓄的,同时也没有种种沉重的社会历史传统的限制,而浓厚的新教传统又直接决定了美国人更加倾向于创建现实的功业。进取精神对于美国而言是可以被形容为立国精神的重要思想特质,在这种思想特质鼓励着每个人去创建自己的事业,获得社会的认可,融入主流社会,成为成功人士的梦想激励着塞莫尔·利沃夫。
  塞莫尔·利沃夫的梦想又包含着构建起一种脱离于社会环境的宁静家庭生活的内涵。利沃夫用自己的财产购置了一座宁静的田园,希望能够在这种静谧的环境当中生活下去。在田园当中所具有的宁静之气消解了大城市的浮华和喧闹,成为了利沃夫追求个人的安宁和舒适的重要场所。在宁静的家园当中,信仰不同宗教的利沃夫和妻子能够和谐的生活和相处,并且最终得到整个社区居民的尊重,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利沃夫的梦想已经实现了,无论是总体意义上的美国梦还是个体意义上的生活追求,利沃夫的努力看似是没有白费的。
  综上所述,个人事业的成功、整个社会的认可和一个稳定而幸福的家庭和婚姻是利沃夫所追寻的梦想,而这些梦想背后体现出来的是利沃夫对美国主流社会进行融入的想法和努力。利沃夫用自己的循规蹈矩和不断拼搏获得了一种看似稳定而和谐的家庭关系,完成了他的梦想,并且沉浸在这种梦想当中。
  二 利沃夫之梦的毁灭:自酿的苦果
  利沃夫对自己的家庭引以为豪,对自己的人生境遇感到满意,他认为自己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已经完成,但最终毁灭了利沃夫的梦想的人就是利沃夫的“和谐家庭”的下一代——他的爱女。在利沃夫女儿的眼中,利沃夫所营造的理想家庭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她认为整个家庭和社会的传统秩序都是需要被反叛的。利沃夫的女儿只有十六岁,同60年代的美国青年一样,是一个对社会的主流价值产生了巨大怀疑和反抗的人。这名少女用一颗定时炸弹炸掉了利沃夫精心购置的家庭,最终将整个家庭的尽善尽美的迷梦被彻底打破。这似乎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结尾,利沃夫自己视作梦想的一部分的女儿最终毁灭了他自己的梦想。
  利沃夫的梦想的破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梦想的自我否定,自己梦想当中的家庭成员应当具有和自己相对一致的思想意识,换而言之,是用一种用自己的观念扭曲别人的认识,并且认为所有的家人都应当遵循寻于自己的某种既定的意识,这种空洞的梦想最终直接越向着梦想努力就越发地会面对尴尬的结果。
  三 代际间的摩擦成为了破灭梦想的长矛
  利沃夫的梦想构建在一种对传统美国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遵从的基础之上,维持原有秩序的稳定是这种梦想所产生的必然要求。维系这种稳定的代价是整个社会对传统秩序的一味遵从,社会年青一代对前辈的信条保持一种高度的服从性,是保证社会传统秩序延续下去的一个基本前提。但是伴随着战后一代的成长,由于这些年轻人面临着非常剧烈的社会变化,对以往的社会生活模式和人际关系产生了非常大的怀疑,这必然导致年青一代对传统的社会生活模式产生一种巨大的反感。各种反主流的社会思潮和行为,最终转变成为一种反抗社会的实践,尤其是上流社会的青年,更加倾向于打破传统的清规戒律和压抑的氛围所包裹起来的生活方式。青年们的行为最终转化成一股股造成社会骚乱的巨大力量,并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这最终直接导致了利沃夫等传统而保守的、自以为已经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美国梦的美国移民们,面对非常彷徨的境地,自己原本精心构建的家庭生活竟然成为了后代人眼中的牢笼和打碎的对象。
  利沃夫的女儿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成长起来的少女,十六岁的年纪决定了她正处于希望脱离原生家庭的冲动当中,开始走向独立是这一时期的少女普遍具有的心理特质。这种少女本身就有的叛逆冲动和当时整个美国社会当中具有的反抗传统的社会冲动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用炸弹炸毁家园的这种行径。个体的叛逆和整个社会的躁动不安,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相得益彰地串联在了一起。此时的美国主流社会已经相对稳定,上层社会对下层社会所具有的一种压制性已经形成并且逐步扩张,而上层社会内部的稳定秩序已经得到了完备的构建,每个个体的个人自由已经越发的在以自由精神立国的国度内部受到了限制。在这种背景之下,越南战争的惨重后果导致的社会冲击和动荡,最终成为了引爆美国社会的导火索,年轻人普遍产生了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内在冲动,用自己的行动背离主流价值观已经成为了这些美国社会年青一代的普遍选择。传统社会生活在这种洋溢着青春的荷尔蒙的环境之下摇摇欲坠,并最终逐步滑向自己的终点。   不同年代的人对自己生活的追求反映出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深刻变迁。在利沃夫的时代,世界的联系相对宽松,美国也尽量远离外部世界的纷扰,这使得美国社会当时的矛盾和冲突相对缓和。但是当利沃夫的女儿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时,她面临的时代已经是一个世界之间紧密联系的年代。世界的冲突和对抗以及冷战的阴云所带来的复杂局面,最终直接导这个时代的青年对传统社会产生巨大的怀疑。田园牧歌的传统美国社会必将在整个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转向一种更为自由而多元的时代,身处一前一后两个截然不同时代的父女二人,难以用相同的方式思考和认识社会人生,并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四 在时代的汹涌浪潮之前田园土崩瓦解
  利沃夫同美国很多移民一样具有一种自我鼓励的内在倾向。这种倾向产生于美国早期移民渴望摆脱在旧大陆的不受欢迎的身份的心理要求。希望摆脱过去,在美国开创一个新社会,建设新生活的想法事实上最终也导致了他们对外在世界的一种抵触,并最终把自己对外在世界的抵触转化成一种自我孤立的生活态度。这在美国移民一代的生活当中具有非常显著的表现,利沃夫就是一个希望将自己的生活隔绝于社会变迁之外的犹太移民。
  但是社会整体发生动荡,社会成员必然都将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物理上,也表现为人物的心理上。利沃夫的幼女产生一种反抗原生家庭的心理冲动并不是特殊的,这种现象是未成年人的普遍心理取向。但是这种心理趋向最终转变成为用炸弹等暴力手段炸毁自己所憎恨的对象的行为的直接原因,这是当时已经普遍出现的用暴力对抗社会的行为的示范效应。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妄图摆脱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孤立存活于自己的梦想当中的天堂就成为了利沃夫的错误选择。最终,他的女儿用自己的暴力手段打破了利沃夫的人生梦想。
  五 美国梦的空想与真实
  利沃夫个人梦想的破灭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作为一个犹太移民,利沃夫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对社会主流秩序的遵从,建设起自己的生活。这是千千万万美国移民所具有的梦想。这种被称为美国梦的追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激励着众多美国移民,也吸引着很多外国人不断地向美国进行迁移。
  但是利沃夫的故事似乎也在提醒着人们,那个仿佛在云端当中建构的美国梦并不那么真实,依靠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秩序的遵循,也很难实现梦想的现实已经越来越清晰可见。青年人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获得进步的空间和可能性正在逐步萎缩,这是导致他们对社会产生一种报复情绪的重要根源。对于美国人而言,第一代人的梦想已经实现,通过他们个人的努力,他们已经构建起一个梦想当中的家园。但是接下来的一代人并不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环境的束缚最终实现梦想,他们感受到的是整个社会对他们的约束和限制,这种约束和限制的背后是已经形成的完整的社会利益关系。无论是上层社会出身的青年还是下层社会出身的青年,他们都只能在既有的利益格局之下无奈地接受自己的命运。
  美国梦曾经是真实的,对于较早来到美国社会的移民而言,他们能够摆脱自己以往的出身和家庭,并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新生活。但是当整个社会已经相对固化时,那个曾经的梦想就越发走向了虚幻,这对很多人而言是非常残酷的。
  利沃夫的梦想破灭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使然,更来源于这种已经实现的梦想本身或许也是一个梦境。利沃夫自认为自己的家庭调和了天主教、犹太教之间的矛盾,不同种族、信仰的人都在自己的家庭当中和谐的生活。但是在女儿的眼中,这种所谓的和谐是那样的脆弱。自己的外祖父一家和祖父一家由于信仰方面的巨大差别,只能够在感恩节当天坐到一起。而这对利沃夫而言已经成为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他女儿的眼中,矛盾远远没有被调和,差异还是那么显著,家庭之间的关系是那么的不伦不类。利沃夫的全部梦想终究也只是一个梦想,是一个自己臆想出的理想家园。
  就是在这种认识之下,利沃夫的女儿最终选择炸掉自己的家园,用激进的方式摆脱原来的可笑的和谐。从中可见,在后辈眼中,美国社会的整合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相互分裂的社会、相互分裂的个人关系让他们对自己父辈口授的理想产生巨大的怀疑,并由此走向极端。就是在这几者的相互作用下,利沃夫的梦想,那个存在于他头脑当中的田园走向了毁灭,迷人的牧歌变成了时代的哀鸣。
  参考文献:
  [1] 朱焰:《丢失的“遗产”——公民文化视角下的〈美国牧歌〉》,《外语研究》,2013年第2期。
  [2] 梁毅:《〈美国牧歌〉中“边缘人”的身份建构困境》,《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Z1期。
  [3] 高婷:《当代"伊甸园"的困惑——菲利普·罗斯新现实主义小说〈美国牧歌〉解读》,《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孙秀丽,黄淮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8月14日 晴  小时候,在夏天,我养过一只蝉。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却让我深陷快乐,不能自拔。  那时正是七月中旬,太阳好似一个放着金光的大火球,到处烈日炎炎,好像让人深陷火焰里似的。在这闷热的天气中,仿佛空气中氧气已经消失了,让人呼吸困难。  这时,我刚好和爸爸从幼儿园回来,突然,有一只大蝉飞到了一棵大树上,“知了,知了,知了……”地唱起了动听的歌谣。那时的我,见到一种小动物就想养,所以,我就央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