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平时所说的标点符号,其实是标号和点号的统称。标号主要标叫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着重号、间隔号、连接号、专名号9种:点号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主要有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叹号7种,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同学总会在常用标点上发生一些典型错误,现列举部分实例来剖析。
例1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感人。
分析: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同或词组之间。但是有两种情况需要我们注意:一种就是本句,“真实、感人”充当补语,应把顿号改为逗号;还有一种是并列词语在句子中作谓语时,也用逗号。
提炼:并列词语作谓语、补语时,中间停顿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2 人教版第五册中的《阁夜》、《旅夜书怀》、《客至》、《咏怀古迹》、《登岳阳楼》都是杜甫后期著名的律诗代表作
分析:本句话全是由带书名号的文章组成,顿号应删去。
提炼:并列的成分如果完全是由带引号或带书名号的短语、文章或书籍组成,那么并列成分之间不能用顿号。但是,如果在这类并列成分之中,还有其他的词语,则仍需要使用顿号。
正例:狄更斯的《双城记》、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都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例3 明天是你去北京呢?还是我去南京?
分析:问号用在一句话的末尾,表示疑问的语气。而在使用时就须先判断这到底是递进问还是选择问。本句属于选择问,应当是末尾用问号,前一处用逗号。
提炼:选择问,分句间用逗号,句末用问号;递进问,每个句子都用问号。
例4 小明的妈妈一回来就问:“怎么了?你。”
分析:在汉语句子中,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对某些句子采用倒装的手法。本句中标点应当是先逗号,后问号。
提炼:倒装后句子的标点符号与原来句子的标点一致。
例5 上海的越剧、沪剧、准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分析:一个句子内部都使用顿号,就使句子脉络不清,应当用多种标点符号加以区分,在“淮剧”、“黄梅戏”后都改为逗号。
提炼:分层递级是标点符号的难点,同样也是重点。为了很好地分清句子间的层次,应用标点符号区分开。对于某一层意思中又有小的停顿,则采用停顿时间更短的符号,一般不可越级使用。按停顿时间长短可以分为:句号一分号一逗号一顿号。
例6 讲述一件事,希望人了解;阐述一个道理,希望人明白;提出一个请求,希望人应允;交际总是有目的的。
分析:“了解”“请求”“应允”是交际的三个方面,与最后一句构成分总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最后一句是对前面句子的总结,应该把“应允”后的分号改为冒号,属于总结上文。
提炼:冒号有提示下文和总结上文的作用。
例7 “你明天上午到这里来”,他叹了一口气说:“小王到时候就不要来了。”
分析:本句考察的是“说”的三种用法,此为第二种,即“说”放在中间,应当用逗号。
提炼:“说”放在中间用逗号,放在前面用冒号,放在结尾用句号。
例8 明天上午要召开全校教师会议,李校长宣布:学校要进行两项改革举措:一是分析各班级考试情况,二是学习教育局文件。
分析:“宣布”“措施”后不能都使用冒号,可以将“宣布”后冒号改为逗号或干脆去掉。
提炼:在同一个句子中,避免两处使用冒号。
例9 林则徐宣称:“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表示决心禁绝鸦片。
分析:“宣称”后是否用冒号,要看它管到哪里,很明显是到“之理”处,如果这里是句号,冒号就可以用;而此处用的是逗号,“宣称”后就应改冒号为逗号。
提炼:冒号一般管到句终,不能管到句终则不能用冒号。
例10 公元17年,王匡、王凤在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一带)组织饥民起义,反对王莽政权。史称“绿林军”。
分析:本句是考察括号的用法。括号中的文字是对局部补充解释说明的,属于句内括号,应当把“绿林山”处的逗号移到括号后。
提炼:句内括号,对局部补充解释说明,紧跟在被解释的内容后面,原有标点(感叹号、问号除外)移到括号后面去,括号内最后一个点号(感叹号、问号除外)删去。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句外括号,它是解释整个句子的,括号放在句末点号之后,括号内的点号不变。
例11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分析:“形神兼备,充满生机”,非独立引用,只是作为说话人的一部分,应当把句末点号放在引号外。
提炼:如果引者只是把引语作为自己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非独立运用),那么末尾的标点(感叹号、问号除外)必须放在引号外面。但如果引者是把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为了保持引语的完整独立性,末尾的标点应该放在引号之内。
例12 本刊除发表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外,还辟有《悄悄话》栏目。
分析:属滥用书名号。“悄悄话”是栏目名,所以应该用引号。
提炼:除栏目名用引号外,还有主题名、电视节目名、特定称谓;用书名号的有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篇章名、剧目名、法律名等。
例1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感人。
分析: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同或词组之间。但是有两种情况需要我们注意:一种就是本句,“真实、感人”充当补语,应把顿号改为逗号;还有一种是并列词语在句子中作谓语时,也用逗号。
提炼:并列词语作谓语、补语时,中间停顿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2 人教版第五册中的《阁夜》、《旅夜书怀》、《客至》、《咏怀古迹》、《登岳阳楼》都是杜甫后期著名的律诗代表作
分析:本句话全是由带书名号的文章组成,顿号应删去。
提炼:并列的成分如果完全是由带引号或带书名号的短语、文章或书籍组成,那么并列成分之间不能用顿号。但是,如果在这类并列成分之中,还有其他的词语,则仍需要使用顿号。
正例:狄更斯的《双城记》、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都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例3 明天是你去北京呢?还是我去南京?
分析:问号用在一句话的末尾,表示疑问的语气。而在使用时就须先判断这到底是递进问还是选择问。本句属于选择问,应当是末尾用问号,前一处用逗号。
提炼:选择问,分句间用逗号,句末用问号;递进问,每个句子都用问号。
例4 小明的妈妈一回来就问:“怎么了?你。”
分析:在汉语句子中,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对某些句子采用倒装的手法。本句中标点应当是先逗号,后问号。
提炼:倒装后句子的标点符号与原来句子的标点一致。
例5 上海的越剧、沪剧、准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分析:一个句子内部都使用顿号,就使句子脉络不清,应当用多种标点符号加以区分,在“淮剧”、“黄梅戏”后都改为逗号。
提炼:分层递级是标点符号的难点,同样也是重点。为了很好地分清句子间的层次,应用标点符号区分开。对于某一层意思中又有小的停顿,则采用停顿时间更短的符号,一般不可越级使用。按停顿时间长短可以分为:句号一分号一逗号一顿号。
例6 讲述一件事,希望人了解;阐述一个道理,希望人明白;提出一个请求,希望人应允;交际总是有目的的。
分析:“了解”“请求”“应允”是交际的三个方面,与最后一句构成分总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最后一句是对前面句子的总结,应该把“应允”后的分号改为冒号,属于总结上文。
提炼:冒号有提示下文和总结上文的作用。
例7 “你明天上午到这里来”,他叹了一口气说:“小王到时候就不要来了。”
分析:本句考察的是“说”的三种用法,此为第二种,即“说”放在中间,应当用逗号。
提炼:“说”放在中间用逗号,放在前面用冒号,放在结尾用句号。
例8 明天上午要召开全校教师会议,李校长宣布:学校要进行两项改革举措:一是分析各班级考试情况,二是学习教育局文件。
分析:“宣布”“措施”后不能都使用冒号,可以将“宣布”后冒号改为逗号或干脆去掉。
提炼:在同一个句子中,避免两处使用冒号。
例9 林则徐宣称:“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表示决心禁绝鸦片。
分析:“宣称”后是否用冒号,要看它管到哪里,很明显是到“之理”处,如果这里是句号,冒号就可以用;而此处用的是逗号,“宣称”后就应改冒号为逗号。
提炼:冒号一般管到句终,不能管到句终则不能用冒号。
例10 公元17年,王匡、王凤在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一带)组织饥民起义,反对王莽政权。史称“绿林军”。
分析:本句是考察括号的用法。括号中的文字是对局部补充解释说明的,属于句内括号,应当把“绿林山”处的逗号移到括号后。
提炼:句内括号,对局部补充解释说明,紧跟在被解释的内容后面,原有标点(感叹号、问号除外)移到括号后面去,括号内最后一个点号(感叹号、问号除外)删去。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句外括号,它是解释整个句子的,括号放在句末点号之后,括号内的点号不变。
例11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分析:“形神兼备,充满生机”,非独立引用,只是作为说话人的一部分,应当把句末点号放在引号外。
提炼:如果引者只是把引语作为自己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非独立运用),那么末尾的标点(感叹号、问号除外)必须放在引号外面。但如果引者是把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为了保持引语的完整独立性,末尾的标点应该放在引号之内。
例12 本刊除发表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外,还辟有《悄悄话》栏目。
分析:属滥用书名号。“悄悄话”是栏目名,所以应该用引号。
提炼:除栏目名用引号外,还有主题名、电视节目名、特定称谓;用书名号的有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篇章名、剧目名、法律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