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 没人敢掉在他后头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free90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郑晓龙是在一个午后。到达他工作室时,他刚睡醒午觉,“中午无论在哪,不吃饭都得睡会儿,哪怕只躺20分钟。这个习惯是幼儿园和小学住校时养成的。”59岁的郑晓龙说。拍急诊室的故事《永不放弃》时,每天中午都能在手术台上找到他,那是他的临时睡床。朋友笑他“睡狗觉”,因为他可以倒头就睡。
  不拍戏时,每天走路一个半小时。“必须把身体打理好了,不然哪有力气拍戏。”拍电视剧,光有好头脑没用,它还是个体力活,“拍戏的时候,每天计划拍几页纸就一定要完成,少一页都不行。一个剧组一百多号人,每天都花很多钱。再说,主要演员、工作人员的合同中都跟剧组签有工作时间,比如说好30天完成,完不成,后面就罚款。假如你有的是钱倒也无所谓,罚就罚,但是任何剧组都不可能这样子吧,所以说你必须按照这个时间来。”直到现在,快六十岁的郑晓龙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不觉吃力,这点让他很骄傲。
  郑晓龙在观众中的名气相对于他导演的作品来说,显得极不般配,《北京人在纽约》、《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金婚》,这些堪称经典、观众耳熟能详的电视剧集都出自他手。最新作品是极其火爆的《后宫·甄嬛传》,76集的电视剧,很多人等不及电视台不紧不慢每天两三集的播放,干脆买碟不眠不休几天看完。《甄嬛传》做后期时,另一部比它开拍晚的同类型电视剧听说郑晓龙也在做这类戏,恨不得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做后期,只为了“要赶在郑晓龙的戏之前播,掉在他后头就惨了”。
  因为不愿意抛头露面,他极少接受采访。“聊天我特乐意,跟你聊完拉倒了,但是你把它写出来,然后发出来,我就会有一种被烤了一下的感觉。我不喜欢被认出来,会不自然。”现在答应接受采访,“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认识到电视剧是商品,所以选择性地接受一些采访。”
  以前在电视剧艺术中心做主任时,他的想法是,制造产品的人不应该是宣传重点,重要的是宣传产品。他不明白现在的一些现象,“有些人根本没有作品,怎么就成了名人?怎么就成明星了呢?”
  我不自信,常常怀疑自己
  1984年至2010年,郑晓龙先后担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管生产的副主任、主任。在任期间,他策划了多部引起轰动的电视剧,如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第一部长篇室内剧《渴望》、第一部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部编年史风格的电视剧《一年又一年》以及《无悔追踪》、《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创下了若干个“第一”。有人说,郑晓龙是中国电视剧事业的第一批拓荒人。他调侃:关键是我能够最早,到现在我还在这儿呢。你看最早那些做这行的人好多都离开了。
  冯小刚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有一段关于郑晓龙的描写:“晓龙是能文能武的人,出生在军人家庭,也当过兵,骨子里觉得自己是二郎神转世。这一点和北影厂的韩三平厂长十分类似,恨自己生在和平年代没机会驰骋疆场。当然他们都不是那种喜欢八路军装备的人,也非常看不起游击战。他们渴望成为的是那种旗下拥有坦克集群,每个士兵都武装到牙齿,都有可口可乐喝,从来不为弹药发愁,惟一担心的就是没有汽油的指挥官。官衔虽然很高,但不戴大盖帽,就喜欢戴钢盔还不系带,嘴里永远叼着雪茄,飞机扫射也不躲,藐视国防部却又爱兵如子。说白了就是巴顿那种混蛋。”
  郑晓龙、王朔、李晓明和冯小刚曾在一次饭局中聊起各自心底的梦想,郑晓龙说,他最大的梦想是有朝一日,驾驶着风尘仆仆的军用吉普车奔驰在万寿路上(部队大院聚集的地方)。突然被一个交警当街拦下,要查证件,这时身着普通士兵军服的郑晓龙来到交警身边,不紧不慢摘下白手套,啪啪掸去车前盖上厚厚的灰尘,代表五星上将的5颗金星赫然出现。交警大惊,慌忙一个立正,敬礼致歉。
  没过多久,郑晓龙的这个梦想被冯小刚放进了电影《甲方乙方》,成为葛优、英达、冯小刚、何冰开吉普装扮成美军的片断。
  郑晓龙说自己不是太自信,常常怀疑自己。“刚拍完《编辑部的故事》时,有两天看片儿时间,大概来了一二百人。我坐在角落里盯着屏幕,一直在想,这里要是能拍得再好点,或者那里要是再有点时间,拍得再从容点就好了。心里总是有好多遗憾。到中午吃饭时,发现大家的反应特别强烈。后来就注意观察了一下观众的反应,他们跟着剧情时哭时笑,我这才松了口气。”
  “自己的这点儿自信都是观众给的。”
  接受采访时,郑晓龙一刻没停地磕瓜子儿,他说是为了缓解紧张。
  郑晓龙的工作室在北京史家胡同的一个小四合院里,内部装修是他自己设计的,会客厅顶部是透明的,阳光透过玻璃顶洒到屋里的绿植上,旁边有个小鱼池,采访时能清晰地听到鱼儿在水中吐泡泡的声音,“什么叫精致?不是在意穿衣打扮就叫精致,我觉得我这才叫精致呢——我的内心感受很精致。”
  有些古装戏太恶心
  人物周刊:你拍过烂片吗?
  郑晓龙:我自认为没有,但会有不那么好的。所以说,不一定一个人就永远拍好片,特别是创作,也有可能他希望拍好片,最后拍成烂片;也有从一开始就知道它是烂片,还要拍的。因为在拍的过程当中,他把钱挣了,根本不在乎。
  人物周刊:曾有人对你的作品进行过归纳,“1990年《渴望》播出后,犯罪率下降;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出国率下降;2007年《金婚》播出后,离婚率下降。”
  郑晓龙:谁也没想到它会对社会起到一点积极作用。我觉得挺高兴,这是对我最好的表扬了。
  人物周刊:对社会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是你一直追求的吗?
  郑晓龙:我觉得这是一种意外,你不能要求每一件作品都这样,但是至少它在鼓吹真善美。文艺作品里一定要有一些本质上善良的东西,就是最基本的。
  人物周刊:《甄嬛传》达到了你希望的这种要求吗?
  郑晓龙:《甄嬛传》是表达人的善良,批判罪恶、批判黑暗的,它是个悲剧,这个片子实际是对封建社会世袭的政治制度的批判。中国这些年有大量的古装文艺作品在歌颂封建制度、歌颂封建帝王,这完全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人物周刊:你要纠正大家对历史的认识?
  郑晓龙:我纠正不了,但是至少我的作品里表达了我对历史的看法。很多作品讲封建的帝王,多善良啊、多悲悯啊、多正直啊,甚至包括多么专情、多么懂得爱,把皇宫里面写得阳光灿烂——小燕子过的不就是无忧无虑的美好日子吗?那是封建王朝吗?怪不得很多人现在都想穿越回去给人家当妃子了。
  人物周刊:这几年戏说、穿越已经成了时尚。
  郑晓龙:我不反对写封建王朝中一些有价值的人物,或者事件、故事,但是一定要把这个王朝的局限性写出来,这样才让人对封建社会有个客观的认识。拥有话语权的人,不可以只是为了挣钱或者养家糊口,我们是在创造精神产品,这样的商品我们就应该有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就应该有正确的历史观方面的要求。有正确价值观,或者说有营养的作品,观众会选择,比如《潜伏》,比如《士兵突击》,有些古装戏太恶心了。
  我不怕别人说我吃老本
  人物周刊:你续拍了《编辑部的故事》《金婚》,听说最近在筹拍《北京人在纽约》续集,你不怕有人说你这是在吃老本吗?
  郑晓龙:我没有吃老本啊。这比开拍新戏、不吃老本恐怕还难呢。《北京人在纽约》续集是我有新的话要说。《编辑部的故事》是最适合做续集的,因为它是话题性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话题。你要知道,《新编辑部的故事》光编剧就换了五拨,那费的劲比刚开始做《编辑部的故事》还大呢。现在人们对喜剧的认识比以前要多多了。先不说别的,以前大家会有一种记忆、一种情结,超越它很难,但我觉得这样比较好玩儿,弄好了会有成就感,因此我不怕别人说我吃老本。说吧,你看完了以后再说是不是吃老本。而且,老本也是我做的呀,我吃自己的老本怕什么?比如《金婚》,我还准备拍《金婚3》呢,讲1900年到1949年这50年的一对,他们生生死死的经历。
  人物周刊:《甄嬛传》拍了76集,没想过观众可能审美疲劳吗?
  郑晓龙:原来那个小说,前3本写到了甄嬛出宫,我们买了她3本的版权,后来她又写甄嬛回宫,我就把那个版权也买了。拍完初剪是90集,现在有很多人跟我说想要那个90集的版本看。我把很多我觉得啰嗦的、不好看的剪掉了14集。投资方跟我说,你剪掉14集是多少钱?好几千万。一集三百多万呢。14集不是四千多万吗。我拍的时候没有想拍多少集啊,就想把它拍完算。这也没多长,《三国演义》九十多集呢。
  人物周刊:这个你打算拍续集吗?
  郑晓龙:没有。这个电视剧火了后,原著作者知道观众还想接着看,就又写了续集,但比原来那个小说的商业目的强了,问我拍不拍,我说你把它全写完再说吧,如果没有突破,我宁可不拍。我不想重复自己,让人感觉你就是为了挣钱。我挣钱有的是方法,纯粹挣钱我觉得没意义。
  人物周刊:《甄嬛传》里,整体看下来,演员的表演非常整齐,哪怕是新面孔。有人说你有一双点石成金的手,无论什么演员在你手中都会演戏。
  郑晓龙:这事儿我也有点弄不清。在我这儿演配角的演员到外边都演主角甚至演一号了,前些时候有导演打电话问我,“晓龙,这个演员在你那儿怎么拍的,她会演戏吗?”我说会演,挺好。“怎么在我这儿不会演戏了呀?”
  人物周刊:你怎么调教演员?
  郑晓龙:主要是看他适合不适合,调教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适合。我觉得他们演自己比较容易,所以你给他一个跟他们相像的角色,或是能够得着的角色特别重要。演员不是什么角色都能演的。
  人物周刊:有什么都能演的演员吗?
  郑晓龙:太少了。比如张曼玉,她就是很多角色都能演,但是也并不一定全都能。比如说她演个革命者,我就很难说她会演成什么样子。挑演员的时候我首先要觉得他适合,后期调教那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你前面没做好,后期调教就特别费劲。
  人物周刊:据悉《甄嬛传》是你太太编剧的?
  郑晓龙:对,我太太也是编剧之一。小说作者流潋紫先在小说的基础上写了一稿,我再在她那个基础上改。因为她是写小说的,有时候很难跳出小说,所以我媳妇再来一稿。她做这样一稿的过程也是我们俩博弈、吵架的过程。我媳妇在美国陪儿子上学,有时拍着拍着,就要改剧本。我一般打电话是下午,因为第二天要拍,发现问题就给她打电话,要让她晚上9点前把改完的剧本发过来,这边再打印出来,把第二天要拍的内容马上发给剧组各个部门,大家要做准备。她后来说,那会儿你想过没有,我经常半夜被你叫起来,改到早晨七八点钟,几乎一夜没睡,然后再把儿子叫起来送去上学。我一听这个,心里有点愧疚。但是当时在现场,天天这样,我是木然的,想的就是戏,我要把它拍好,别的顾及不到。剧本有问题,赶紧想办法解决。我能这么对她,就因为她是我媳妇。别的编剧你这么半夜叫他改,可能吗?回过头你会有一种愧疚,这对她也不公平。
  人物周刊:你觉得《甄嬛传》的成功在哪儿?一个76集的戏要看完是需要耐心的。
  郑晓龙:对,需要耐心。至少我觉得它很符合人物真实的内心逻辑,包括演员的表演,包括它的批判精神。不是说这戏有多棒,是周边的戏太烂。
  演艺圈急功近利,浮躁
  人物周刊:你曾经说过,现在的战争戏场面拍得都小儿科。
  郑晓龙:我看过一些战争题材,真的太小儿科。战争非常残酷,我们现在战争拍得太容易了,战争的艰难、痛苦,人在战争面前的卑微,那些更深入的东西根本就没拍出来。
  人物周刊:你好像有拍军事题材电影的情结。
  郑晓龙:我想拍军事题材,但是我觉得军事题材特别难弄在什么地方?就是它的审查。我们的审查让我望而却步。如果要拍,第一是能否搞到好剧本,第二审查是不是能有所放松。我不强求。看现在搞剧本也是随缘了,搞好了我们就拍,搞不好就坚决不。而且凡是审查难做的我就不做。
  人物周刊:你活得很舒服。
  郑晓龙:我活得是很舒服,干嘛这么去做一个半不拉的作品。现在有几个题材我就基本上不碰,宗教,民族,比如说军事题材比较难做的,凡是这种题材难,就是在审查的过程当中特别难的,它不可能做成一个很到位的作品。   人物周刊:在你看来,什么是好作品?
  郑晓龙:不是获奖就是好,也不是哪位领导说了就是好,也不是什么高收视就是好。大浪淘沙,历史遗留下来的才是好的。比如《红楼梦》当初是禁书,现在成了名著,历史会淘汰一些烂东西,你的作品能够反复重播就是好东西。
  人物周刊:看你的资料,你导演的电影作品只有一部《刮痧》,大家不都在说,电影才是导演的艺术吗?
  郑晓龙:谁说电影才是导演的艺术?拍电视剧比较苦,拍电影比较轻松。短嘛。
  人物周刊:那你干嘛找苦事?
  郑晓龙:没办法,有两个原因,最主要原因是我在电视剧艺术中心当主任,必须弄电视剧。所以说我就只能做好电视了。其实我大学发表的第一个剧本是电影剧本,《大撒把》和《遭遇激情》是我和冯小刚一块儿写的剧本。
  人物周刊:你对电影有情结吗?
  郑晓龙:有啊,我下一部就要拍电影。《北京人在纽约》是下一部电视剧的指标,下一部电影的准备是《图兰朵》和《新编辑部故事》的贺岁片,两个。
  人物周刊:在你看来,影视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郑晓龙:急功近利,浮躁。我觉得应该有耐心。我说这话可能又会有人骂我了——你已经成功了,你当然有耐心了。人应该是有耐心的。
  新片开拍前一个月我的心情特别沉重
  人物周刊:你的作品几乎出手就意味着成功,你有智力上的优越感吗?
  郑晓龙:有时候会有。有时候被别人夸的时候,会觉得还不错,但是从根上来讲,我不是一个那样的人。
  人物周刊:哪样的人?
  郑晓龙:根儿上还是不自信,所以会特认真。我经常问自己,我这么做对吗,这么拍行吗?总在寻找平衡,特别是拍戏的过程中,面临大量的选择,镜头对不对,表演对不对,色彩对不对,光对不对……因为现在电视剧拍摄越来越往导演上集中,就是因为监视器,监视器把什么事都放在里头,面对监视器只有一个人能最终说行或不行。这种选择就让你觉得大脑特别累。到了晚上,他们问,导演你想吃什么,随便,给我什么吃什么。晚上我就愿意往这一躺,打开电视,也没看,然后一关,睡觉。
  人物周刊:这样会不会让你比别的导演耗时更长?
  郑晓龙:有可能,但是也看你反应快慢了。我觉得我的反应还算是快的,能迅速反应,这有问题,那有问题,但是特别累。每个新片开拍之前一个月我的心情特别沉重,特别不愿意去拍片子,我就想哎呀又开始了,心情特沉重,压力特别大。
  人物周刊:你不去也没人逼你。
  郑晓龙:对呀,但是有时也身不由己。没办法,痛并快乐着。按我自己的意愿,我不愿找这事,我愿意在家里给鱼喂食,然后看看剧本或者聊聊天。可是没办法,到那个时候你的工作已经到那儿了,你就必须去做,而且还必须做好。
  人物周刊:怎么看名和利?
  郑晓龙:这很难说。比如说钱吧,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就够了。名利符实的时候,你是踏实的;名利不符实,你是不踏实的。
  人物周刊:现在对你来说,什么东西还具有诱惑性?
  郑晓龙:拍电影。拍一个好电影或者有一个让我激动的题材,就比较有意思。还是想做新鲜的事儿,喜新厌旧呗。
  郑晓龙
  导演 中国电视剧事业第一批拓荒人,曾担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主任,作品:《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后宫·甄嬛传》。
其他文献
母亲离开多年了,我时常忆起她的那句话:“儿啊,人生在世,总要热灶烧一把、冷灶烧一把才好哩。”  上世纪初,母亲生在锦衣玉食之家。她的祖父在清廷当大官,攒下了巨额财富。家族内人口众多,个别长辈仗势欺人、胡作非为、刻薄寡恩,在当地留下种种劣迹。早年间,多数亲友都属强者之列。少数沦为弱者的,受到轻蔑而逐渐边缘化。母亲对此极为反感,她是个厚道人,一辈子都善待世间一切,无论有钱有势的强者,还是穷愁潦倒的弱者
在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北阿坎德邦的南达德维山上,有一个仅宽40米的湖泊——鲁普昆德湖,这是在北卡罗来纳州查莫利地区的一个山谷中发现的浅冰湖,宽130英尺。它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冰冻状态,但在较温暖的夏季,湖面就会露出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散落着约500具神秘骷髅的骨架,因而这里被称为恐怖骷髅湖。   该湖泊第一次被人类发现是在1942年,英国的护林员首次在冰封的湖面上,发现了散乱的人类骨骼,这数百
“泷泽秀明将要担任下一代杰尼斯事务所的社长。”《文春周刊》8月29日爆出的独家新闻震惊了整个日本娱乐圈。  泷泽秀明是杰尼斯事务所的艺人,即使参与公司事务管理也并无不妥。但是仅仅只有36岁的他,有资格接手日本最大的偶像制造工厂么?一时间,满城风雨,讨论与猜疑并起。  在日本娱乐圈呼风唤雨的杰尼斯事务所,江湖地位归功于其旗下艺人无可比拟的人气——木村拓哉(SMAP)、中居正广(SMAP)、长濑智也(
回看整个2016年的NBA,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今年这样几位超级巨星扎堆退役的大事件了  2016年12月19日,圣安东尼奥AT
猶太教大百科全书记载,最早的驱魔人正是耶稣。他后来将神力传给门徒,可惜门徒远不如他厉害,一代不如一代。正式的驱魔礼,需依照教会的《罗马礼书》,由任命的司铎以上级圣职人员在当地主教的明确许可下行之。仪式庄严神秘,在异常行为多被归为心理疾病的当代社会,教会出手驱魔,已难得一遇。  假若有一位牧师,不理规定,不申请,不等批准,只要顾客交钱就帮人驱魔;不顾仪式的神秘性,把驱魔奥秘变成“疯狂英语”般的广场演
图/本刊记者 梁辰  2015年12月11日,周国平和济群法师的对话集《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举行新书发布会。蜂拥而来的读者差点挤破了会场外的玻璃门,工作人员只得拿来一摞新书以“息事宁人”。一批无缘入内的读者最终被获准在外面席地而坐,观看发布会的电视实况。  这种现象曾在各地上演。几个月前,周国平重回母校北大,大雨中的现场一度挤不进人,提问环节甚至发生抢夺麦克风的风波。  虽有不少人认为周国平已经“
书与人    如果评议电影必须冷静得像外科医生解剖尸体,放弃作者持守的价值根基,书亚的影评是可疑的。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若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我们只是策马于瓦砾场的霹雳火秦明。那么,面对如此的世界图景,生存的根基何在?言说的起点又在哪里?如果可以接受弥漫小资情调的影评,也可以接受塞满文化批评行话的随笔,那么,《圣经》视野下的影评,我们也没有理由拒绝。  知识分子说得太多,报纸上说,杂
他以畅销书的形式推进了新经济社会概念的落地,成为最受中国欢迎的美国人之一    除了基辛格,《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杰里米·里夫金可能是最受中国欢迎的美国人了。汪洋副总理两次接见了他,而李克强总理则说自己是他的粉丝。  “这真是让我感到很意外。”当时正是圣诞假期,里夫金在谷歌上搜索资料时发现了这则消息。他难以置信,跟妻子开玩笑说是哪个人在耍他。妻子仔细看了看确认无误。“他把这点写进了正式简历中,他说
我一直觉得在艺术这个领域,最高的人和最低的人都在这里。大字不识的人在这里待着,因为艺术不可证伪,最高的人也在这儿,他们超越于证伪性,而中间大多数人都进入可实证的领域,比如经济、政治、科学。”王广义说这番话的时候,已经有些疲倦,为了配合新展览的宣传,他前后接受了四十多个访问,迎来送往,很是客气。  虽不如其他同侪曝光频繁,但他赶上了当代艺术的井喷时期,身上光环无数——中国“政治波普”第一人、当代艺术
2011年4月,受韩国雕刻家协会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成员一行赴韩参加了“2011首尔国际雕塑博览会”。此次展览由韩国文化部、韩国雕刻家协会主办,集合了世界不同地域的优秀雕塑作品近千件,其中既有达利、布德尔,阿尔曼,凯撒等大师的经典雕塑作品,也有国际新锐雕塑家的力作。本次中国雕塑院青年雕塑家团体的国际交流广泛而深入,包括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艺术家的座谈、与韩国国民大学雕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