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混交林的营造类型与方式,供参考。
关键词:混交林;类型;营造方式
1 营造混交林的目的
1.1改善立地条件。混交林较之单纯林内光照减弱,气温、地温略低而变幅小、,风速降低,蒸发量减少空气湿度增加,有利于改善林内小气候。混交林的硼,叶面积指数较大枯落物较多,成分较复杂,比单纯林更能提高土壤肥力。
1.2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混交林能够充分利用外界环境条件和树种间相互的有利作用,光合作用的效率高,多植物共生,可以在同一时间内积累较多的有机物质,林产品丰富,因而总蓄积量和生物量比单纯林高。混交林中的主要树种在伴生树种的辅佐下,主干长得通直、圆满,自然整枝迅速,干材质量亦较单纯林好。
1.3能较好地发挥防护效益。森林的防护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分结构。混交林林冠浓密,根系深广,枯落物丰富,地上地下部分结构比单纯林复杂,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以及其他防护效益方面都优于单纯林。
1.4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混交林与单纯林比较,由于树种多,生境条件好,使一些害虫或病菌失去大量繁殖的生态条件,同时在复杂环境条件下,寄生性昆虫、菌类等天敌增多,又招来各种益鸟益兽,因而混交林的病虫害不像单纯林那么严重。混交林内温度低,湿度大,风速小,各种可燃物不易着火,因而火险性小。
2 营造混交林的类型
2.1乔木混交类型即两个以上的乔木树种混交。当两个以上的乔木树种都是主要树种时,它可以充分利用地力,获得多种木材,充分发挥其他效能。当阳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如油松和栎类)时,种间矛盾出现早且尖锐,竞争进程发展迅速。这种林分的种间矛盾较难调节。阴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如云杉与冷杉),种间矛盾出现晚而较缓和,树种间的有利作用持续时间较长,此种人工林,只是到了生长发育后期,矛盾才有所激化但林分比较稳定,种间关系较易调节。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如落叶松与云杉树种关系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有利作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主要的。当主要树种与次要树种混交时,多构成复层林,主要树种居于上层,次要树种居下层。这种混交类型树种间的矛盾比较缓和,林分生产率较高,防护效能较好,稳定性较强。次要树种多为耐荫的中等乔木(如椴、槭等)广般不会对主要树种构成严重威胁,即使种间矛盾尖锐时,也比较容易调节。
2.2乔灌木混交类型即主要树种与灌木混交。这种混交类型种间矛盾比较缓和崩玢稳定。混交初期灌木可以为乔木树种创造侧方庇荫,护土和改良土壤。林分郁闭后,因在林冠下光线不足,灌木趋于衰老,便逐渐死亡。但当郁闭的林分树冠疏开时,灌木又会在林内出现。在—些混交林中,灌木死t可以为乔木树种腾出较大的营养空间,起到调节林分密度的作用。主要树种与灌木发生尖锐矛盾时,调节容易,可将灌木地上部分请除,使之重新萌发。
2.3综合混交类型:即主要树种、次要树种和灌木的混交。综合混交类型兼有上述混交类型的特点。
3 营造混交林的方式
3.1株间混交,又称行内混交。是两个以上树种在行内彼此隔株或隔数株进行混交。这种混交方法因不同树种间种植点相距较近,种间发生互相作用和影响较早。如果树种配置适当,种间关系表现有利;否则,种间矛盾就比较尖锐。此法造林施工麻烦,—般多用于乔灌木混交。
3.2行间混交,又称隔行混交。是两个以上树种彼此隔行进行混交。这种混交方法,种间有利或有害关系,—般多在林分郁团以后才明显地出现。种间矛盾比株间混交容易调节,施工也较简便是常用的一种混交方珐,适用于阴阳性树种混交或乔灌木混交。
3.3带状混交。是—个树种连续种植3行以上构成一条带与另一个种构成的带依次配置的混交方法。带状混交可以缓冲种间竞争,即使在两个树种相邻处有矛盾产生,也可通过抚育采伐来调节。此法栽植、管理都较方便多用于种间矛盾比较尖锐,初期生长速度悬殊的乔木树种混交。乔木、亚乔木与生长较慢的耐荫树种混交时,可将伴生树种改栽单行。这种介于带状和行间混交之间的过渡类型,称为行带混交。行带混交的优点是保证主要树种的优势,削弱伴生树种过强的竞争能力。
3.4块状混交,又称团状混交。是把一个树种栽植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块状,与另一个树种的块状地依次配置进行混交的方法。规则的块状混交,是将平坦或坡面整齐的造林地,划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块状地,然后在每—块状地上按一定的株行距栽植同—树种,相邻的块状地栽植另一树种。块状地的面积,原则上不少于成熟林中每株林木占的平均面积,一般为25~50m2。不规则的块状混交,是在山地造林时按小地形的变化分别成块地栽种不同树种。块状混交能有效地利用种内和种间的有利关系,可满足幼龄时期喜丛生的一些针叶树种的要求,林木长大后,各树种又产生良好的种间关系。块状混交造林施工比较方便,适用于矛盾较大的主要树种混交,也可用于幼龄单纯林改造,或低价值林分改造。
3.5植生组混交。是种植点配置成群状时的混交形式。即在一小块地上密集种植同—树种,与相邻小块地密集种植的另一树种相混交的方法。由于块状地间距较大种间相互作用很迟。块状地内为同—树种,具有群状配置的优点。植生组混交种间关系容易调节,但造林施工比较麻烦,主要适用于林区人工更新,次生林改造及治沙造林等。
关键词:混交林;类型;营造方式
1 营造混交林的目的
1.1改善立地条件。混交林较之单纯林内光照减弱,气温、地温略低而变幅小、,风速降低,蒸发量减少空气湿度增加,有利于改善林内小气候。混交林的硼,叶面积指数较大枯落物较多,成分较复杂,比单纯林更能提高土壤肥力。
1.2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混交林能够充分利用外界环境条件和树种间相互的有利作用,光合作用的效率高,多植物共生,可以在同一时间内积累较多的有机物质,林产品丰富,因而总蓄积量和生物量比单纯林高。混交林中的主要树种在伴生树种的辅佐下,主干长得通直、圆满,自然整枝迅速,干材质量亦较单纯林好。
1.3能较好地发挥防护效益。森林的防护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分结构。混交林林冠浓密,根系深广,枯落物丰富,地上地下部分结构比单纯林复杂,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以及其他防护效益方面都优于单纯林。
1.4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混交林与单纯林比较,由于树种多,生境条件好,使一些害虫或病菌失去大量繁殖的生态条件,同时在复杂环境条件下,寄生性昆虫、菌类等天敌增多,又招来各种益鸟益兽,因而混交林的病虫害不像单纯林那么严重。混交林内温度低,湿度大,风速小,各种可燃物不易着火,因而火险性小。
2 营造混交林的类型
2.1乔木混交类型即两个以上的乔木树种混交。当两个以上的乔木树种都是主要树种时,它可以充分利用地力,获得多种木材,充分发挥其他效能。当阳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如油松和栎类)时,种间矛盾出现早且尖锐,竞争进程发展迅速。这种林分的种间矛盾较难调节。阴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如云杉与冷杉),种间矛盾出现晚而较缓和,树种间的有利作用持续时间较长,此种人工林,只是到了生长发育后期,矛盾才有所激化但林分比较稳定,种间关系较易调节。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如落叶松与云杉树种关系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有利作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主要的。当主要树种与次要树种混交时,多构成复层林,主要树种居于上层,次要树种居下层。这种混交类型树种间的矛盾比较缓和,林分生产率较高,防护效能较好,稳定性较强。次要树种多为耐荫的中等乔木(如椴、槭等)广般不会对主要树种构成严重威胁,即使种间矛盾尖锐时,也比较容易调节。
2.2乔灌木混交类型即主要树种与灌木混交。这种混交类型种间矛盾比较缓和崩玢稳定。混交初期灌木可以为乔木树种创造侧方庇荫,护土和改良土壤。林分郁闭后,因在林冠下光线不足,灌木趋于衰老,便逐渐死亡。但当郁闭的林分树冠疏开时,灌木又会在林内出现。在—些混交林中,灌木死t可以为乔木树种腾出较大的营养空间,起到调节林分密度的作用。主要树种与灌木发生尖锐矛盾时,调节容易,可将灌木地上部分请除,使之重新萌发。
2.3综合混交类型:即主要树种、次要树种和灌木的混交。综合混交类型兼有上述混交类型的特点。
3 营造混交林的方式
3.1株间混交,又称行内混交。是两个以上树种在行内彼此隔株或隔数株进行混交。这种混交方法因不同树种间种植点相距较近,种间发生互相作用和影响较早。如果树种配置适当,种间关系表现有利;否则,种间矛盾就比较尖锐。此法造林施工麻烦,—般多用于乔灌木混交。
3.2行间混交,又称隔行混交。是两个以上树种彼此隔行进行混交。这种混交方法,种间有利或有害关系,—般多在林分郁团以后才明显地出现。种间矛盾比株间混交容易调节,施工也较简便是常用的一种混交方珐,适用于阴阳性树种混交或乔灌木混交。
3.3带状混交。是—个树种连续种植3行以上构成一条带与另一个种构成的带依次配置的混交方法。带状混交可以缓冲种间竞争,即使在两个树种相邻处有矛盾产生,也可通过抚育采伐来调节。此法栽植、管理都较方便多用于种间矛盾比较尖锐,初期生长速度悬殊的乔木树种混交。乔木、亚乔木与生长较慢的耐荫树种混交时,可将伴生树种改栽单行。这种介于带状和行间混交之间的过渡类型,称为行带混交。行带混交的优点是保证主要树种的优势,削弱伴生树种过强的竞争能力。
3.4块状混交,又称团状混交。是把一个树种栽植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块状,与另一个树种的块状地依次配置进行混交的方法。规则的块状混交,是将平坦或坡面整齐的造林地,划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块状地,然后在每—块状地上按一定的株行距栽植同—树种,相邻的块状地栽植另一树种。块状地的面积,原则上不少于成熟林中每株林木占的平均面积,一般为25~50m2。不规则的块状混交,是在山地造林时按小地形的变化分别成块地栽种不同树种。块状混交能有效地利用种内和种间的有利关系,可满足幼龄时期喜丛生的一些针叶树种的要求,林木长大后,各树种又产生良好的种间关系。块状混交造林施工比较方便,适用于矛盾较大的主要树种混交,也可用于幼龄单纯林改造,或低价值林分改造。
3.5植生组混交。是种植点配置成群状时的混交形式。即在一小块地上密集种植同—树种,与相邻小块地密集种植的另一树种相混交的方法。由于块状地间距较大种间相互作用很迟。块状地内为同—树种,具有群状配置的优点。植生组混交种间关系容易调节,但造林施工比较麻烦,主要适用于林区人工更新,次生林改造及治沙造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