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细纹刻纸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henna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纸”而派生的民间文化,可谓是林林总总,如剪纸、风筝、纸扎等组成的纸艺。是我们的先人在生活中开发、利用的社会资源,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心灵手巧。在这个领域里,温州的细纹刻纸完全区别“剪”的形式,以又是独树一指,所展现的表现风格。它以刻代剪、以细见长、小巧玲珑营造出民间艺术,细腻、工整、精致的技法和剪纸粗犷形成显明的对比。
  一、细纹刻纸(剪纸)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最早生产陶器,从河南裴李冈文化和磁山文化出土的陶器,还在陶器上饰有蓖纹、压印纹、坑点纹、划纹、附加的乳钉纹、指甲纹、凸浅纹及浅细绳纹等纹饰,看出了多种美化陶器的装饰手法,在彩陶上所表现的平涂技法,启发了中国剪纸的萌芽。剪纸作为一种方便、廉价、易制的民俗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表现语言,在人类文明初期已朦胧而生,从不知不觉到有知有觉地理念转化,也在漫长过程里,营造了群多的姐妹品类,是一支兴旺技艺队伍。考证文物及大量实物中看到我们的祖先,用树叶、树皮、兽皮、帛丝、金箔等刻凿出周围物象的轮廓,应该是“剪纸”的伏笔,应该是创时代的伏笔。到了周代,人们已懂得“剪”的技术和手法,《吕氏春秋.重言》记载: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知周公,于是遂封叔虞于晋。”成为“剪桐封虞”典故。这段历史典故向我们提供了三个信息:(1)工具;当时应该已有了剪切工具(刀片、剪刀之类);(2)物质;在大自然环境中,流露着大量的物质,当时选用的物料大多是树叶等薄片状物,(3)应用;周代人们已掌握了把薄片物质剪切成一定的形状的技能。从春秋后,社会发展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材料,于是金、银箔片及纺织物等作为表现的材料。汉代,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为剪纸定形打下根基,开启剪纸大门。先阅读一段故事领受传闻:相传汉武帝刘彻在后妃最宠爱李妃,李妃去世后武帝非常思念,坐卧不宁,饮食无味,宫中请来叫李少翁的方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为其招魂。在灯光火影中,李妃的形象娆动,仿佛真人一样,武帝看后情绪大振,焕发了生气。民歌云:“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纱窗。文帝治国安天下,永乐传人百姓家。”就是说汉代的妇女抱着孩子在窗前玩,用梧桐叶剪了图形在纱窗上游动,让孩子感到开心。从历史角度肯定了“剪艺”形成的条件,和汉朝年间的剪纸已相当普及,一般妇女都能熟练运用了。但是真正剪纸在生活中大量应用,起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唐又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宫庭盛行剪影戏,社会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即是用纸、丝帛或金、银箔刻或剪成各种不同图案的花饰,剪成几何图案的称之为“方胜”,剪成花鸟图案的称之为“华胜”,剪成人物图案的,称之为“人胜”,贴于屏风或戴于发鬓。唐至宋,“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扩大到宫廷,在立春之日,皇帝也要宴请群臣,赠以幡胜。唐宋剪纸艺术相当盛行,不仅民间相袭成俗,而且在宫廷中也为贵族文官所喜爱。
  细纹刻纸是在民间剪纸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始于元朝,盛于明末清初,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明洪武十三年间(1380),倭寇频频犯境。一天,一艘大船自海上开到了磐石,倭寇数十人上岸行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奋起抵抗,在与倭寇战斗中牺牲了36名勇士。人们为了纪念他们,便在元宵节制作了精美的龙船,其上设有36名勇士的神像、神位,然后扛着龙船在大街小巷巡游,让人们永远记住他们。世袭每年的春节、元宵节前后,人们都要制作龙船纪念勇士们,和档龙组合在一起酬神,同时也娱人,“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风去,明月逐人来”即为生动的写照。为了好看,船上贴有花纹,谓之“龙船花”,这就是细纹刻纸的前身。姜准在《歧海琐谈》中记载:“村落糊楮,象龙首尾,制版为身,机转辘轳,篝灯于上,从似金鼓,沿门索赏,谓之龙船灯。”就是说剪纸成为首饰龙必需的装饰品。作为细纹刻纸经过人民认证了的民间用物,它的基础是扎根在人民的生活,属于“草根”的原生态艺术。
  二、細纹刻纸传承与创新
  再看细纹刻纸的原生地——温州,位于浙南沿海,海上贸易发达、海洋文化浓郁。千百年来,渔民对大海膜拜有加,借龙形造船自然产生。太平盛世之下春节、元宵节最为热闹。在花花绿绿的民俗中,数当龙船、花灯最为显眼,茶余饭后评论哪家的最精、最细、最美。为龙船、花灯“添花贴锦”则是细纹的装饰物,称之为“龙船花”,体现出本身的价值和民间艺术的精华。通过民间节日,验证生存能力,更加激励艺人创作水平,在循环中提高,在实践里进步。推动了刻纸愈来愈细;内容也从单一的线条往图案上发展,最后衍生出纹理多样的格式,特别是在技巧上研究与表现,创造了新的纹样如;“人”字夹、“十”字形、“正”字形、葵花形、龟背形、花瓶形、喜寿字形、字形, 空肚十、勾之云、锁铜花、年糕心、金田字、田交田、圆交圆、照眼心、小方胜、心连心、鱼鳞纹等一百多种图案;他们运用这些图案熟练而千变万化,运用疏密、粗细、曲直、宽窄、刚柔之技理,变化与对比之法则,使纹样轮廓清晰、形式优美,主次分明,形象突出。逐步形成单独的表现形式,是我国工艺美术中的一种朴实而优美的民间美术,丰富了我国剪纸艺术宝库。
  中国的剪纸有“北犷南细”之长,且均有风格,如延安民俗剪纸的“拙、犷”,扬州的“剪中有画”, 蔚县的“阴刻加点染”,佛山的“秀、美”等。乐清以“刻”代刀就是南派中的典型,以“细”独树剪纸艺术之林。可以看出细纹刻纸是以“镂空”为主,借鉴了“雕、剔、刻、剪”等技巧。。说到在纸上刻,必然有衬托物体,这个物体就是用松脂和牛油做成的牛油盘,油盘则是在刻纸时垫衬在纸的下面,以便于镂空和剔去不需要的部分,同时不会削减刀的锐利,又不使刀在纸上运行时不起毛,使作品的刀法更精妙入微,挺拔有力,线条更明快丰。细纹刻纸的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细”,工整纤秀,细如发丝。艺人们能在一鲁班寸的纸面上刻出50余根细纹线条,细线纹阔度有的仅有1毫米,每刀间隔不到半毫米,细如发丝,小如针孔,且疏密有致,和谐美观,令人叹为观止。刻制纹样时,不用任何画稿,仅依凭竹刀划了经纬格子线,民间艺人们在小方框内随心所欲地刻剪出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细纹刻纸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浓厚的装饰风味。
  细纹刻纸主要盛传于浙江乐清市,是随着乐清龙船灯习俗发展起来的。每年元宵,乐清一些民间艺人,都要扎“龙船灯”,并在龙船灯四周贴满细纹刻纸,当地称为“龙船花”。由于装饰龙船灯的需要,乐清的民间剪纸渐渐形成了精工细巧,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后,细纹刻纸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又有创新。由传统居室进入当代都市,舞台的设计、建筑的美化、家居的装饰等等,成为了传统艺术走向现代的一个亮点,凸现了细纹刻纸的现代语言。一幅碗口大的细纹刻纸要十几天才能刻成,十分费工。这使在2006年,乐清细纹刻纸被列入国家首批向联合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1998年全国民间传统艺术博览会上,乐清细纹刻纸被评为“中国一绝”。
其他文献
期刊
当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改革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
期刊
那些繁花盈枝的无忧树,光辉闪烁像太阳一般。成群的鸟儿落在树上,好像把树枝和叶子摧毁;鸟儿成百地飞起来,头上戴着五彩的花盔。很多解愁驱忧的无忧树,繁花一直开到了树根,累
写实性油画教学发源于西方社会,在传入我国后在我国当代社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当今学院派优化教学的主流.因此新时期结合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十分有必要针
新课改在全国范围的实验,给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历史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课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成为当务之急。
任何一个语言交际过程即是语言解码过程,也是文化解码过程.跟外国人交流,不仅是跨语言的,也是跨文化的.本文通过简析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研究教学中对此能力的培养方法
摘要:《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一幅人物肖像画,很多画家临摹《蒙娜丽莎》以学习古典大师的技巧,而从20世纪开始现代主义开始恶搞《蒙娜丽莎》等名画,似乎目的不是借用达芬奇的作品进一步发挥,而是有意挑战五百年来的美学准则与权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现代美术运动正出现滥觞期,当时多为实验性美术,当印象派、表现主义、立体派、野兽派等流派出现时的共同点都是挣开传统美学的桎梏,寻求一种新的视觉体系
信用卡在免息期内的畅快消费,让不少持卡人找到了消费的归属感,不少紧急需求迎刃而解,持卡人大多体会到提前消费的快意。就目前市场状况而言,商业银行推出信用卡业务已不是新鲜事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类进步所特有的历史过程,不但可以传授知识,还可以塑造人格.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为社会经济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关键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