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举行第二次生活方式理论研讨会

来源 :社会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te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由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社会学会、中共伊春市委宣传部、朗乡林业局共同举办的黑龙江省第二次生活方式理论研讨会,于1989年9月12日至14日在黑龙江省朗乡林业局举
其他文献
努力缩小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投入,更需要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基于2006—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DEA方法测度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并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考察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后发现: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提升显著抑制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一作用会因地区差异而表现出不同效果,不仅在东中西部存在差异,还呈现明显的南北差距特征.梳理背后的影响机制,发现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提升可以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发展职业培训和提高防灾治理能力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在农民法律意识的生成机制中,"感知—判断决策—图式形成"是基础性内在结构,农民生活中的法治实践是外在影响因素.通过观察"迎法下乡"遇冷的现象可知,正负面法律信息与农民的"关系性距离",规避风险为目的的"判断标准",和既有图式对新判断结果的"顺应",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生成的三个关键性因素.它们联通意识生成的内在结构与外在社会特征,形成了完整的法律意识生成机制.正是因为负面法律信息与农民的"关系性距离"更近,农民对法律的避险功能产生消极判断,法律图式又顺应了这些新判断,导致出现了"迎
由于发生在社交媒体的"政府—民众"对话往往是公开可见的,因此民众可以在不亲身参与"政民互动"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围观"间接地获得与政府沟通的相关经验.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局限于考察民众直接参与"政民互动"的经验,而忽视了间接经验的潜在意义.因此,可以构建一个中层理论模型,并通过分组对比实验证明,政府回应行为的质量会影响"围观"在线政民互动的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而"围观"民众感知的政府回应性则中介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公开的政民互动中,政府的回应行为模式对"围观"民众的"溢出式"
<正> 一、社会主义中国不允许出现一个“中产阶级” 江泽民同志在国庆讲话中说,“极少数人企图在中国制造一个所谓‘中产阶级’,作为他们的依靠力量,来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不能允许的,这个阴谋也是注定破产的。 什么是“中产阶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它是相对于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而言的中等资产阶级。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具体分析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它们的政治态度。他指出,
<正> 我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确保社会主义社会稳定平衡地不断发展,是我国工会具有的重要功能之一。然而,工会的社会稳衡功能却不属于它的外在职能,而是以某种形态表现出来的潜在功能。工会的外显功能,是工会职责与其直接社会效果的外在统一。工会的潜在功能则不由职责所直接要求,而是在无形中由工会的自身存在及其各项具体活动所引发的间接社会效果,是工会对更为广大的社会体系
<正>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在企业中开始普遍地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的承包经营给企业带来了活力和效益,然而,与此同时,劳动者(企业的一般职工)与企业承包人之间却发生了冲突(我们将这种冲突统称为“劳承冲突”)。1988年7月,沈阳市人民旅社总经理、优秀企业家王淑琴被本单位一职工杀害的事件(全国其它地方也相继发生了多起类似事件),突出地表明了劳承之间冲突的表面化和日趋严重。我们必须正视和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以保证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正>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解决分配上存在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入手的。10年来,分配制度的改革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若干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即对改革以来我国收入最高家庭与收入最低家庭的收入差距问题作一尝试性分析。
<正> 1990月2日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召开了社会学月谈会,会上北京大学袁方教授主讲“中国当前的劳动就业问题。”其主要观点如下(全文将另发): 一、在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劳动就业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这个问题的历史与现状,探讨它的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正> 小城镇作为经济、社会的实体都座落于特定的地域空间。位于同一区域内的小城镇群体,必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区域小城镇群体与环境的联结也不同于单个小城镇与外界的关系。因此,从区域角度入手,以小城镇群体为分析对象,可以
<正> 人口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显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特点(即人口现状中最明显、最突出的方面)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那么,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人口状况的特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尤其是我国体制改革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