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变局下的中国传统政治重估——以清末梁启超与章太炎的不同阐释路径为中心的探讨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lnn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与章太炎,在清末皆为思想界、舆论界影响极大的人物.在他们的论说中,如何分析、评判中国传统政治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而这个问题在当时绝非仅限于学术层面,更与如何理解中国面临的变局与危局,未来中国的政治建设应如何进行息息相关.梁启超在戊戌变法之后比较明显地受到经由日本学者译介的近代西方社会科学话语影响,时常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为标准,来评价中国传统政治.与之不同,章太炎尝试从中国自身历史发展脉络出发来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因此,他着眼于发掘、阐释、表彰中国传统政治之中具有价值的部分,使之既成为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够为人们思考未来的制度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在今天新的中外形势下,需要反思梁启超式的阐释路径,继承和发扬章太炎式的阐释路径.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史料辨析”,利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处理史料的诸多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解读,揭示史料辨析的主要内涵、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以便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应当重点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本文结合统编教材《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的执教实践,从“精选涵养契机与涵养点”“让富有情怀的人站在历史现场”和“让富于魅力的细节直击人心并激活思考”三个角度讨论让“家国情怀”在学生心田潜滋暗长的几个关键.
吕思勉先生史学的最大特色是“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其治史严谨扎实,然又非为学术而学术,始终关注着现实人生,留意于生民福祉.先生的五代史研究就非常鲜明的体现了其学术的追求,例如对五代政权性质的论断,对梁太祖朱温定乱、恤民功绩的抉发与表彰,都是融贯今古的洞见,深具史识与史德.
油画与漫画是不同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作为法国历史上的大事,1804年12月2日的“拿破仑加冕礼”被两者同时选中,创造出不同的历史镜像.雅克·路易·大卫和詹姆斯·吉尔雷创作的历史镜像表达完全对立.深究原因,画家各自遵循敌对的国家意志,又有出身阶层、经济处境和取悦对象的生存差别,影响到他们观察、思考和创作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