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03岁的夏征农是目前健在为数不多的新四军领导干部之一。1919年,他作为小学生代表参加了“五四”运动,1925年,他作为高中生代表参加了江西省学联发动的支援上海“五卅”惨案的活动,当年就考入南京金陵大学。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回家乡丰城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参加南昌“八一”起义。大革命失败后,受党的指派到上海,一边在复旦大学读书,一边从事革命活动。1933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左”翼后期领导成员之一。抗战爆发后,他受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指派带领一个演剧队来到江西。新四军成立之后又到皖南军部,担任民运部部长兼统战部副部长。
笔者有缘拜访过两次夏老,每每谈及在新四军中工作的日子,尤其是皖南事变,夏老都非常激动。
1941年1月6日下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军队8万多人在皖南泾县茂林一带对新四军9000多人进行了围歼性的伏击。我们的军队在将近十倍于我的敌人面前顽强地拼杀了好几昼夜,数次突围却遭到了敌人的堵截。当时,夏征农正随军长叶挺领导的新四军军部转移,为了冲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叶挺愤愤地挥着手杖说:“革命有团聚,有分散。我去谈判凶多吉少,同志们快突围吧!不准投降,后会有期。”说完,他下令每人发给50块银元,要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散突围。
按照叶挺的嘱咐,为了尽可能地缩小目标,大家都分散突围。从下午两点冒雨突围起,夏征农已在山上连续攀奔了8个多小时。已筋疲力尽的他,决定找个避风雨的地方歇歇脚,熬到天亮再走。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他张开双臂沿着峭壁向前摸索前进。“扑通!”他突然一滑,跌入一个黑洞洞的大坑。原来是个山洞,洞口约有水桶粗,摸摸里面还有软草。“真是瞌睡碰到枕头!”他高兴地轻嚷了一声,但后来却又一惊:“这是个野兽洞!”什么野兽呢?野猪?豹子?他胡乱猜测着。
“唉!管它呢。”他心一横,把背包往洞口一堵,身子往草上一倒。天刚蒙蒙亮时,他被一阵阵悉悉嗦嗦的响声惊醒。起初认为是野兽回洞,后来发现是患难中的战友,军部的贾、陈两位参谋,后来又遇到了军部的机要员小周。在那个特定的岁月,正经历着难以想象的艰险,战友相聚,激动不已,一股热血沸腾的暖流,冲散了山野清晨的寒气。
“这一下好了!”夏征农信心十足地说,“现在我们是四个人三支枪,刮刮叫的武工队,只要渡过青弋江,我们就鱼跃大海了。”
在夏征农的带领下,他们经过近半个月的昼伏夜行,于1月22日越过鹿角山,来到了承流峰下的殷冲涝柳树。
在柳村,贫苦的老乡把家里仅剩的一点食物——一罐锅巴拿出来,为夏征农一行四人烧了一锅热乎乎的锅巴汤。在那个艰难岁月,饿了几天的人能吃到锅巴汤比今天吃燕窝汤还珍贵。
正当夏征农他们为如何走出这个是非之地而发愁时,得到了一位冯姓青年的帮助。小冯原是湖北人,自幼随父母逃荒到皖南。十年前父亲病故时,15岁的他接过染衣担,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当时,他在茂林一带已颇有点名气。所谓名气,一是有一手祖传的染衣不褪色的好手艺;二是为人正直,生意规矩,老少无欺;三是体格健壮,力大无穷,爱打抱不平;四是信仰基督,是美国人办的中华圣公会的会员。
另外,小冯是爱国教徒,拥护共产党,支持新四军抗日,经常参加夏征农召开的统战会议。皖南事变发生后,他气愤地拍桌子跺脚,怒斥国民党卑鄙无耻,背信弃义。这几天他听说新四军被打散了,成天腰挂砍刀,扛着扁担在山上转,名为砍柴,实为寻找被打散的新四军同志。
“这一下好了!碰到好朋友!”夏征农兴奋地拉住小冯。柳村离茂林不远,走大路20里,走山间小路只有8里。在小冯的协助下,夏征农很快和茂林的中华圣公会会长陆绍泉取得了联系。陆绍泉和小冯同乡,也是湖北人,是皖南知名的爱国人士,是新四军的可靠朋友。得知夏征农的消息后,为了商量营救事宜,陆会长当晚便请来他的好友吴先生。吴先生名葆萼,早年曾随陈望道留学苏联,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吴先生知道国民党崇美恐日,欺软怕硬,在通行证无法搞到的情况下,提议叫夏征农改名换姓,冒充中华圣公会会员,化装成染衣匠,跟随小冯去芜湖,其它三位同志通过别的途径想办法突围。陆会长一听拍手称绝,连夜替夏征农办好了化名“柳青山”的会员证,次日又汇钱到芜湖圣公会给夏部长作远走高飞的路费。
一切安排就绪后,夏征家又作了三天准备。他在小冯手把手的指教下,很快学会了染衣的基本手艺和程序。
“感谢你的帮助,感谢陆会长和吴先生!”夏征农紧握着小冯的手。
“嗨!还谢什么,都为了抗战打鬼子!”小冯手一摆说,“我妈说,明天是二月二龙抬头,好日子,明天就动身。要记住你叫柳青山,是教徒,吃饭要祷告……”
“好好,记住了。”夏征农苦笑着在胸前划着十字说,“真没想到,我这个马克思的学生,现在变成基督教的信徒了。”
初春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上。夏征农跟随着小冯上路了。他们沿着碧清见底的青弋江岸,向北面的县城方向走去。夏征农经过精心化装,完全变了模样:他头戴黑纱猴头帽,脚穿草鞋、山袜,肩上挑着一副一头是木箱、一头是铁锅的染衣担。他们起早摸黑,走村串乡。白天,他们轮番像唱山歌似地吆喝着:“染衣啰!白染蓝,蓝变黑,祖传秘方,永不褪色!”晚上,他们亮出中华圣公会证件,安安稳稳吃饭,舒舒服服住店,丝毫不露破绽。一路平安无事。
皖南的隆冬,打个瞌睡就过去,转眼之间,明媚的春光已把大地唤醒。夏征农跟随着小冯,经过一个多月的手艺人的流浪生活,大摇大摆地通过了一道又一道国民党军警的封锁线,终于在3月12日下午胜利到达了热闹非凡、四通八达的芜湖市。在芜湖,夏征农为防夜长梦多,未敢久留,当天即去铁山芜湖圣公会取了汇款,告别了小冯,连夜登上去上海的火车。谈到这里,夏老舒心地说:我们一到上海这个“大海”,那就“海阔凭鱼跃”了,国民党想抓我们就没有那么方便啰。
后来,经过上海地下党和新四军上海秘密办事处的掩护,夏征农通过上海至淮南的秘密交通线,到达苏北抗日根据地——盐城,回到重建后的新四军军部,见到了代军长陈毅,并担任军部指派的领导职务。
在那艰难岁月,夏征农多次死里逃生,没有当地群众的帮助和掩护,是很难突破国民党铁桶似的包围圈的。每当回忆到这时,夏老眼眶里总是盈满泪水:是茂林一带的许多人民群众出于对党和军队的爱戴拥护,千方百计地掩护我们的同志突围脱险。人民的这些恩情,谁敢忘?谁能忘啊!没有这样好的人民,哪有我们的今天!人民是我们永远都回报不完的大恩人!
责任编辑张荣辉
笔者有缘拜访过两次夏老,每每谈及在新四军中工作的日子,尤其是皖南事变,夏老都非常激动。
1941年1月6日下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军队8万多人在皖南泾县茂林一带对新四军9000多人进行了围歼性的伏击。我们的军队在将近十倍于我的敌人面前顽强地拼杀了好几昼夜,数次突围却遭到了敌人的堵截。当时,夏征农正随军长叶挺领导的新四军军部转移,为了冲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叶挺愤愤地挥着手杖说:“革命有团聚,有分散。我去谈判凶多吉少,同志们快突围吧!不准投降,后会有期。”说完,他下令每人发给50块银元,要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散突围。
按照叶挺的嘱咐,为了尽可能地缩小目标,大家都分散突围。从下午两点冒雨突围起,夏征农已在山上连续攀奔了8个多小时。已筋疲力尽的他,决定找个避风雨的地方歇歇脚,熬到天亮再走。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他张开双臂沿着峭壁向前摸索前进。“扑通!”他突然一滑,跌入一个黑洞洞的大坑。原来是个山洞,洞口约有水桶粗,摸摸里面还有软草。“真是瞌睡碰到枕头!”他高兴地轻嚷了一声,但后来却又一惊:“这是个野兽洞!”什么野兽呢?野猪?豹子?他胡乱猜测着。
“唉!管它呢。”他心一横,把背包往洞口一堵,身子往草上一倒。天刚蒙蒙亮时,他被一阵阵悉悉嗦嗦的响声惊醒。起初认为是野兽回洞,后来发现是患难中的战友,军部的贾、陈两位参谋,后来又遇到了军部的机要员小周。在那个特定的岁月,正经历着难以想象的艰险,战友相聚,激动不已,一股热血沸腾的暖流,冲散了山野清晨的寒气。
“这一下好了!”夏征农信心十足地说,“现在我们是四个人三支枪,刮刮叫的武工队,只要渡过青弋江,我们就鱼跃大海了。”
在夏征农的带领下,他们经过近半个月的昼伏夜行,于1月22日越过鹿角山,来到了承流峰下的殷冲涝柳树。
在柳村,贫苦的老乡把家里仅剩的一点食物——一罐锅巴拿出来,为夏征农一行四人烧了一锅热乎乎的锅巴汤。在那个艰难岁月,饿了几天的人能吃到锅巴汤比今天吃燕窝汤还珍贵。
正当夏征农他们为如何走出这个是非之地而发愁时,得到了一位冯姓青年的帮助。小冯原是湖北人,自幼随父母逃荒到皖南。十年前父亲病故时,15岁的他接过染衣担,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当时,他在茂林一带已颇有点名气。所谓名气,一是有一手祖传的染衣不褪色的好手艺;二是为人正直,生意规矩,老少无欺;三是体格健壮,力大无穷,爱打抱不平;四是信仰基督,是美国人办的中华圣公会的会员。
另外,小冯是爱国教徒,拥护共产党,支持新四军抗日,经常参加夏征农召开的统战会议。皖南事变发生后,他气愤地拍桌子跺脚,怒斥国民党卑鄙无耻,背信弃义。这几天他听说新四军被打散了,成天腰挂砍刀,扛着扁担在山上转,名为砍柴,实为寻找被打散的新四军同志。
“这一下好了!碰到好朋友!”夏征农兴奋地拉住小冯。柳村离茂林不远,走大路20里,走山间小路只有8里。在小冯的协助下,夏征农很快和茂林的中华圣公会会长陆绍泉取得了联系。陆绍泉和小冯同乡,也是湖北人,是皖南知名的爱国人士,是新四军的可靠朋友。得知夏征农的消息后,为了商量营救事宜,陆会长当晚便请来他的好友吴先生。吴先生名葆萼,早年曾随陈望道留学苏联,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吴先生知道国民党崇美恐日,欺软怕硬,在通行证无法搞到的情况下,提议叫夏征农改名换姓,冒充中华圣公会会员,化装成染衣匠,跟随小冯去芜湖,其它三位同志通过别的途径想办法突围。陆会长一听拍手称绝,连夜替夏征农办好了化名“柳青山”的会员证,次日又汇钱到芜湖圣公会给夏部长作远走高飞的路费。
一切安排就绪后,夏征家又作了三天准备。他在小冯手把手的指教下,很快学会了染衣的基本手艺和程序。
“感谢你的帮助,感谢陆会长和吴先生!”夏征农紧握着小冯的手。
“嗨!还谢什么,都为了抗战打鬼子!”小冯手一摆说,“我妈说,明天是二月二龙抬头,好日子,明天就动身。要记住你叫柳青山,是教徒,吃饭要祷告……”
“好好,记住了。”夏征农苦笑着在胸前划着十字说,“真没想到,我这个马克思的学生,现在变成基督教的信徒了。”
初春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上。夏征农跟随着小冯上路了。他们沿着碧清见底的青弋江岸,向北面的县城方向走去。夏征农经过精心化装,完全变了模样:他头戴黑纱猴头帽,脚穿草鞋、山袜,肩上挑着一副一头是木箱、一头是铁锅的染衣担。他们起早摸黑,走村串乡。白天,他们轮番像唱山歌似地吆喝着:“染衣啰!白染蓝,蓝变黑,祖传秘方,永不褪色!”晚上,他们亮出中华圣公会证件,安安稳稳吃饭,舒舒服服住店,丝毫不露破绽。一路平安无事。
皖南的隆冬,打个瞌睡就过去,转眼之间,明媚的春光已把大地唤醒。夏征农跟随着小冯,经过一个多月的手艺人的流浪生活,大摇大摆地通过了一道又一道国民党军警的封锁线,终于在3月12日下午胜利到达了热闹非凡、四通八达的芜湖市。在芜湖,夏征农为防夜长梦多,未敢久留,当天即去铁山芜湖圣公会取了汇款,告别了小冯,连夜登上去上海的火车。谈到这里,夏老舒心地说:我们一到上海这个“大海”,那就“海阔凭鱼跃”了,国民党想抓我们就没有那么方便啰。
后来,经过上海地下党和新四军上海秘密办事处的掩护,夏征农通过上海至淮南的秘密交通线,到达苏北抗日根据地——盐城,回到重建后的新四军军部,见到了代军长陈毅,并担任军部指派的领导职务。
在那艰难岁月,夏征农多次死里逃生,没有当地群众的帮助和掩护,是很难突破国民党铁桶似的包围圈的。每当回忆到这时,夏老眼眶里总是盈满泪水:是茂林一带的许多人民群众出于对党和军队的爱戴拥护,千方百计地掩护我们的同志突围脱险。人民的这些恩情,谁敢忘?谁能忘啊!没有这样好的人民,哪有我们的今天!人民是我们永远都回报不完的大恩人!
责任编辑张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