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现实抢抓机遇促发展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fusion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勤劳善良的先民们在安定区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本文就安定非遗资源概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今后的打算加以论述。
  关键词:非遗资源概况 机遇和挑战 发展
  一、安定非遗资源概况
  (一)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概况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陇中,东西宽70多公里,南北长80多公里,总面积3600多平方公里,东面是会宁县,西北是榆中县,南边是陇西、渭源两县,东南是通渭县,西南是临洮县,素有“兰州门户”“甘肃咽喉”之称。刘瑾《安定林业赋》中写道:“安定一隅,黄土旱塬,丘陵沟壑,茫茫浩瀚。夏商西周,羌人存焉。春秋战国,西戎所居。秦时陇西郡,汉属天水郡。唐渭州西市贸马之所,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宋元明清,战乱频繁,地震尤盛,森林毁坏殆尽,四周童山濯濯,赤地千里,民生凋零。左公叹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携万物而拂百世,经风雨而历千秋。”勤劳善良的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安定非遗资源简介
  安定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繁多,传承发展较好。安定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10大类中均有项目,各类项目累计56项。其中,民间文学占16%,传统音乐舞蹈戏剧占28.5%,传统美术占12.5%,传统技艺占25%,民俗类占10%,传统体育、游艺、杂技、医药、曲艺项目共占8%。
  二、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两办《意见》的出台,更是将非遗保护提到了新的高度。安定区处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处于脱贫地。《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大脱贫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支持,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鼓励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业工坊,促进当地脱贫人口就业增收。”安定区非遗保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然也面临诸多困难。
  (一)重视程度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众较为陌生的新概念,人们对非物质文化了解不深、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广大群众和政府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常常处于无关紧要的状态。城市化进程加快,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大多是在农村,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为环境的变化和传承人的衰老和逝世而濒临失传,原有项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受到不同情况的损害。
  (二)活动经费不足。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老百姓生产生活中总结的经验。所以更多资源集中在农村,要进行全面普查和记录建档,需要经费的支撑。有濒临失传的项目,急需抢时间挖掘、调查、保护。一些高龄的传承人需要进行采访。路途遥远,需要一定数目的经费,文化馆经费较少,能用于非遗工作的只是一小部分,严重制约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三)保护单位专业人才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的領域非常广泛,有文学、医药、舞蹈、美术、音乐等,见证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渊源,又体现了地方特色,要想更好、更全面、深层次地挖掘,工作量特别大。安定区没有成立非遗保护中心,靠文化馆兼管,工作人员只有两名。非遗工作的开展又是千头万绪,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部分项目面临消失的危机。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用品、技艺也在改善,致使部分非遗物品不再受欢迎,非遗传承人没有钱挣,技艺不再受欢迎。一些传承了几百年的项目后继无人,比如安定影子腔,在没有电视、手机等媒介时,人们很喜欢在逢年过节大型集会时观看皮影戏,但是随着彩色电视机,尤其是手机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皮影戏的表演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视听觉需求,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项目面临消失的危机。
  (五)传承人年老技衰,出现断档。一些早年盛行的非遗项目只有老艺人传承,而没有后继传承人。有部分技艺也因传承人年纪大而丧失传承能力。比如传统的安定擀毡技艺,人们曾经炕上铺毡,两三年能请毡匠擀几块毡是经济和地位的象征,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棉织品、蚕丝、鹅绒或价格低廉且保暖性好、美观的聚酯纤维类产品替代了羊毛毡。毡匠早已过时,项目也缺乏传承人,出现断档现象。
  三、促进非遗工作发展的策略
  (一)提高社会参与度,共享非遗成果。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意见》中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可见国家对非遗的重视,以及对人民群众参与非遗的期望。如何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非遗保护?(1)引起当地领导的重视。融入当地发展规划,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有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2)多媒体报道。综合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多加报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宣传,开播非遗专栏,营造重视保护的良好氛围。(3)做好对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的调动。非遗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年非遗司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提出活动主题——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这正是对人民群众参与热情的激发和对人民群众的感恩回馈。(4)成立群众组织。成立文创协会、民间文化研究会等群众性组织,组织一些对非遗保护热情度高、思想先进、技能高超、有影响力的传承人或热爱非遗者,分享资讯和做好培训等工作,激发引领更多人的参与热情,做好地方非遗的保护工作。2019年,定西市成立了非遗文创协会,在全国非遗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付忠民担任会长。非遗文创协会在文创产品的研发思路上,在传承人的传承发展上给传承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通过以上途径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加强项目挖掘,细化管理措施。在提高社会参与度的基础上挖掘当地有价值、有意义的非遗项目,能够体现当地的特色推动旅游业发展,能够发展壮大成为产业的项目,有利于百姓健康的优质项目等,是我们接下来重点挖掘和保护的项目。对已有的项目按照全国统一的编码进行登记并按级别建档,形成电子资料。采取网络化与数字化的保护方式,利用音频、录像、抖音、快手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记录,利用硬盘或建立数据库等方式存储,利用广播、电视、抖音、视频等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对于濒临消亡的项目和年老的传承人更要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比如安定旱窖制作技艺,是安定人民千百年来与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抗争,想办法积流雨水的智慧产物。但随着自来水送到百姓家,旱窖制作技艺也濒临消亡。如何传承好这类项目,也是一线非遗工作者急需思考的问题。将制作技艺采取录像的形式进行抢救的博物馆式保护,也是近年来专家提出的一个保护措施。   (三)提升传承人素质,优质带徒授艺。传承人普遍都是世代相传的手艺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年龄大的甚至没有上过学,申报项目一般是委托他人,对于传承的技艺也是会做不会说,不了解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等。这就需要项目保护单位对传承人做好培训。督促他们了解非遗法律法规和非遗保护条例,做好非遗传承,组织外出培训学习,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提高技能,做好带徒授艺工作,使优质的传统技艺得到可持续发展。
  (四)融入教育体系,传承传统文化。两办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在开展非遗活动中,我们组织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定西剪纸、陇中皮影戏、陇中小曲等非遗项目带进校园,让学生学习剪纸技巧、欣赏皮影表演、听特色唱腔,师生们参与度高、兴趣浓厚,对感知、了解、推动当地的非遗项目有很大的帮助。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我们也将当地的中医传承人带入校园,给学生教授“八段锦”,告诉学生一些养生常识和一些紧急救援的方法等,收效良好。
  (五)丰富民俗活动,演绎地方特色。早在《汉书·王吉传》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特色的民俗活动通常是千百年来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幸福,包含价值观取向等。民俗活动对研究当地的風土人情、生产生活等有较大价值。鼓励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举行比赛或会演等提供展示的舞台,既能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又能提高传承人的积极性。
  (六)生产文创精品,提升产业发展。文创产品的有效开发是激活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热情的有效途径。激发传承人的创新热情,激发全社会参与制作文创产品,打造当地文创精品是顺应当地旅游事业发展的一个必要举措。(1)挖掘和搜集原有的民间工艺品。(2)激发传承人进行再创作。可以组织传承人集中学习参观,打开视野,激发创作灵感。(3)举办展示展销活动。留意群众需求,扩大文创产品的影响力,开拓产品的销售市场。(4)做好产品的媒体推介。学会使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宣传推介文创产品。使文创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5)打造特色旅游。联系振兴战略和非遗特色,实施非遗技艺的研学游、农村劳动生活的体验游等农村旅游项目。将农村的资源优势转换为旅游经济优势,振兴后的乡村成为旅游度假的首选,推动乡村的经济发展。
  (七)建立非遗展馆,集中优势资源。非遗展馆建立集体验、教育、培训、传承、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能够很好地集中展示当地非遗资源,将非遗项目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呈现出来,为民众了解当地的文化打开一扇窗。在观看、品尝、体验、游玩的过程中能够更全面、更详细、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礼仪、音乐舞蹈、医药医技、特色美食等。这也是外地游客旅游参观的好去处。在参观非遗展馆的过程中达成销售,提高传承人的经济收入,使优质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传承体验设施,将非遗资源融入景区、度假区等,让当地特色非遗为旅游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王萃,女,本科,定西市安定区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 象话)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钢琴这种传统的欧洲名贵乐器涌入了千家万户,进入普通家庭中,钢琴的普及率在不断提升。作为一名钢琴调律师,笔者在客户家维护钢琴时发现很多琴的音是不准的,尤其是平均律更是有较大的偏差,而平均律是整个钢琴调律的核心基础。本篇文章结合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以简单明了的语句把自己总结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调律 十二平均律 拍音  当
摘要:宋元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文化发展上,宋元时期的文化独树一帜,在音乐领域上,宋元时期的宫廷音乐极具代表性,较比唐朝,宋元时期的音乐有了新的发展,音乐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宫廷音乐呈现出全景发展的状态。本文分析宋元时期宫廷音乐的形式与审美标准,探讨宋元时期宫廷音乐的特色。  关键词:宋元时期 宫廷音乐 分析  宋元时期的宫廷音乐主要包括雅乐、
目的 观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玻璃体内和视网膜前膜(ERM)中细胞凋亡、bak和bcl-xl基因表达、以及细胞凋亡和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2例PVR B级玻璃体切割液离心收集物,18例C级以上PVR的ERM进行研究,末端标记(TUNEL)染色法检测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bak和bcl-xl基因的表达。结果 B级玻璃体切割液标本中bak和bcl-xl阳性细胞百分数分别为
期刊
摘要: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音乐具有显著的审美性,还有艺术传承性等特征,是人类情感表达不可忽视的代表形态。但在新时期背景下,随着文化艺术体系的进一步优化,音乐的传承、创新融合强度也随之增强。本文就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互融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 流行音乐 互融探究  民族民间音乐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若能够将其与流行音乐恰当地融合在一起,不仅有助于民族民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审美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由此为艺术创作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综合材料绘画作为当前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创新性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绘画艺术在材料质朴的性能和触感方面的追求,不仅受到艺术家的青睐,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同和欣赏。本文首先阐述综合材料在现代绘画创作中的作用,然后对综合材料在现代绘画创作中的表现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现代绘画创作水平的提升提
期刊
摘要:琵琶被誉为“弹拨乐之王”,有丰富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对琵琶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刘熙的《释名》,根据其演奏特点命名为“批把”,向前弹叫“批”,向后挑叫“把”。也有根据制作材质命名的“枇杷”。后又根据我国弹奏乐器的用字习惯,改名为现在的“琵琶”。在琵琶艺术发展史上,共出现了三次高峰。唐代是我国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以横抱拨弹为标志。明清时期戏曲音乐蓬勃发展,是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以
摘要:《前奏曲、赋格与快板》(BWV998)作品创作于1740年左右,是巴赫为鲁特琴所创作的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也是被国内外演奏家演奏和灌录最多的巴赫作品之一。本部作品由前奏曲、赋格与快板三首乐曲组成,演奏难度较大。本文通过对本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創作风格和演奏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演奏及练习建议,希望能为演奏者及学习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巴赫 古典吉他 作品及演奏 巴洛克音乐  约
摘要:音乐具有显著的专业性、艺术性和特殊性,音乐的发展也促进了组合打击乐的发展。组合打击乐是重要的音乐类型之一,可打造不同以往的音乐风格,给受众带来震撼的视听盛宴。若将组合打击乐与电子音乐有机结合,可满足不同群体对音乐审美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组合打击乐与电子音乐结合的艺术性,希望对音乐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组合打击乐 电子音乐 结合 艺术性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更加
摘要:流行音乐在当下乐坛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青少年更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群体,这使音乐中所包含的文化思想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此时,如果可以在音乐中有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可以借助流行音乐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本文在对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融合与传承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融合与传承策略。  关键词:流行音乐 传统文化 融合 传承  流行音乐本身是一种大众属性比较突出的文化形式,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