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过程中,遇到许多有着不同性格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来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下面这个案例就是针对性格内向学生所经常采用的书信式教育法。
学生给我的信:
我和同班的李莎莎从小就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前后挨着的两栋楼里面,两家住得很近,从小到大我俩总在一起玩,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由于成绩相当,我们又考上了同一所学校。每天一起上学又一起放学,虽然和莎莎每天都在一起,说说笑笑,可是我的心里却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小秘密。
我不想让莎莎超过我,只要我比她强一点点就行,但是她要是比我强了一点点,我的心里就像百爪挠心,很难受。
小时候就是她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看着她吃棒棒糖,我就得买两颗;看着她穿着漂亮的花裙子,我就磨妈妈一定也买一条比她的好的。我用的东西基本上都得比她的强一点儿。你可别以为我只知道和莎莎比吃喝穿戴,我可不是那样的“俗人”,在学习上,我也和莎莎暗暗较着劲儿。她的语文作文好,我也不输给她,为了追上她,我暑假报了写作班,每天都看作文选、课外书,只一个假期,我就追上了她,现在几乎每次老师念的范文都是我们俩的,最近我又遇到了新的烦恼。莎莎今年参加了学生会的竞选,担任了学生会的干部,虽然我在学习上也是名列前茅,甚至比莎莎还要强一点点。而且为了不输给莎莎我也报名参加了竞选。我想要超过她,不想让她比我强,但到了竞选的时候,我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没能当选,还是她的人气比我高。无奈之下我只好放弃了进学生会的想法。
既然在竞选上我不能比莎莎强,我就一定要在学习上比过她。于是,我开始努力学习,每天晚上我都会看着莎莎家的窗口,只要莎莎还在读书,我也坚决不会睡的。等到她睡了,我还要再看上一会儿书,然后才踏实地去睡。我这样努力终于在期末考试的时候,稳稳的做到了比莎莎强。但是每次想到莎莎在学生会里工作出色,我还是会想到:她怎么就会比我强呢?
我妈妈和莎莎的妈妈张阿姨,原来也是一个单位的老同事了,每到小区买菜,两个妈妈碰上了,也会交流一下经验和心得。自上一次,妈妈回家夸起莎莎的优秀表现,我又暗暗地下了决心:下个学期我还是要参加学生会的竞选,凭什么要让莎莎超过我呢?
胡老师,我的这种心理,是不是不对的,不正常的?我怎么样才能从这种情绪中走出来呢?您能帮帮我吗?
我给学生的信:
你的这种争强好胜,不能说完全是一种错误的心理表现。
中国的家庭是造成比较的第一场所,很多家长从小就会为孩子提供一个又一个需要努力向上的比较对象,邻居家成绩优异的孩子,同事家多才多艺的神童,电视上的小明星,这样的比较对象是无穷无尽的,即使超过一个比较的对象还会有下一个新的对象出现,比较是永无止境的。学校树立榜样、评选三好生也是为学生们提供健康向上的比较对象,学生面对的优、良、中、差的比较方式同样将学生置于社会比较之中。现代社会的竞争使每个人的行为不再能够孤立存在,一个人的行为要在大家的行为背景下才有意义,每个人都会进行自我定位,每个人都要不断进行社会比较来调整自己。
比较并没有什么错误,而非理性的比较和错误的自我定位,却像一位隐形杀手一样,扼杀着很多人的潜能,是一种迷失自我的心理表现,使心灵不堪重负。朋友的一点一滴,都要比一比,认为自己不能落下一丝一毫,过度的争强好胜会引导你去争取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势必会造成只看到自己不曾拥有的,而忽略了自己原本拥有的情况,这肯定会造成心理落差。这种落差会带来许多消极、自卑的负面心态,会让嫉妒情绪乘机而生。
现实适应能力较好的人,会不断地修正这些落差,或承认这些落差是自己的努力所不能改变的,客观地认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或设法根据自己的特质发挥优势。这样往往比不切实际地强求克服自己的弱势,更有成效。可见我们若能较适度地运用争强好胜来实现个人理想,鞭策自己不断更进一步才是积极和正确的认知。
老师希望你早日摆脱过度的争强好胜,在一种和谐的心理环境下完成学业。
(作者单位:黑龙江五大连池市第二中学黑龙江五大连池市高级中学)
学生给我的信:
我和同班的李莎莎从小就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前后挨着的两栋楼里面,两家住得很近,从小到大我俩总在一起玩,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由于成绩相当,我们又考上了同一所学校。每天一起上学又一起放学,虽然和莎莎每天都在一起,说说笑笑,可是我的心里却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小秘密。
我不想让莎莎超过我,只要我比她强一点点就行,但是她要是比我强了一点点,我的心里就像百爪挠心,很难受。
小时候就是她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看着她吃棒棒糖,我就得买两颗;看着她穿着漂亮的花裙子,我就磨妈妈一定也买一条比她的好的。我用的东西基本上都得比她的强一点儿。你可别以为我只知道和莎莎比吃喝穿戴,我可不是那样的“俗人”,在学习上,我也和莎莎暗暗较着劲儿。她的语文作文好,我也不输给她,为了追上她,我暑假报了写作班,每天都看作文选、课外书,只一个假期,我就追上了她,现在几乎每次老师念的范文都是我们俩的,最近我又遇到了新的烦恼。莎莎今年参加了学生会的竞选,担任了学生会的干部,虽然我在学习上也是名列前茅,甚至比莎莎还要强一点点。而且为了不输给莎莎我也报名参加了竞选。我想要超过她,不想让她比我强,但到了竞选的时候,我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没能当选,还是她的人气比我高。无奈之下我只好放弃了进学生会的想法。
既然在竞选上我不能比莎莎强,我就一定要在学习上比过她。于是,我开始努力学习,每天晚上我都会看着莎莎家的窗口,只要莎莎还在读书,我也坚决不会睡的。等到她睡了,我还要再看上一会儿书,然后才踏实地去睡。我这样努力终于在期末考试的时候,稳稳的做到了比莎莎强。但是每次想到莎莎在学生会里工作出色,我还是会想到:她怎么就会比我强呢?
我妈妈和莎莎的妈妈张阿姨,原来也是一个单位的老同事了,每到小区买菜,两个妈妈碰上了,也会交流一下经验和心得。自上一次,妈妈回家夸起莎莎的优秀表现,我又暗暗地下了决心:下个学期我还是要参加学生会的竞选,凭什么要让莎莎超过我呢?
胡老师,我的这种心理,是不是不对的,不正常的?我怎么样才能从这种情绪中走出来呢?您能帮帮我吗?
我给学生的信:
你的这种争强好胜,不能说完全是一种错误的心理表现。
中国的家庭是造成比较的第一场所,很多家长从小就会为孩子提供一个又一个需要努力向上的比较对象,邻居家成绩优异的孩子,同事家多才多艺的神童,电视上的小明星,这样的比较对象是无穷无尽的,即使超过一个比较的对象还会有下一个新的对象出现,比较是永无止境的。学校树立榜样、评选三好生也是为学生们提供健康向上的比较对象,学生面对的优、良、中、差的比较方式同样将学生置于社会比较之中。现代社会的竞争使每个人的行为不再能够孤立存在,一个人的行为要在大家的行为背景下才有意义,每个人都会进行自我定位,每个人都要不断进行社会比较来调整自己。
比较并没有什么错误,而非理性的比较和错误的自我定位,却像一位隐形杀手一样,扼杀着很多人的潜能,是一种迷失自我的心理表现,使心灵不堪重负。朋友的一点一滴,都要比一比,认为自己不能落下一丝一毫,过度的争强好胜会引导你去争取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势必会造成只看到自己不曾拥有的,而忽略了自己原本拥有的情况,这肯定会造成心理落差。这种落差会带来许多消极、自卑的负面心态,会让嫉妒情绪乘机而生。
现实适应能力较好的人,会不断地修正这些落差,或承认这些落差是自己的努力所不能改变的,客观地认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或设法根据自己的特质发挥优势。这样往往比不切实际地强求克服自己的弱势,更有成效。可见我们若能较适度地运用争强好胜来实现个人理想,鞭策自己不断更进一步才是积极和正确的认知。
老师希望你早日摆脱过度的争强好胜,在一种和谐的心理环境下完成学业。
(作者单位:黑龙江五大连池市第二中学黑龙江五大连池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