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仁苴却砚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4747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苴却,今云南永仁县旧称,自古就以出产砚石、制作砚台著称,苴却砚石材形成于2.5亿年前,产于永仁县内金沙江畔。
  苴却砚集端、歙二砚优点于一身,雕刻集浅浮、镂空、圆雕、深雕、薄意、减地雕刻于一体,形成了厚重浑实、明丽浓郁的多元风格。石品绚丽丰富,有石眼、青花、金星、冰纹、绿膘、黄膘、火捺、眉子、金线、鱼脑冻、蕉叶白、庙前青、玉带、紫砂、鸡血等近百种,其中尤以碧翠神溢,如珠似宝的石眼著称于砚界。因此又称“中国彩砚”,斑澜多姿、异彩飞扬。


  早在唐宋年间,史料上就有关于泸石砚的记载,经专家考证,沪石砚就是苴却砚的一种古称,到清代同治年间,苴却一带仍有少数匠人零星制作苴却砚,其中一位名为寸秉信的匠人技艺最为高超。1909年,云南大姚县苴却巡检宋光枢从寸秉信手中选购了三方砚台,作为贡品送往京城,清政府将这三方苴却砚送至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苴却砚不负众望获得金奖,从此享誉海内外。新中国建国后,苴却砚多次被国家领导人选为国礼赠送给各国正要首脑及国际友人。
  玉不琢,尚不成器,石不雕,又何以为砚。总体来讲,苴却砚制作工艺可分三大步骤,即取材、选材设计及雕刻加工。
  从选料上来看,选料苴却砚石包含种类众多,根据基本硬度、基本石色和砚矿位置可将苴却砚石大致分为中上岩苴却石(适合制作高档砚)、下岩苴却石(实用价值最优)、水溪苴却石(常选用为古苴却砚原料)、河谷苴却石等几类。其中适合制作砚台的实际只有中上岩苴却石和下岩苴却石两类。


  雕刻可说是苴却砚整个制作工艺流程的重中之重。苴却砚的雕刻与其他石砚雕刻相比并没有多少差异,修边做底后开出砚池砚堂,打出涉及雕刻部分的雏形后再进行深入细致的雕刻。苴却砚雕刻可大体分为粗雕和细雕两个步骤。粗雕雕琢出整個砚台的大体形态,确立基调,包括雕刻形象的确定、雕刻手法的确定和用刀底调的确定。基调确定后,就进入到精雕步骤,开始更深入的刻画形象。
  此时的苴却砚还不能称之为成品,雕刻师傅间流传着“三分雕刻七分打磨”的说法,打磨工艺对于雕刻艺术品而言是具有升华作用的。精雕后的苴却砚上刀痕分明,还常有多余石纹分布,唯有通过多次手工打磨,才能使砚台通体光滑细润,作为艺术表现手法故意留下的刀痕,也要经过手工打磨后才能去其生硬气,眼观手抚皆有浑然天成的整体性。
  上蜡是苴却砚制作工艺流程的最后一步,经过打磨的砚台色彩逐渐清晰,雕刻形象更加生动圆熟,此时对砚台进行上蜡处理,上蜡后的苴却砚更焕发出一抹鲜亮神采,因为苴却石质地细腻,再历经精工打磨,蜡光并不轻浮的流于表面,而是如久经把玩的紫砂壶包浆一般内敛深沉。上蜡不仅仅是“面子工程”,更是保持成品砚台温润不干裂的实用妙方。


  时至今日,移动设备和各类硬笔的广泛应用帮助人们克服了空间、时间对于书写的限制,便捷和迅速亦成为这个时代的鲜明诉求,大多数人早已忘记了研墨时的平静与沉淀,不妨做个假设,落笔前如有一刻空隙用于细细研磨,用于沉静内心,世上会不会就少些浮躁幼稚的文字?
其他文献
迪庆州大力发展具有藏区特色、迪庆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拓展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强保障 抓政策配套  州委、州政府相继出台了《中共迪庆州委、迪庆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安排每年1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逐步加大对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
期刊
新华村人在历史上是蜚声海内外的“小炉匠”,肩挑炉担走四方,滇地走遍、进川入藏,小炉匠的足迹遍布甘青高原,新华银铜器远销到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和尼泊尔、印度等南亚国家。如今新华村“敲过一千年”的小锤已经不再需要背负在小炉匠的肩头远走他乡,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将新华村生产的工艺品半天之内运送到大理和丽江两大旅游市场,一两天之内到达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因此新华村人大多选择回归家乡,在家门口完成手工艺
期刊
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据《云南民族手工造纸地图》一书记载,云南造纸是经中原传入。造纸术传入云南,最迟可追溯到三国时代。2000年过去了,今天的造纸术,比以前不知要先进多少倍。但是,在云南的有些地方,仍然使用古老的土法来造纸,而且,不论是原料、工具、操作技术、工艺流程,也都几乎和2000年前的一般无二。  东巴纸  东巴纸,是一种原始粗糙,但却千年不腐的纸张,延续千年的东巴纸见证了纳西文化的发展
期刊
上世纪中叶以前,个旧曾有一条“锡行街”,因当时制作锡器皿的人家多而得名,在不到50米长的一条小街上,集中了锡制工艺品的作坊40多家,他们边做边卖,从早到晚小街上都是一片扯风箱、敲打锡箔、叫卖商品的声音。由于锡器工匠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因而生产的锡器皿品种也逐步繁多,艺术价值也日渐提高。这些锡制品除了满足国内市场外,还销往法国、日本、香港、缅甸、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
期刊
华宁陶,古称“宁州陶”,有华夏古陶“活化石”之美誉。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兴盛于明清,衰于清末,约有600多年的历史。  《新纂云南通志》记载:“陶器以建水、宁州所产者为著名,有粗细二种,细者如花瓶、花盆、文具等,釉水式样,书画彩色均有可观。”  作为高温釉陶中的精品,华宁陶工艺精湛,器质细腻,温润如玉;其釉色斑斓、饱满,黄如纯金,绿如翡翠,白如羊脂,兰如宝石,紫如剑气,青如松烟,开片精美,深受文人士
期刊
彩云之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与气候条件让这块高原热土自古以来就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高山峡谷、江河溪涧交织成擎天巨树、枝繁叶茂的良木天堂。云南人是高原的孩子、大山的嫡系,生而植木、长而倚木、逝也要得木而安。云南各民族过去盖房建屋,虽然形制不同、功能相异,但无論如何都离不开木竹这类材质。怒江边山险崖峻之上,傈僳族和怒族的垛木房,用圆木堆叠而成,保暖而坚实,为在完全无平地的山坡上建房居住,用长短
期刊
“红木”不是泛指所有红色木材,而是对家具用材约定俗成的统称。按照国家标准的定义它的范围是五属八类、三十三个主要品种。五属是以树木学的属来命名的: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铁刀木属。八类则是以木材的商品名来命名的:紫檀木类、黑酸枝木类、红酸枝木类、香枝木类、花梨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和鸡翅木类。红木从明清至今一直深受人们的珍爱,红木起源于明朝1405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每次回国用红木压船舱。
期刊
“十八大”以来,红河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以园区建设为龙头,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骨干企业为载体,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经济发展优势转化,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旅游、科技、信息等产业紧密结合与融合发展,全州文化产业发展已呈现出体系不断完善、门类不断齐全、市场日益繁荣、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态势。全州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24户,其中重点文化制造业法人单位有9户,
期刊
清末民初,建水是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人才荟萃,书画艺术在滇南首屈一指。建水紫陶从清未到解放初期是名家辈出、精品不断的鼎盛时期,从烟斗到花瓶、汽锅、文房四宝等工艺陶器,以工艺独特、造型新颖、装饰典雅而闻名于世。从众多的存世作品来看,建水制陶名家以王永清、向逢春两代人为代表,可以说建水紫陶与书画结合的独特风格起于王永清,而巅峰于向逢春。  随着紫陶的声名远播,建水碗窑村里唯一的街道上
期刊
“玉出云南”,闻名全国。  这是经过了历史沉淀和文化累积的凿凿之说。邻国缅甸是翡翠原矿的主要集中地,新中國成立前的腾冲等地,山高谷深、地薄人稀,生产生活水平低下,很多人选择了马帮“走夷方”的方式到两广及东南亚、南亚等地寻找生计,腾冲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因马帮年复一年的往来得到迅速发展。出于云南最早的翡翠,就是由马帮从缅甸驮运至腾冲等边境地区,经过当地人创意、雕刻与琢磨,将深埋于矿洞中的毛石变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