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翻转课堂”和“问题导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各自存在着一些缺陷,将“翻转课堂”和“问题导学”结合,可将二者的优势互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超重与失重》的课堂实践为例,对“翻转课堂”和“问题导学”结合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翻转课堂;问题导学;微课
引言
十几年来,国内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寻找高效的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转变 [1 ]。 “以学论教,少教多学”是我们国家具有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行动 [2 ] 。“翻转课堂”与“问题导学”都充分体现了“以学论教,少教多学”的理念。“问题导学”是利用问题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一套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式导学方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预习、探究,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但也会造成程序化、机械化、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 ] 。“翻转课堂”是利用微课再造教育,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不再是学生按老师的设计和规定的流程走,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学习,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如何灵活推进翻转课堂,如何转化教师角色,如何监控学生上网是“翻转课堂”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可见“翻转课堂”和“问题导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各自存在着一些缺陷 [3,4 ],若将“翻转课堂”和“问题导学”结合,则能将二者的优势互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超重与失重》的课堂实践为例,对“翻转课堂”和“问题导学”结合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1 课前“自学”
1.1 微课“自学”
课前教师创建一段10分钟左右的微课,在视频中引导学生在家完成探究实验并得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填写学习任务单,“任务单”与“导学案”类似,但其强调学生学习的“任务”而非教师的“导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微课内容]
(1)以弹簧测力计和台秤测量物体的重力为例导入视重和实重的概念。
(2)让学生在家用弹簧测力计或体重计来体验物体运动时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播放教师在实验室用力的传感器探究超失重现象的全过程。
(3)引导学生自行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现象发生的条件,并与实验现象对比。
[设计意图]微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采取“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超失重的现象,利用“任务单”引导学生将实验现象与所学的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结合,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也领会了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
1.2 视频“助学”
[视频内容]
(1) 电梯中的超重与失重
(2) 掉落的水瓶(完全失重现象)
(3) 宇航员的衣食住行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看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让学生真正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到科技,到社会”的探究过程。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和科学素养培养。
1.3 习题“导练”
教师预先准备了两份精炼的附有详细解答的进阶练习,帮助学生内化微课的重点和难点,进阶练习有难度梯度的递进,用于诊断对各层次学生课前的学习效果,从而通过网络平台(也可书面)的反馈“因材施教”,并设计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反馈了解学生自学的效果,教师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学生有针对性的参与课堂,以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效果。
1.4 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学生带着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回到学校,与各自小组的成员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再抛出问题,并反馈给教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在讨论中感悟物理学习的方法。
2 结合“问题导学”的翻转课堂
2.1 情景问题引入
环节1:“真相只有一个”
[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来扮演柯南,帮三个小黄人解决纠纷:三个小黄人,某天早上一起运送包裹,途中,在一部上升的电梯内,轮流用电子秤测量包裹的重力,可是A的记录是10N,B的记录是8N,C的记录是6N,经调查三人的读数都没有问题,正在他们争吵的时候电梯停了,这时他们又读了一次,这回三人记录的结果都是8N,于是小黄人凌乱了,到底这个包裹的重力是多大呢?
[问题导学]思考与讨论:
(1)电子秤直接测量的是物体的重力吗?
(2)视重和实重都是指力,力的性质相同吗?
(3)视重和实重有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视重和实重有什么区别?
(5)有人说,超重就是物体变重了,失重就是变轻了,对吗?
在微课中,利用任务单安排学生从理论分析和实验现象分析的方式探究了发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各小组分享所得到的结果: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发生超重;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发生失重。接着解答小黄人的疑惑并分析电梯中的超、失重现象。
[设计意图]此环节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卡通人物设置问题,利用问题,巩固微课中的基本概念,及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方法。
2.2 课前问题讨论
环节2:“问题大家解”
[问题导学]教师展示课前学生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点评后做详细的解释。
并用摄像头拍摄展示一位同学的问题单:什么是完全失重?发生完全失重的条件?生活中有什么完全失重的例子?
[教师活动]进一步解释,其实完全失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物体不能避免要受到除了重力外的外力作用,严格的说,只存在微重力的环境。揭秘课前视频《航天员的衣食住行》:航天器内的宇航员处于漂浮的状态,液体会成绝对的球形的原因及其应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问题导学;微课
引言
十几年来,国内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寻找高效的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转变 [1 ]。 “以学论教,少教多学”是我们国家具有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行动 [2 ] 。“翻转课堂”与“问题导学”都充分体现了“以学论教,少教多学”的理念。“问题导学”是利用问题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一套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式导学方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预习、探究,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但也会造成程序化、机械化、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 ] 。“翻转课堂”是利用微课再造教育,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不再是学生按老师的设计和规定的流程走,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学习,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如何灵活推进翻转课堂,如何转化教师角色,如何监控学生上网是“翻转课堂”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可见“翻转课堂”和“问题导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各自存在着一些缺陷 [3,4 ],若将“翻转课堂”和“问题导学”结合,则能将二者的优势互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超重与失重》的课堂实践为例,对“翻转课堂”和“问题导学”结合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1 课前“自学”
1.1 微课“自学”
课前教师创建一段10分钟左右的微课,在视频中引导学生在家完成探究实验并得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填写学习任务单,“任务单”与“导学案”类似,但其强调学生学习的“任务”而非教师的“导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微课内容]
(1)以弹簧测力计和台秤测量物体的重力为例导入视重和实重的概念。
(2)让学生在家用弹簧测力计或体重计来体验物体运动时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播放教师在实验室用力的传感器探究超失重现象的全过程。
(3)引导学生自行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现象发生的条件,并与实验现象对比。
[设计意图]微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采取“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超失重的现象,利用“任务单”引导学生将实验现象与所学的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结合,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也领会了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
1.2 视频“助学”
[视频内容]
(1) 电梯中的超重与失重
(2) 掉落的水瓶(完全失重现象)
(3) 宇航员的衣食住行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看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让学生真正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到科技,到社会”的探究过程。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和科学素养培养。
1.3 习题“导练”
教师预先准备了两份精炼的附有详细解答的进阶练习,帮助学生内化微课的重点和难点,进阶练习有难度梯度的递进,用于诊断对各层次学生课前的学习效果,从而通过网络平台(也可书面)的反馈“因材施教”,并设计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反馈了解学生自学的效果,教师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学生有针对性的参与课堂,以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效果。
1.4 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学生带着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回到学校,与各自小组的成员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再抛出问题,并反馈给教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在讨论中感悟物理学习的方法。
2 结合“问题导学”的翻转课堂
2.1 情景问题引入
环节1:“真相只有一个”
[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来扮演柯南,帮三个小黄人解决纠纷:三个小黄人,某天早上一起运送包裹,途中,在一部上升的电梯内,轮流用电子秤测量包裹的重力,可是A的记录是10N,B的记录是8N,C的记录是6N,经调查三人的读数都没有问题,正在他们争吵的时候电梯停了,这时他们又读了一次,这回三人记录的结果都是8N,于是小黄人凌乱了,到底这个包裹的重力是多大呢?
[问题导学]思考与讨论:
(1)电子秤直接测量的是物体的重力吗?
(2)视重和实重都是指力,力的性质相同吗?
(3)视重和实重有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视重和实重有什么区别?
(5)有人说,超重就是物体变重了,失重就是变轻了,对吗?
在微课中,利用任务单安排学生从理论分析和实验现象分析的方式探究了发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各小组分享所得到的结果: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发生超重;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发生失重。接着解答小黄人的疑惑并分析电梯中的超、失重现象。
[设计意图]此环节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卡通人物设置问题,利用问题,巩固微课中的基本概念,及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方法。
2.2 课前问题讨论
环节2:“问题大家解”
[问题导学]教师展示课前学生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点评后做详细的解释。
并用摄像头拍摄展示一位同学的问题单:什么是完全失重?发生完全失重的条件?生活中有什么完全失重的例子?
[教师活动]进一步解释,其实完全失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物体不能避免要受到除了重力外的外力作用,严格的说,只存在微重力的环境。揭秘课前视频《航天员的衣食住行》:航天器内的宇航员处于漂浮的状态,液体会成绝对的球形的原因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