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2日,“重走四川境内红军长征路”第四路采访组(红四方面军川陕革命老区路线)来到了川北古城阆中,开始了我们重走长征路的征程。
阆中古城里的红色故事
川北古城阆中,位于嘉陵江中游,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挥下,转战阆中三年之久。
“我们有2.2万人参加了红军,有1万阆中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出了很多将军,这里有很多红军英雄的故事……”在阆中红军纪念馆,阆中市党史研究室主任李宏说。
进入阆中,我们还走进了一位老红军的“烽火岁月”。
“他叫王世荣,13岁跟他的父亲参加了红军长征,他的父亲是当时阆中苏维埃的一名干部,后来他父亲在战场上死了,他60年代退伍转业才回来。”其80岁的妻子赵淑芳向我们道出这位老红军的故事。1935年为策应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分三路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王世荣父亲带着13岁的他,跟随红军离开了家乡,转战于全国各地。父亲后来战死沙场,王世荣则一直留在了人民军队当中,南征北战。
漫步于古街古巷,能看见很多红军当年留下的印迹,在鼓楼的城门口,依旧留有红军当年的宣传标语:“苏维埃政府是工农士兵的政府,只有打倒国民党才能打倒帝国主义。”
1935年3月31日,红军胜利攻克阆中县城后,在古城南街67号的秦家大院内设立了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红四方面总指挥徐向前,政治部主任陈昌浩等均在这里办公,并在此研究部署了著名的“强渡嘉陵江战役”。
现在的秦家大院旧貌新颜,门口的红军灯笼依然醒目,大院具有典型的川北民居风格,串珠式三进院落。院内人流熙攘,已经是一个餐馆,餐厅服务人员,都穿着红四方面军当年的灰色军装,加之院内全保留着红军办公场景,让人仿佛重新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
“我们这里都是红军特色菜,现在的人吃惯了大鱼大肉,红军菜已经成了养生菜。”老板告诉我们,两年前他和别人共同承包了秦家大院,开起了红色旅游餐厅,生意红火。
碧血青山——重返万源保卫战战场遗址
6月13日,我们来到了革命老区达州。在这里,曾经爆发了著名的“万源保卫战”,是红军战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战绩最辉煌的一次战役。
“红军要保卫万源,关键是要守住大面山和玄祖殿,这两座山位于万源东南和西南,犹如两扇大门,是万源南面的屏障……”随行的达州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我们。
玄祖殿,原名钟南山,因山顶大庙叫玄祖殿而得名,位于万源城西南三十公里处,海拔1600多公尺,峰峦叠嶂,林木繁茂,悬崖陡壁,易守难攻。
6月15日,我们来到了玄祖殿山的脚下,寻找当年红军战斗过的遗址,缅怀在此奋战过的先烈们。由于山势陡峭,山路难行,随行的大巴车不能上山,必须改用越野车才能上山,快到山顶的时候我们改用步行爬上玄祖殿。
在玄祖殿山上有一颗拴马树,据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此套过马,70多年前的小树,已经变成了4人合抱的参天大树,当地老百姓讲是因为人杰地灵,所以此树才比其他的树长得粗壮。在栓马树前面的民居就是“万源保卫战”期间红军的后勤部,所以战略物资都属这里调配,也是万源保卫战胜利的保障。在不远处有红军战时医院,伤员在那里救治。
在巍巍的山岭上,红军当年的战斗遗迹依然可寻,很多红军战士就战死在这里,他们有可能是父亲,是儿子,是丈夫……有着不同的身份,但是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而牺牲的,那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今他们的愿望已经实现,愿他们的英灵安息。
“今年建党90周年了,我和党同岁。”万源老红军罗福章12岁就在万源参加了红军,他不仅经历了万源保卫战,还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得知采访组要來家里,罗福章换上了已经许久没穿的军装。
“白天和晚上都在打,万源保卫战打了足足一个月,我当时是李先念的部队,我们在水田里躺了一个晚上。那年我才12岁,还是个红小鬼呢”,罗福章告诉我们,他1933年参加红军,先后当过卫生员、警卫员。1935年,他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最后到达延安。解放后,他荣归故里,他对我们说“要铭记先辈们的功绩,铭记共产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万源战役已过七十多年,无数英烈为此付出了生命。巍巍青山见证他们英勇的事迹,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永远铭记红军精神。
阆中古城里的红色故事
川北古城阆中,位于嘉陵江中游,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挥下,转战阆中三年之久。
“我们有2.2万人参加了红军,有1万阆中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出了很多将军,这里有很多红军英雄的故事……”在阆中红军纪念馆,阆中市党史研究室主任李宏说。
进入阆中,我们还走进了一位老红军的“烽火岁月”。
“他叫王世荣,13岁跟他的父亲参加了红军长征,他的父亲是当时阆中苏维埃的一名干部,后来他父亲在战场上死了,他60年代退伍转业才回来。”其80岁的妻子赵淑芳向我们道出这位老红军的故事。1935年为策应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分三路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王世荣父亲带着13岁的他,跟随红军离开了家乡,转战于全国各地。父亲后来战死沙场,王世荣则一直留在了人民军队当中,南征北战。
漫步于古街古巷,能看见很多红军当年留下的印迹,在鼓楼的城门口,依旧留有红军当年的宣传标语:“苏维埃政府是工农士兵的政府,只有打倒国民党才能打倒帝国主义。”
1935年3月31日,红军胜利攻克阆中县城后,在古城南街67号的秦家大院内设立了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红四方面总指挥徐向前,政治部主任陈昌浩等均在这里办公,并在此研究部署了著名的“强渡嘉陵江战役”。
现在的秦家大院旧貌新颜,门口的红军灯笼依然醒目,大院具有典型的川北民居风格,串珠式三进院落。院内人流熙攘,已经是一个餐馆,餐厅服务人员,都穿着红四方面军当年的灰色军装,加之院内全保留着红军办公场景,让人仿佛重新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
“我们这里都是红军特色菜,现在的人吃惯了大鱼大肉,红军菜已经成了养生菜。”老板告诉我们,两年前他和别人共同承包了秦家大院,开起了红色旅游餐厅,生意红火。
碧血青山——重返万源保卫战战场遗址
6月13日,我们来到了革命老区达州。在这里,曾经爆发了著名的“万源保卫战”,是红军战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战绩最辉煌的一次战役。
“红军要保卫万源,关键是要守住大面山和玄祖殿,这两座山位于万源东南和西南,犹如两扇大门,是万源南面的屏障……”随行的达州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我们。
玄祖殿,原名钟南山,因山顶大庙叫玄祖殿而得名,位于万源城西南三十公里处,海拔1600多公尺,峰峦叠嶂,林木繁茂,悬崖陡壁,易守难攻。
6月15日,我们来到了玄祖殿山的脚下,寻找当年红军战斗过的遗址,缅怀在此奋战过的先烈们。由于山势陡峭,山路难行,随行的大巴车不能上山,必须改用越野车才能上山,快到山顶的时候我们改用步行爬上玄祖殿。
在玄祖殿山上有一颗拴马树,据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此套过马,70多年前的小树,已经变成了4人合抱的参天大树,当地老百姓讲是因为人杰地灵,所以此树才比其他的树长得粗壮。在栓马树前面的民居就是“万源保卫战”期间红军的后勤部,所以战略物资都属这里调配,也是万源保卫战胜利的保障。在不远处有红军战时医院,伤员在那里救治。
在巍巍的山岭上,红军当年的战斗遗迹依然可寻,很多红军战士就战死在这里,他们有可能是父亲,是儿子,是丈夫……有着不同的身份,但是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而牺牲的,那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今他们的愿望已经实现,愿他们的英灵安息。
“今年建党90周年了,我和党同岁。”万源老红军罗福章12岁就在万源参加了红军,他不仅经历了万源保卫战,还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得知采访组要來家里,罗福章换上了已经许久没穿的军装。
“白天和晚上都在打,万源保卫战打了足足一个月,我当时是李先念的部队,我们在水田里躺了一个晚上。那年我才12岁,还是个红小鬼呢”,罗福章告诉我们,他1933年参加红军,先后当过卫生员、警卫员。1935年,他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最后到达延安。解放后,他荣归故里,他对我们说“要铭记先辈们的功绩,铭记共产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万源战役已过七十多年,无数英烈为此付出了生命。巍巍青山见证他们英勇的事迹,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永远铭记红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