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弱势地位的社会学分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20201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了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遭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等多层面的社会排斥问题,并理清了造成农民工多重弱势地位的原因所在,认为制度层面的社会排斥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提出从户籍制度入手,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实现社会公正。
  关键词社会排斥农民工弱势地位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91-02
  
  一、关于“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这一概念最初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社会变迁及社会政策的
  研究中。“社会排斥”是指部分社会成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以及其它方而的原因,使其被排除在上流群体之外的一种系统性过程,其结果是这一部分群体丧失了参与上流社会的基本权利和社会机会,从而处于一种被孤立、被隔离的状态。
  社会排斥的特征如下:第一,强调社会排斥是一个多维度概念,社会排斥可以分为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关系排斥、制度排斥等。第二,社会排斥具有累积性,在某一层面遭受的社会排斥会导致其它层面的社会排斥。第三,社会排斥是一个动态过程。上述特征使社会排斥成为一个解释社会问题的有力的概念工具。
  在我国,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虽然在城市工作、生活,但却不能享受城市的待遇,在城市中遭受排斥,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本文认为,对于农民工的这种边缘化地位,社会排斥概念具有其它理论所不具备的解释力,运用该概念能全而描述农民工在城市的多重边缘化处境。
  
  二、农民工在城市面临着多维社会排斥
  
  根据社会排斥概念多维度的特点,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等多个层面来分析城市农民工群体的弱势地位。
  (一)经济排斥
  经济排斥从农民工就业情况、收入和居住条件、消费水平上足以看出农民工面临比较严重的经济排斥问题。
  1.就业排斥:以僵硬的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将农民工排斥在城市之外,农民工由于不具有城市户口,无法进入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绝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在这种没有正式的就业身份、地位很不稳定的“非正规部门就业”,从事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脏、累、粗”工作。
  2.收入和居住排斥:在工作待遇方面,农民工往往无正规劳动合同、无任何保险、与市民同工不同酬、劳动条件差、工作严重超时、经常被老板拖欠工资;从居住条件来看,农民工一般合租在“城乡结合部”,也有部分居住在城市中的平房或者地下室中,居住的区域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和公共设施。在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则大多住在工棚内,或住在自己用各种建筑材料搭建的棚屋内,采光和通风条件非常差,没有干净的饮用水,也没有卫生设施等。
  3.消费排斥:劳动力市场排斥导致农民工大多经济收入相对低下,这限制了他们在城市的消费能力,他们的衣着简朴粗陋,尤其是建筑工人的衣着一般都很差;农民工的饮食也比较简单,他们是农贸市场低档蔬菜和街头路边饮食摊点的主要顾客。许多农民工往往因为经济拮据而限制使用城市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几乎没有享用城市的各种文化设施,与城市的主流消费方式差别很大,远离城市社会的主流消费方式以外。
  (二)政治排斥
  我们知道,选举权是公民进行有序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选举活动也是公民最重要的政治参与方式。农民工按照法律规定,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他们的这项政治权力往往不能在现实中运用,根据现行制度的安排,每个公民应该在其户口所在地进行选民登记。当前,相当多的农民工实际上已经从户籍所在地的政治系统中脱离出去,而在城市中又没有正式户口和市民身份,在中国城市现行政治体制之下,他们就成为从不或者极少参与政治活动的“政治边缘人”,由于缺乏城市“合法”的选民身份,他们不能参加城市的选举活动。这样,他们就无法享受到合法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社区层面上,由于农民工不具有正式的城市居民身份,所以他们无权参与社区居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国有企业中,由于农民工在企业中得不到正式职工的身份,因此无权参加决定重大事项的职工大会,长期被排除在工会组织之外;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会组织常常缺位,一些非公企业负责人对工会工作存在担心和抵触情绪,有些已经成立的工会也缺乏有力的维权手段。
  (三)文化排斥
  文化排斥主要体现在农民工面临城市居民的偏见和歧视,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隔离和城市的优势地位,城市居民逐渐产生了一种排斥农民的特权文化和心态,认为农村人是贫穷、落后、下等、愚昧的。这种群体间的偏见在城乡隔离的情况下尚处于隐蔽状态,而当大量农民工进城之后,这种偏见与歧视就暴露出来,城市政府对农民工的各种排斥性政策、城市舆论对农民工的负面宣传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偏见与歧视。
  (四) 社会关系排斥
  从社会关系角度看,农民工与城市原住居民之间存在隔阂,在大多数城市居民眼中,农民工总是与素质低下联系在一起。城市居民对他们是“另眼相看”,造成农民工交往的狭窄性和内倾性,如在城市形成了“河南村”、“浙江村”等。
  另外,由于农民工对城市中的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的认同度很低,所以他们遇到困难很少向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寻求帮助。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往往局限于向亲戚老乡和工友求助。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交往多限于本群体内部,他们基本上还是局限于农民工自己的圈子,农民工寻求工作主要依靠的是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形成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较为封闭的社会网络。
  (五)社会保障排斥
  在社会福利方面,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他们不具有所在城市的户口,因而仍然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尽管近年来一些城市逐步开始重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制定了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险的暂行办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规定根本得不到有效实行,绝大多数农民工仍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外。此外,现行城镇社会救助体系只覆盖城镇户籍人口,农民工没有当地户籍,尽管为当地发展做出了贡献,却享受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或其他方面的任何救助,在遇到失业、疾病、意外伤害等问题时,处境就会更加困难。
  总之,由于社会身份、经济地位和传统体制等方而的原因,农民工成了一个相对隔绝的群体。
  
  三、农民工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分割的结构是造成农民工受社会排斥的根本原因
  农民工遭受社会排斥根本原因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别是户籍制度。在户籍制度的屏蔽下,城市农民工处在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很难进入城市生活的主流。
  由于户籍制度的僵化,城市的各种正式社会组织对无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存在很大的封闭性。农民工几乎完全不可能成为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正式成员,在非公有制企业很少能获得正式身份;工会、妇联等社团组织及少将其纳入,在社区中也不属于正式居民,这导致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正式组织网络之外,成为一个既缺乏保护也缺乏约束的社会群体,也致使他们在资源分配上受到排斥,因为目前城市的社会资源,包括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福利或保障资源主要还是通过这类组织进行分配。
  (二)就业机会不均等和就业歧视
  目前在我国,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城市也制定了外来劳动力分类管理政策,对就业工种专业、人数聘用期限等作了全方位和近乎苛刻的规定,以此来禁止和限制外来人口,特别是禁止和限制农民工进入某些岗位就业。限制的行业包括金融和保险行业,各类管理业务员、调度员等。如青岛市采取外来劳动力招用数量控制,明确规定不超过市属企业职工的14%。进城的农民虽然从事非农化的职业,但在身份体系中仍还是农民,与仍然滞留在农村的人口没有什么区别,仍然享受不到国家给予市民的各种福利待遇。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互联网 ”背景下越来越多学生使用互联网终端的趋势,探索了基于“MOOC SPOC”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學模式。经历两年的改革实践和优化,笔者认为,该模式有利于提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推进学校内部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为相关课程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示范性作用。  关键词:MOOC SPOC 信息化 混合式教学 
摘 要:为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广州市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以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打造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升级版。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形势下,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将成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对技工院校双创教育的意义和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技工院校 创业教育 竞争力  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广州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
人民监督员制度试行五年以来,受到了各级检察机关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被选任的广大人民监督员本着对法律、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按照高检制定的意见要求,忠实履行职责,对“三类案件”和“五种情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监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保证了这项制度顺利向前推进。但从总体上看,“三类案件”和“五种情形”的监督还存在一种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对“五种情形”的监督大都
摘要本文主要在对云南省通海和元谋两县的实地调研取得有关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调查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析了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缓慢的各种原因,论证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农问题农村市场  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122-02    二十世
摘要防治流浪儿童犯罪并非单纯的刑事司法问题,国家应当将这一问题纳入社会福利的范畴,依靠广泛的社会救助网络实现对流浪儿童犯罪的综合治理。本文指出防治流浪儿童犯罪必须构建一个以制度为中心的,多机构互动合作的,包括立法、司法、社会工作等内容的完整体系。  关键词流浪儿童 犯罪 社会福利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0-051-02    一、引言:流
摘要英美法中从约因原则至允诺禁反言原则的演进,从当事人利益保护角度而言,是契约法维护合同所追求之期待利益至信赖利益的发展与完善,体现出社会需要与法制活动的双向促进,从更深层次而言,是契约理论从注重形式正义至追求实质正义与自由价值的真正实现的过渡与完善。  关键词约因原则允诺禁反言原则期待利益信赖利益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89-01   
摘要在当下司法改革的一片呼声中,法官队伍的专业化与精英化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识。法官专业化应当在实现司法公正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法官专业化并不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充分条件,而只是它的必要条件。英国治安法官制度中的业余法官在英国法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给了我们一个清醒的认识。本文主要通过对英国治安法官制度的介绍,进而推理出实现司法公正的另一条路径,以期对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摘要2008年1月1日,我国施行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改变了过去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两法并存”的现象。本文从二者的关系和影响进行了阐述,探讨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如何体现我国的产业政策,以及如何促进我国产业的升级。  关键词产业政策产业升级企业所得税  中图分类号:F20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124-02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社会经济目标,按预定的标准进行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发展期,社会矛盾频繁发生,社会文化领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新形势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302-02    
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性以及其本身所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它能给权利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极易成为不法竞争者侵害的对象。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贸领域中的知识产权含量逐步升高,由侵权引发的知识产权纠纷也不断增加。在知识产权诉讼中,对于权利人受到的损害,往往需要通过给付赔偿金的方式进行补偿,从而实现对因侵权行为而造成的利益失衡状态的矫正功能。赔偿数额确定适当与否,标志着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实现程度,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