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英雄袁涣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m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时的袁涣,年轻时是个非常典型的富二代。他出身高干家庭,父亲是东汉司徒,位列三公。东汉末,天下纷扰,公子哥儿们最喜欢做的就是勇于冲破法律的束缚,恃强凌弱,胡作非为。但当时的袁涣却成为不折不扣的“非主流”,他崇尚清静,一举一动都以礼而行。在他那些富二代朋友眼里,他也许就是一个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胆小鬼吧。
  刘备做豫州刺史时,为袁涣做了一件事,把袁涣推荐为秀才。这可能对刘备没有什么,可是却影响了袁涣一生。
  时局就像滔滔洪水,把很多人和事都冲垮了。袁涣被迫到江淮间避兵祸,因为才华横溢受到了袁术礼遇。后来吕布和袁术开战,袁涣稀里糊涂就做了吕布的“俘虏”,只不过对这样的高级俘虏,是没有人敢亏待的。当时吕布已经与刘备决裂,便想让袁涣给他写一封书信,大意是要把刘备骂个狗血喷头。本来这样的事对文士袁涣来说是小菜一碟,但袁涣却笑着拒绝了,任吕布再三强求也不予理睬。
  吕布是一介武夫,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被多次拒绝以后就大怒了,把刀架到袁涣的脖颈上,冷笑着说:“照做就给你一线生机,不做就死无葬身之地。”
  按照吕布及常人的逻辑,袁涣是应该马上接受建议的,而且还得战战兢兢地接受,至少面部肌肉需要抽搐起来,但武夫吕布永远不会想到袁涣脸上竟会露出那样的表情——不屑一顾。更出乎吕布意料的是,袁涣丝毫没有顾及脖子上有把刀,还笑起来,说:“我袁涣只听说德行可以使人受辱,却从未听说骂人也可以做到。如果他刘备是个真君子,对将军骂他的话一定不会感觉到羞耻;如果他是个真小人,那一定会再回信骂回来,于事无补。况且要是改日我投到刘将军帐下,也写信骂将军您,能行吗?”听了这话,吕布的脸上红一阵,黑一阵,羞惭不已。文弱的袁涣与剽悍的吕布,孰勇?孰怯?的确令人唏嘘。
  吕布被曹操攻灭之后,部属都成了阶下囚。虽然曹操表现得很大度,对他们以礼相待,但大家依然显得很谦卑,见到曹操都伏身下拜,连声名远播、德高望重的陈群父子也概莫能外。唯独袁涣仅作揖而已,而且还做很不情愿状。这让在场的人都感到了惊讶,包括曹操。
  为了拉近与大家的距离,尽快从心理上摆脱敌对情绪,得胜后的曹操放出话去,给众官每人几辆车,到吕布军中库房,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用财物,务必满载而归。听到这样的命令,大家立刻都不再紧张,兴高采烈地拥护。曹操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把车装得满满的,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发现袁涣的车上只堆着数百卷图书,还有一部分口粮。众人听说后,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袭上心头。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谁说放弃不需要勇气呢?
  当时曹操那边有一件事做得有声有色,就是屯田,屯田的主力就是军队和招募来的农民。每打下一个地方,曹操都要派人招募新的农民补充屯田的人员,扩大屯田规模。但刚开始的时候,老百姓显然还不太接受新的领导者,所以招募来的农民不太高兴,并陆续出现很多逃亡者。曹操一着急就想把逃跑的农民抓回来处决,以儆效尤。在曹操着急的时候,还没谁敢逆龙鳞,但这时袁涣站出来,为老百姓说了几句公道话:“百姓安土重迁,不能太过激,他们愿意做就做,不愿做还是不要强求的好。”曹操喜欢与众不同的人,也很欣赏袁涣的一腔赤胆,便欣然应允,百姓大悦。
  时光似水流年,曹操老了,晋封魏王,老头的脾性也变得越来越乖戾,还为此杀了不少宿将重臣,所以大家都习惯了顺从这位老人。刘备病亡的消息传来,群臣都来致贺,曹操显得异常高兴,但在群臣中唯独没有袁涣的身影。多少年过去,袁涣始终没有忘记刘备的举荐之恩,尽管只是个秀才。为此,他甚至不惜触犯乖戾的老人曹操。
  历史很奇怪,很多人因为这份勇气命丧黄泉,袁涣却因为这份勇气赢得敬重。袁涣以郎中令的身份卒于任上,曹操为他真诚地流泪,并赐予谷物二千斛:一千斛官粮是国家赐予郎中令的,另一千斛则是他曹操以个人名义送给老友的。
  袁涣没有勃勃野心,没有冲天豪气,也没有诡计奇谋,在历史这部大戏中,比起那些领衔主演的大腕,他只能算是群众演员,他凭着一股勇气匆匆露一面,就立刻消失在人海。他就像是历史中的一粒尘埃,但尘埃落定之时却让人感到掷地有声的沉重。他在剧中只有一句台词:我不能呼风唤雨,却可以顶天立地。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讲评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课型。就一节数学试卷讲评课来说,一般分课前准备、课中展开和课后跟踪三个部分,其中课前准备是基础。  一、试题细批,知己知彼  这是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前提条件,通过批改试卷,教师可以发现试卷中哪些问题学生解答得比较好,哪些问题错误率高。在阅卷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易错的题目进行记录,还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想想哪些题目学生出错是因为自己教学不当,应该如何改进。这样不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