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A2/O污水处理厂的工艺优化调控方案及其对同步脱氮除磷效率的提升

来源 :环境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一座处理规模为10×104m3·d-1的市政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优化调控参数对系统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各构筑物对脱氮除磷的贡献.结果表明:在改变曝气及回流方式后,出水TN和TP同步下降;厌氧池为氮磷去除的主要场所,TN、TP在厌氧池中的削减量分别占其总削减量的70.8%和89.5%;在生物除磷实验中,厌氧段平均释磷速率(以每克VSS计)为3.35 mg·h-1;好氧吸磷和缺氧吸磷实验证实,反硝化除磷菌(DPAO)占生物聚磷菌(PAO)的90%以上,且DPAO可在好氧段吸磷.在对工艺进行优化调控后,系统出水水质均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同时还可实现节能降耗、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本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市政污水处理厂的性能提升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通过批式实验考察了制药废水中青霉素G钠盐与厌氧污泥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青霉素G钠盐的水(降)解反应符合伪一级动力学,在纯水、灭活和活性厌氧污泥条件下的速率常数分别为0.048、0.121 6和0.128 3 h-1.灭活厌氧性污泥因其絮体表面的亲核官能团显著提高了青霉素G钠盐的水(降)解速率,活性厌氧污泥因其生物活性进一步提高了青霉素G钠盐的水(降)解速率.低浓度(≤10 mg·L-1)、中浓度(100 mg·L-1)和高浓度(1000mg·L-1)的青霉素G钠盐对厌氧污泥的产甲烷活性分别呈现无显著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进水COD往往低于设计水质,因而脱氮除磷过程中碳源不足,同时进水中TN、TP波动较大,导致现有工艺难以稳定实现脱氮除磷.针对这一问题,构建了基于改良型UCT工艺的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并应用在江苏省常州市某村落.该处理系统可使污泥脱氮与混合液脱氮实现分离,在保证脱氮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减少硝酸盐进入厌氧区,以保证稳定的脱氮除磷效果.该系统已稳定运行超过2年,对COD、NH3-N、TN、TP等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8%、94.5%、72.9%和83.9%,出水水质满足江苏
给出了消能减震结构时程分析中阻尼器有效刚度及结构等效阻尼比的计算步骤,研究了消能减震结构阻尼器有效刚度、结构等效阻尼比如何取值并给出取值建议,讨论了消能减震结构考虑双向地震作用时地震工况主次方向的确定方法.以某框架结构为例,对比消能减震结构时程分析与等效结构反应谱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取值方法合理,双向地震工况主次方向确定方法可行;按本文取值方法确定的等效结构受力情况符合消能减震结构实际受力情况,等效结构的反应谱分析结果能够包络时程分析结果,采用该等效结构进行结构设计是安全可靠的.
以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统计与水质特征的分析,研究了厌氧置前与好氧置前2种不同组合工艺对核心污染物的去除与能耗分配的差异性,讨论了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开发可行性.结果表明,前置厌氧与好氧单元对污染物不同的去除机理是构成曝气能耗与碳源需求差别的主要原因.为满足60m3·h-1设定水质的脱氮目标(TN<40mg·L-1),O/A/O工艺耗氧量为83.9 kg·h-1,A/A/O工艺耗氧量为100.4 kg·h-1.当对废水中的耗氧有机物以及共价结合含氮有机物的预处理较为彻底时,前置好氧工艺在更低能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