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女性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需求评估研究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yedi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了解女性流动人口这一特殊人群艾滋病的相关知识需求和认知水平,为制定该人群防治艾滋病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浙江省杭州市2个街道中以社区为单位整群抽取了4个社区,共558名女性流动人口,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有84.78%的女性流动人口希望能获得更多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艾滋病知识的总知晓率为67.19%,艾滋病知识得分主要受年龄、文化程度、人均收入影响,年龄越大艾滋病知识得分越低,而文化程度和人均收入越高,艾滋病知识得分越高。结论:女性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需求较高,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非传播途径的掌握程度较低,提示在今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女性流动人口;艾滋病;需求评估;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058-01
  中国的艾滋病正处于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大面积扩散的临界点,女性流动人口的数量和范围的日益扩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因素。其自发的频繁流动性和自身所处社会弱势地位的特点等决定了他们有可能成为艾滋病传播中的高危人群。本研究选取女性流动人口较多的杭州市二个街道作为项目实施地点,对女性流动人口进行了艾滋病知识需求与认知水平调查,以期为女性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杭州市二个街道中,非户籍、来杭州6个月以上、年龄16~49岁女性为调查对象,共调查目标人群558人。
  1.2 方法
  调查工具为自行设计的调查。方法调查员采用面对面的匿名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和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性病感染状况及求医行为等,调查人员为医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调查前均经统一培训;调查结束后,所有调查表均当场收回,对调查表进行核对并及时修正。采用Epi Data 3. 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双录入并进行逻辑校对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本次共调查了实际有效的女性流动人口558人,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49岁,平均年龄(34.37±7.06)岁。民族以汉族为主,共546人,占总人数的98.9%。从受教育程度上来看,女性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分别为高中及以上21.11%、初中56.82%、小学及以下22.07%。
  2.2 艾滋病知识、态度方面
  2.2.1 艾滋病知识需求情况 女性流动人口中共有413人希望获得更多艾滋病知识,占86.0%。女性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需求的前3位是如何预防艾滋病(57.9%)、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46.3%)、哪些途径不会传播艾滋病(30.5%)。调查对象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主要途径明显受到城市传媒的影响,除电视(90.57%)、报刊杂志(47.64%)、广播(24.53%)、宣传活动(24.53%)、网络(18.87%)、医生(4.72%)、讲座/咨询(4.72%)外,由于流动人口群体具有聚集性特点,同伴宣传(32.08%)也是獲得艾滋病知识的重要来源。
  2.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女性流动人口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23.2%~90.5%。对于非传播途径,认为“握手、拥抱”不会传播的知晓率虽然较高,但仍然有相当部分的人认为非传播途径的日常生活接触会传播艾滋病,特别是很多人误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调查对象中66.51%的人对艾滋病很恐惧,如果周围有人感染艾滋病,仅有23.02%的人表示愿意与其继续交往;36.12%的人认为目前艾滋病离自己很近。
  2.2.3 艾滋病相关行为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有82.33%的人有过性行为,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20.84岁;首次性行为与固定性伴发生的占63.55%,与临时性伴发生的占33.11%,与商业性伴和其他人员发生的各占3.49%和55.87%; 55.19%的人有婚前性行为,14.29%的人有婚外性行为,37.26%的人有除配偶或恋爱的男朋友以外的多性伴倾向,具有多性伴倾向的人主要集中在25岁以下(72.15%),高中以下文化程度(75.95%)。说明女性流动人口由于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容易出现压力大、孤独、无助、生活窘迫等,极易产生一些高危行为和多性伴倾向。流动人口女性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占23.42%;使用安全套目的主要是避孕,与商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每次使用率明显高于固定性伴和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经非参数检验,不同性伴间安全套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结果显示,较低的安全套使用率,尤其是被调查对象在不同性伴间的安全套每次使用率存在明显差异,与商业性伴安全套的每次使用率明显高于与固定性伴和临时性伴安全套的每次使用率,提示流动人口中存在艾滋病在家庭内传播的隐患。 调查对象中有17.13%报告最近1年内出现至少1种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症状,有2.15%报告曾患有明确诊断的性病。在求医状况调查中有75.95%的调查对象选择正确的求医行为,24.05%的人选择不正确的求医行为。选择不正确求医行为的原因:60%的人认为花钱多,20%的人认为正规医院实名制容易暴露身份,14.29%的人因正规医院看病人多,没有时间。
  2.2.4 艾滋病知识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将可能对女性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得分的变量,如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人均收入等因素直接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标准=0.05,排除标准=0.10),艾滋病知识得分为应变量,以连续型变量方式进入方程,自变量赋值情况:年龄(20~29岁=1,30~39岁=2,40~59岁=3)、文化程度(文盲=1,小学=2,初中=3,高中=4,大专及以上=5)、人均收入(<1 000=1,1 000-2 000=2,2 000-3 000=3,3 000-4 000=4,≥4 000=5)。结果显示女性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得分主要受年龄、文化程度、人均收入影响,年龄越大艾滋病知识得分越低,而文化程度和人均收入越高,艾滋病知识得分越高。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艾滋病知识得分主要受年龄、文化程度、人均收入影响,年龄越大艾滋病知识得分越低,而文化程度和人均收入越高,艾滋病知识得分越高。对于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年龄偏大者、低收入者更缺乏艾滋病相关知识,应视为艾滋病防治干预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重点人群。女性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主要希望从大众媒体途径获得,其次是医务人员。而选择因特网、报纸和书刊杂志的比例较低。这或许与女性流动人口获取知识的资源渠道有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针对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女性流动人口,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采取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方式,共同提高女性流动人口艾滋病的知晓率。继续加大对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等重点地区安全套推广力度的同时,还应加强与计划生育、街道居委会等多部门的合作,在社区居民中进行安全套的推广使用,以便遏制艾滋病的蔓延和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同时,应加强流动人口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流动人口卫生服务资源的可及性,促进性病感染者选择正确的求医方式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王豫林,丁贤彬,易辉宏,等.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感染率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1285.
  [2] 丁贤彬,陈宏,汤传波,等.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高危行为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1293.
  [3] 蓝光华,傅慧明,黎火佳,等. 广西女性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分析 [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14(3):283-284.
  [4] 陆焯平,朱作金. 流动人口AIDS知识与态度现状调查 [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2):99-102.
其他文献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057-02  血液检测是体检中一项重要检查项目,它直接反映出体检者的健康状况。而血标本不合格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增加体检人员复检的心理恐惧、延误诊断和治疗。现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门诊部采集的静脉血标本不合格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门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