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则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张志公语)。多少年来,教师害怕教作文,学生害怕写作文,学生的作文兴趣呈明显的冷淡趋势,许多学生认为作文是一件“苦差事”,讨厌作文,甚至谈“文”色变。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
一、做好表率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己得爱作文,能作文,常作文。“身教胜于言教”。老师的文章写得好,不仅会使学生“信其师,听其教”,更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我教五年级时,县电视台《教苑广角》栏目组要在我班录制一节活动课。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先给学生下达了一个任务:写一篇文章——《记一节有意义的活动课》,并且老师要和你们进行作文比赛。因为我们班这节录像课要在县电视台《教苑广角》栏目播放几次,更因为老师还要和他们进行这节课后的作文比赛,所以孩子们的上课热情和写作兴趣都非常高。结果这次习作比哪次都写得成功。老师的表率作用最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他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老师的“胜利果实”时,孩子们会从心底里萌发一种愿望——像老师一样,写好作文。
二、倡导阅读
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加强阅读。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在读中模仿,从读的作品中学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技巧,揣摩写作方法。这样在下笔之时,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读过的书,记下的材料,似乎并不留在脑海里,但当主题一产生,要写作了,这些潜伏的知识、材料,就会从四面八方涌来,使你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是 “会吟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
三、拥抱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而是生活本身”。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什么样的说教也不及亲身体验来得有效。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生活的的有心人。对小学生来说,受年龄、生活经验、观察水平等的局限,不可能时时留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事,普遍的现象是到了写作的时候才着急。我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富有哲理、可以写作的,只要注意观察,并加以领悟,就能写出好的句子或文章。例如让学生弯腰捡纸屑,体会纸屑虽小,但人人皆扔,便影响了校园的美观,也影响了自己的形象,自觉捡起来,事虽小,但既美化了校园,又提升了自己的行为品质,乐在其中;学校水龙头哗哗地流淌,你主动关紧了,事虽小,但体现了你节约用水、爱护公物的好的品质。告诉他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还带学生站在风中感受风,来到雪地欣赏雪景。教室前的一盆菊花,操场旁的一棵垂柳……只要经过观察思考,动笔写写,一定能写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四、重视体验
可以说,学生习作无病呻吟、假话盛行的毛病皆来自缺少生活体验。日常生活中,学生体验的机会不多,游戏则能弥补这一缺憾。有幸观看了李白坚教授的作文课《抢橡皮》的视频,很受启发。于是我也尝试着进行了《上课吃花生》的作文课教学。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颗花生,首先让学生们用心观察:这颗花生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上面有没有突起的横纹和竖纹?摸一摸,是滑溜溜还是毛糙糙?衣服硬不硬?个子高不高?身子胖不胖?猜一猜,肚子里有几个宝宝;闻一闻,有什么味道?躺在桌上的花生像什么?然后,让全班学生按碎花生,倾听花生破碎的声音。最后让学生用牙齿去咀嚼,用舌头去品尝。这节课后,孩子们收获的是自信、兴趣和激情,因为他们上课从来没有吃过东西,这绝无仅有的形式,让孩子们耳目一新,兴趣盎然。孩子们通过习作体验,便有了”我要写”的诉求,再不愁“无米可炊”,再也不用咬破笔头去编了,反而不吐不快,完全忘记自己在作文。
五、灵活指导
1、加强辅导,淡化批语
作文批改,老师辛苦,学生并不领情,甚至看也不看。老师落了个白辛苦,可谓事倍功半。与其这样出力不讨好,我认为倒不如写作时多指导,修改时淡化评语,把耗时费力的作文评语这种无效劳动变为有效劳动。具体做法是:在学生作文时,改老师坐讲台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现场指导。这样面谈、面议,学生们的作文交上去也不会有大的毛病,因为在写作过程中他们已经得到了老师的指点,这样老师改作文的任务就会减轻,而教学效果还会更好。
2、因人而异,鼓励为主
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教师批改作文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和赏识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现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消除对作文的恐惧心理,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3、修改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要把作文的评价与批改和其它作文教学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既要培养学生学会写作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要教给学生写好作文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作文的指导和批改外,不要忽视了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一重要环节。我们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在讲评课上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对作文优缺点的评价,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全面理解教师批改的意图,找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对自己的习作认真进行修改,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在作文评价与批改中,要让学生从习作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文章修改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养成认真进行习作、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最终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总之,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渠道很多,方法也很多。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一、做好表率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己得爱作文,能作文,常作文。“身教胜于言教”。老师的文章写得好,不仅会使学生“信其师,听其教”,更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我教五年级时,县电视台《教苑广角》栏目组要在我班录制一节活动课。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先给学生下达了一个任务:写一篇文章——《记一节有意义的活动课》,并且老师要和你们进行作文比赛。因为我们班这节录像课要在县电视台《教苑广角》栏目播放几次,更因为老师还要和他们进行这节课后的作文比赛,所以孩子们的上课热情和写作兴趣都非常高。结果这次习作比哪次都写得成功。老师的表率作用最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他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老师的“胜利果实”时,孩子们会从心底里萌发一种愿望——像老师一样,写好作文。
二、倡导阅读
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加强阅读。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在读中模仿,从读的作品中学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技巧,揣摩写作方法。这样在下笔之时,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读过的书,记下的材料,似乎并不留在脑海里,但当主题一产生,要写作了,这些潜伏的知识、材料,就会从四面八方涌来,使你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是 “会吟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
三、拥抱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而是生活本身”。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什么样的说教也不及亲身体验来得有效。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生活的的有心人。对小学生来说,受年龄、生活经验、观察水平等的局限,不可能时时留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事,普遍的现象是到了写作的时候才着急。我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富有哲理、可以写作的,只要注意观察,并加以领悟,就能写出好的句子或文章。例如让学生弯腰捡纸屑,体会纸屑虽小,但人人皆扔,便影响了校园的美观,也影响了自己的形象,自觉捡起来,事虽小,但既美化了校园,又提升了自己的行为品质,乐在其中;学校水龙头哗哗地流淌,你主动关紧了,事虽小,但体现了你节约用水、爱护公物的好的品质。告诉他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还带学生站在风中感受风,来到雪地欣赏雪景。教室前的一盆菊花,操场旁的一棵垂柳……只要经过观察思考,动笔写写,一定能写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四、重视体验
可以说,学生习作无病呻吟、假话盛行的毛病皆来自缺少生活体验。日常生活中,学生体验的机会不多,游戏则能弥补这一缺憾。有幸观看了李白坚教授的作文课《抢橡皮》的视频,很受启发。于是我也尝试着进行了《上课吃花生》的作文课教学。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颗花生,首先让学生们用心观察:这颗花生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上面有没有突起的横纹和竖纹?摸一摸,是滑溜溜还是毛糙糙?衣服硬不硬?个子高不高?身子胖不胖?猜一猜,肚子里有几个宝宝;闻一闻,有什么味道?躺在桌上的花生像什么?然后,让全班学生按碎花生,倾听花生破碎的声音。最后让学生用牙齿去咀嚼,用舌头去品尝。这节课后,孩子们收获的是自信、兴趣和激情,因为他们上课从来没有吃过东西,这绝无仅有的形式,让孩子们耳目一新,兴趣盎然。孩子们通过习作体验,便有了”我要写”的诉求,再不愁“无米可炊”,再也不用咬破笔头去编了,反而不吐不快,完全忘记自己在作文。
五、灵活指导
1、加强辅导,淡化批语
作文批改,老师辛苦,学生并不领情,甚至看也不看。老师落了个白辛苦,可谓事倍功半。与其这样出力不讨好,我认为倒不如写作时多指导,修改时淡化评语,把耗时费力的作文评语这种无效劳动变为有效劳动。具体做法是:在学生作文时,改老师坐讲台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现场指导。这样面谈、面议,学生们的作文交上去也不会有大的毛病,因为在写作过程中他们已经得到了老师的指点,这样老师改作文的任务就会减轻,而教学效果还会更好。
2、因人而异,鼓励为主
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教师批改作文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和赏识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现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消除对作文的恐惧心理,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3、修改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要把作文的评价与批改和其它作文教学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既要培养学生学会写作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要教给学生写好作文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作文的指导和批改外,不要忽视了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一重要环节。我们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在讲评课上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对作文优缺点的评价,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全面理解教师批改的意图,找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对自己的习作认真进行修改,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在作文评价与批改中,要让学生从习作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文章修改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养成认真进行习作、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最终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总之,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渠道很多,方法也很多。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