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中文图书尤其是新书利用率统计分析为基础,从采访队伍、人员素质、流通数据、书商评级等方面构建图书采访质量评价体系,以期提高采访质量。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流通统计 采访质量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2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2-0104-04
To Establish a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of Books Based on the Circulation Dat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books, especially new book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build a book interview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se aspects: interview team,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circulation data, and the bookseller rating, which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erview.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circulation statistics; interviewed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一方面受书价不断上涨和图书经费投入不足的困扰,另一方面现有馆藏图书利用率不高,造成购书经费浪费严重,投入和产出不协调的矛盾在目前图书馆中普遍存在,如何化解矛盾,提高入藏图书的利用率,进而提高图书经费的产出效能,使经费效用极大化,是图书馆最终要解决好的一大问题。本文以苏州科技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为例,在统计分析馆藏及每年新书流通利用的基础上,建立图书采访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采访流程,提高采访质量。
1 2003~2010年图书流通数据分析
流通统计是对图书馆文献流通的各项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的统计,包括流通量统计、图书周转率统计、图书拒借率统计、图书利用率统计、图书满足率统计等,是了解和分析读者利用本馆藏书状况的具体依据[1]。表1是对我馆自2003年来的8年中文图书流通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较为客观地反映了馆藏图书利用率及每年新书的采购质量,为图书采访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当同一册图书借阅次数多于一次时,仍计为一册,流通量即指定时间段内文献借阅的册数,我馆从2003年来的8年中,平均馆藏年增加10万册,而图书借阅量却不断下降,对纸质图书来说是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出现了藏书成分欠佳的状况,对一般高校而言纸质图书经费仍占总经费的绝大部分,投入大,但利用率在不断下降,投入和产出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采访。表1反映出前5年图书流通量还能相对稳定在40万册以上,其中2005年流通量最高,主要原因是本科评估前采购的新书较多,2008年来的近三年流通借阅量下降明显,已连续两年跌至30万册以下,总体馆藏图书利用率偏低。
从8年的流通量统计中可以可以看出,每年流通量前5位图书大类的位次稳定性强(见表2),基本没有变化,说明我校读者的借阅倾向趋于稳定,占总借阅量的71.37%。文学(I)类图书借阅量高居榜首,占总借阅量的29.15%,是高校图书流通中的普遍现象,符合青年学生既重文学名著阅读,增强人文素养,又能休闲阅读,放松心情的心理。另外,我校传统的中文、历史等文科专业,文学类是其中的专业课程,加上文学类具有雅俗共赏的特征,共享性广,通用性强,所以,文学类图书的流通量大也就不难理解了。工业技术(T)类图书,实用性强,其中的计算机等级考试(TP3)类和语言文字(H)类中的英语四、六级图书是学生必用的考试参考书,因而这两类绝对是热门图书,借阅靠前。数理科学和化学(O)类图书是理工类大学生的基础学科,拥有较广的固定用户群,借阅量排行第四也在情理之中。历史、地理(K)类图书借阅量位居第5,源于我校仍有历史这一老牌传统专业,加上有一定量的爱好历史史料的读者,借阅量也就相对较大。再者,流通量前5位的图书大类的利用率还是存在明显差别,排前3位的I、T、H三类图书,由于对学校大学生均为适用,读者群大,在实际流通中占有绝对量,为61.1%,而O类和K类图书较前面三类图书的适用性弱,占总流通量的百分比小一些。前5位中人文类占60%,理工类图书占40%,考虑I类图书对文理科学生具有广泛的可读性、适用性、共享性因素,形成了流通量居前5位文理类图书的利用比接近1:1,上表反映了我校学生对这5类图书的需求较旺,认可度高。我馆8年的图书流通数据,流通量前5的图书占总流通量的71.37%,已满足了全校极大部分读者的文献需求,基本印证了“二八定律”[2]。
上述5类图书与我校专业关联度差,没有相关专业,每年仅占流通总量的0.53%,借阅量非常小,此5类的图书利用率极低,需要说明的是,航空、航天(V)类图书由于每年的借阅量仅为十余册次,与全年总流通册次的占比在小数点保留两位时为0.00%,表明V类图书实际流通量太小,已到可忽略的程度,因此,在分析流通数据的基础上,图书采访应及时作出调整,减少上述5类图书的采购数量,遵循文献采集最大效用原则,把经费转移到利用率高和新专业文献的建设上去,避免经费人为浪费,对接近零借阅的V类图书,采访上更应作出较大调整,大幅减少采购。
2 新书在当年及后来几年中的利用率统计分析
新书借阅情况是最能反映某一阶段图书采访质量,反映所采图书是否符合读者的需求。从表4中可以看出:
2.1 新书进入流通后在次年利用率最高
新书次年利用率比当年平均提高4-5个百分点,说明新书进入流通后的第二年被充分利用,原因之一是在一年中新书不断按批次进入流通,并非一次性入藏,在下半年入藏的新书由于离年底较近,与读者接触的时间短,有的新书可能进入流通不到一月就开始统计一年的借阅情况,故当年不能完整反映新书的利用率,所以新书在次年的流通利用率均比当年高。 2.2 新书进入流通后利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新书只在第二年中利用率都提高,且达到最大值,从第三年开始逐年递减,且有的降幅较大,如2003年新书在2005年的利用率比2004年下降10.78%,2004年进入流通的新书利用率情况也类似,且利用率的绝对值也在逐年下降。
2.3 新书利用率低,采购质量有待提高
从8年新书利用情况数据统计中清楚地表明,新书利用率最高值42.04%,说明四成新书进馆后被读者利用过,还有近六成的图书很少或根本无人利用,超过一半的新书利用率极低而造成严重浪费,并且从表中看出,每年新书的利用率一直在下降,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但利用率反而逐年下降,投入与产出的矛盾突出越发明显。如2009年和2010年采购的新书当年利用率比2003年和2004年新书利用率降幅达一半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献老化逐年显现,2003年进馆的图书在8年后的2010年中利用率仅为7.43%,上述现象应引起图书馆领导和采访人员的重视,找出原因,调整采访策略。
2.4零利用率或接近于零的新书的借阅分析
通过对2006年和2007年采购的18册和25册V类新书利用率跟踪统计(见表5),发现2006年采购的18册V类新书在5年中只被借阅过一册,总体利用率为零,2007年采购了25册V类新书,在4年中被借阅过3册,利用率也接近于零,对于此类利用率为零或接近于零的大类图书,是我们采访中应该充分关注的一个部分,V类图书是有关航空、航天方面的知识内容,专业性较强,我校没有相关专业,此类图书的利用几乎为零也就不足为奇,采访中减少对V类图书的采购,不会影响本校读者的需求,万一读者对V类知识的少量了解和需求,可通过网络或区域内资源共享来解决。
采访部门要对新书利用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分析,对类似上述图书进行排查,了解原因,调整采购方向,通过建立文献采购质量评价体系,有效避免经费的浪费,强化纸质文献采访的针对性,提高图书馆藏质量。
3 纸质文献采访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读者是图书馆馆藏质量高低的直接检验者,流通部门的流通数据是图书采访效果的最直观反映,文献采访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把好采访关的保证,图书中标书商的综合实力决定了文献供货的能力和质量,以上几大方面的合力共同构筑图书采访质量的关键要素,在图书采访实践中,建立文献采访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纸质文献馆藏质量的保证,其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组建三级图书采访队伍
学校、图书馆、系部的领导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图书馆文献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建立主管图书馆的校领导、图书馆及各院系专业教师为成员的三级采访队伍,尤其是院系一级的专业教师一定要参与相应专业图书文献的采访工作,这是保证文献采访与学校学科专业相匹配的重要因素。同时,主管采访工作的馆领导经常参与图书的采购工作,制订完整的采访规章制度,组织采访人员参观学习,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采访工作业务研讨,把在采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体分析、讨论,找出解决办法。
3.2 解析流通数据,重视读者图书预约信息的分类统计工作
图书质量优劣最后还是读者说了算,新书利用率的高低是判断近期采访效果的最重要指标,包括新书在当年和后几年中的利用率的统计分析,采访人员要密切关注利用率排在中等偏下,尤其倒数几位的图书大类,是否出现相当一段时间内新书零借阅的状况,必要时对利用率极低的具体图书进行跟踪采样,找出问题的原因,分析这些图书分别来自哪些供货商,与他们进行沟通,提出供货和采购方面的意见。
读者图书预约信息反映了读者对某类图书的直接需求,是采访与读者需求沟通的渠道之一,现有的图书管理系统均有读者图书预约功能,当某一图书所有复本已被全部借出后,读者可利用图书预约功能进行预约登记,以便在第一时间内借到读者还来的这本图书。预约信息真实反映读者对某种图书的实际需求,反映哪些图书是读者需求较多的,采访人员对预约图书进行分类统计,了解读者的图书需求和哪些图书的馆藏不足,提示需要补充什么样的图书,使文献采购更具针对性。
3.3 建立书商信用评级机制,确立长期合作的图书供应商
(1)书商的服务周全度、信誉度。态度决定一切,周到的服务,能全方位满足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需求,书商会主动为图书馆考虑藏书特点,有意识地系统供应相关图书,针对性强,保证专业图书的覆盖面,全面发挥书商的主观能动性。信誉度包括及时供应合格图书,拒绝伪劣产品,完全按照合同安装指定规格的防盗磁条等,保证初加工的质量。
(2)供货力和书目数据的完整度。年中和年末分析中标书商的到货率,书目清单的可选量,实际发生的采购份额,所提供的书目数据的标准化程度及完整度,一年中能够提供现采的条件和次数等供货能力。
(3)书商与本馆藏书建设方向吻合度、紧密度、关联度和对馆藏的贡献度。每个书商都有他的货源品种特色,例如主要侧重于几类学科的文献供给,所以,采访中要对每一个中标书商进行特色分析,在书商与本馆藏书建设方向上的吻合程度,紧密程度和关联程度方面重点考量,得出该书商对馆藏建设的贡献力度。
(4)定期对书商提供的图书进行流通数据分析。从新书进入流通后的一定时期内的借阅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工作需要,追溯到该图书来源于哪个书商,可采用抽样统计分析等方法,评判中标书商提供文献的针对性的强弱,实际利用率的高低,用事实数据证明书商对本馆的作用大小,另外要注意中标书商供应的图书在零借阅图书统计中的占比情况、出现的频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与供货书商进行沟通解决。
(5)建立中标书商信用等级,遴选核心供货商。设置评定信用等级的指标,赋予相应分值,根据书商近几年供货等综合情况,得出书商相应信用等级,在此基础上遴选本馆文献建设的核心供货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提高馆藏质量。
3.4 采访人员业务素质考评
采访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是文献采购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文献建设的CEO,所有文献都由采访人员把关入馆,其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采访的质量。
(1)采访人员按中标书商来分,即1人负责某个或几个书商,便于对口管理,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抽检每个采访人员所采图书在流通中的实际利用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解决。
(2)采访人员每年参与中标书商组织的现采次数等情况考评,与订单式采购相比,现采工作要辛苦得多,但现场选书针对性更强,文献建设质量有较好的保证。
(3)每年对采访人员进行业务素质理论考核,促使采访人员主动学习、关心、了解图书出版和图书馆发展动态,拓宽采访工作思路。
文献采访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除图书馆自身外,还要从出版社、发行商、图书中标书商等环节完善采访流程,要充分利用流通数据,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建立图书采访质量评价体系,使得高校图书馆采访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保证采访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方正,王可权.图书馆管理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457.
[2]孙书霞.基于数据分析的中文图书采访工作优化[J].图书馆建设,2010,(12):37-39.
作者简介:顾永时(1965-),男,苏州科技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流通统计 采访质量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2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2-0104-04
To Establish a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of Books Based on the Circulation Dat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books, especially new book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build a book interview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se aspects: interview team,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circulation data, and the bookseller rating, which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erview.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circulation statistics; interviewed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一方面受书价不断上涨和图书经费投入不足的困扰,另一方面现有馆藏图书利用率不高,造成购书经费浪费严重,投入和产出不协调的矛盾在目前图书馆中普遍存在,如何化解矛盾,提高入藏图书的利用率,进而提高图书经费的产出效能,使经费效用极大化,是图书馆最终要解决好的一大问题。本文以苏州科技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为例,在统计分析馆藏及每年新书流通利用的基础上,建立图书采访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采访流程,提高采访质量。
1 2003~2010年图书流通数据分析
流通统计是对图书馆文献流通的各项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的统计,包括流通量统计、图书周转率统计、图书拒借率统计、图书利用率统计、图书满足率统计等,是了解和分析读者利用本馆藏书状况的具体依据[1]。表1是对我馆自2003年来的8年中文图书流通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较为客观地反映了馆藏图书利用率及每年新书的采购质量,为图书采访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当同一册图书借阅次数多于一次时,仍计为一册,流通量即指定时间段内文献借阅的册数,我馆从2003年来的8年中,平均馆藏年增加10万册,而图书借阅量却不断下降,对纸质图书来说是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出现了藏书成分欠佳的状况,对一般高校而言纸质图书经费仍占总经费的绝大部分,投入大,但利用率在不断下降,投入和产出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采访。表1反映出前5年图书流通量还能相对稳定在40万册以上,其中2005年流通量最高,主要原因是本科评估前采购的新书较多,2008年来的近三年流通借阅量下降明显,已连续两年跌至30万册以下,总体馆藏图书利用率偏低。
从8年的流通量统计中可以可以看出,每年流通量前5位图书大类的位次稳定性强(见表2),基本没有变化,说明我校读者的借阅倾向趋于稳定,占总借阅量的71.37%。文学(I)类图书借阅量高居榜首,占总借阅量的29.15%,是高校图书流通中的普遍现象,符合青年学生既重文学名著阅读,增强人文素养,又能休闲阅读,放松心情的心理。另外,我校传统的中文、历史等文科专业,文学类是其中的专业课程,加上文学类具有雅俗共赏的特征,共享性广,通用性强,所以,文学类图书的流通量大也就不难理解了。工业技术(T)类图书,实用性强,其中的计算机等级考试(TP3)类和语言文字(H)类中的英语四、六级图书是学生必用的考试参考书,因而这两类绝对是热门图书,借阅靠前。数理科学和化学(O)类图书是理工类大学生的基础学科,拥有较广的固定用户群,借阅量排行第四也在情理之中。历史、地理(K)类图书借阅量位居第5,源于我校仍有历史这一老牌传统专业,加上有一定量的爱好历史史料的读者,借阅量也就相对较大。再者,流通量前5位的图书大类的利用率还是存在明显差别,排前3位的I、T、H三类图书,由于对学校大学生均为适用,读者群大,在实际流通中占有绝对量,为61.1%,而O类和K类图书较前面三类图书的适用性弱,占总流通量的百分比小一些。前5位中人文类占60%,理工类图书占40%,考虑I类图书对文理科学生具有广泛的可读性、适用性、共享性因素,形成了流通量居前5位文理类图书的利用比接近1:1,上表反映了我校学生对这5类图书的需求较旺,认可度高。我馆8年的图书流通数据,流通量前5的图书占总流通量的71.37%,已满足了全校极大部分读者的文献需求,基本印证了“二八定律”[2]。
上述5类图书与我校专业关联度差,没有相关专业,每年仅占流通总量的0.53%,借阅量非常小,此5类的图书利用率极低,需要说明的是,航空、航天(V)类图书由于每年的借阅量仅为十余册次,与全年总流通册次的占比在小数点保留两位时为0.00%,表明V类图书实际流通量太小,已到可忽略的程度,因此,在分析流通数据的基础上,图书采访应及时作出调整,减少上述5类图书的采购数量,遵循文献采集最大效用原则,把经费转移到利用率高和新专业文献的建设上去,避免经费人为浪费,对接近零借阅的V类图书,采访上更应作出较大调整,大幅减少采购。
2 新书在当年及后来几年中的利用率统计分析
新书借阅情况是最能反映某一阶段图书采访质量,反映所采图书是否符合读者的需求。从表4中可以看出:
2.1 新书进入流通后在次年利用率最高
新书次年利用率比当年平均提高4-5个百分点,说明新书进入流通后的第二年被充分利用,原因之一是在一年中新书不断按批次进入流通,并非一次性入藏,在下半年入藏的新书由于离年底较近,与读者接触的时间短,有的新书可能进入流通不到一月就开始统计一年的借阅情况,故当年不能完整反映新书的利用率,所以新书在次年的流通利用率均比当年高。 2.2 新书进入流通后利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新书只在第二年中利用率都提高,且达到最大值,从第三年开始逐年递减,且有的降幅较大,如2003年新书在2005年的利用率比2004年下降10.78%,2004年进入流通的新书利用率情况也类似,且利用率的绝对值也在逐年下降。
2.3 新书利用率低,采购质量有待提高
从8年新书利用情况数据统计中清楚地表明,新书利用率最高值42.04%,说明四成新书进馆后被读者利用过,还有近六成的图书很少或根本无人利用,超过一半的新书利用率极低而造成严重浪费,并且从表中看出,每年新书的利用率一直在下降,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但利用率反而逐年下降,投入与产出的矛盾突出越发明显。如2009年和2010年采购的新书当年利用率比2003年和2004年新书利用率降幅达一半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献老化逐年显现,2003年进馆的图书在8年后的2010年中利用率仅为7.43%,上述现象应引起图书馆领导和采访人员的重视,找出原因,调整采访策略。
2.4零利用率或接近于零的新书的借阅分析
通过对2006年和2007年采购的18册和25册V类新书利用率跟踪统计(见表5),发现2006年采购的18册V类新书在5年中只被借阅过一册,总体利用率为零,2007年采购了25册V类新书,在4年中被借阅过3册,利用率也接近于零,对于此类利用率为零或接近于零的大类图书,是我们采访中应该充分关注的一个部分,V类图书是有关航空、航天方面的知识内容,专业性较强,我校没有相关专业,此类图书的利用几乎为零也就不足为奇,采访中减少对V类图书的采购,不会影响本校读者的需求,万一读者对V类知识的少量了解和需求,可通过网络或区域内资源共享来解决。
采访部门要对新书利用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分析,对类似上述图书进行排查,了解原因,调整采购方向,通过建立文献采购质量评价体系,有效避免经费的浪费,强化纸质文献采访的针对性,提高图书馆藏质量。
3 纸质文献采访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读者是图书馆馆藏质量高低的直接检验者,流通部门的流通数据是图书采访效果的最直观反映,文献采访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把好采访关的保证,图书中标书商的综合实力决定了文献供货的能力和质量,以上几大方面的合力共同构筑图书采访质量的关键要素,在图书采访实践中,建立文献采访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纸质文献馆藏质量的保证,其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组建三级图书采访队伍
学校、图书馆、系部的领导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图书馆文献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建立主管图书馆的校领导、图书馆及各院系专业教师为成员的三级采访队伍,尤其是院系一级的专业教师一定要参与相应专业图书文献的采访工作,这是保证文献采访与学校学科专业相匹配的重要因素。同时,主管采访工作的馆领导经常参与图书的采购工作,制订完整的采访规章制度,组织采访人员参观学习,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采访工作业务研讨,把在采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体分析、讨论,找出解决办法。
3.2 解析流通数据,重视读者图书预约信息的分类统计工作
图书质量优劣最后还是读者说了算,新书利用率的高低是判断近期采访效果的最重要指标,包括新书在当年和后几年中的利用率的统计分析,采访人员要密切关注利用率排在中等偏下,尤其倒数几位的图书大类,是否出现相当一段时间内新书零借阅的状况,必要时对利用率极低的具体图书进行跟踪采样,找出问题的原因,分析这些图书分别来自哪些供货商,与他们进行沟通,提出供货和采购方面的意见。
读者图书预约信息反映了读者对某类图书的直接需求,是采访与读者需求沟通的渠道之一,现有的图书管理系统均有读者图书预约功能,当某一图书所有复本已被全部借出后,读者可利用图书预约功能进行预约登记,以便在第一时间内借到读者还来的这本图书。预约信息真实反映读者对某种图书的实际需求,反映哪些图书是读者需求较多的,采访人员对预约图书进行分类统计,了解读者的图书需求和哪些图书的馆藏不足,提示需要补充什么样的图书,使文献采购更具针对性。
3.3 建立书商信用评级机制,确立长期合作的图书供应商
(1)书商的服务周全度、信誉度。态度决定一切,周到的服务,能全方位满足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需求,书商会主动为图书馆考虑藏书特点,有意识地系统供应相关图书,针对性强,保证专业图书的覆盖面,全面发挥书商的主观能动性。信誉度包括及时供应合格图书,拒绝伪劣产品,完全按照合同安装指定规格的防盗磁条等,保证初加工的质量。
(2)供货力和书目数据的完整度。年中和年末分析中标书商的到货率,书目清单的可选量,实际发生的采购份额,所提供的书目数据的标准化程度及完整度,一年中能够提供现采的条件和次数等供货能力。
(3)书商与本馆藏书建设方向吻合度、紧密度、关联度和对馆藏的贡献度。每个书商都有他的货源品种特色,例如主要侧重于几类学科的文献供给,所以,采访中要对每一个中标书商进行特色分析,在书商与本馆藏书建设方向上的吻合程度,紧密程度和关联程度方面重点考量,得出该书商对馆藏建设的贡献力度。
(4)定期对书商提供的图书进行流通数据分析。从新书进入流通后的一定时期内的借阅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工作需要,追溯到该图书来源于哪个书商,可采用抽样统计分析等方法,评判中标书商提供文献的针对性的强弱,实际利用率的高低,用事实数据证明书商对本馆的作用大小,另外要注意中标书商供应的图书在零借阅图书统计中的占比情况、出现的频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与供货书商进行沟通解决。
(5)建立中标书商信用等级,遴选核心供货商。设置评定信用等级的指标,赋予相应分值,根据书商近几年供货等综合情况,得出书商相应信用等级,在此基础上遴选本馆文献建设的核心供货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提高馆藏质量。
3.4 采访人员业务素质考评
采访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是文献采购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文献建设的CEO,所有文献都由采访人员把关入馆,其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采访的质量。
(1)采访人员按中标书商来分,即1人负责某个或几个书商,便于对口管理,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抽检每个采访人员所采图书在流通中的实际利用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解决。
(2)采访人员每年参与中标书商组织的现采次数等情况考评,与订单式采购相比,现采工作要辛苦得多,但现场选书针对性更强,文献建设质量有较好的保证。
(3)每年对采访人员进行业务素质理论考核,促使采访人员主动学习、关心、了解图书出版和图书馆发展动态,拓宽采访工作思路。
文献采访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除图书馆自身外,还要从出版社、发行商、图书中标书商等环节完善采访流程,要充分利用流通数据,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建立图书采访质量评价体系,使得高校图书馆采访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保证采访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方正,王可权.图书馆管理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457.
[2]孙书霞.基于数据分析的中文图书采访工作优化[J].图书馆建设,2010,(12):37-39.
作者简介:顾永时(1965-),男,苏州科技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