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日语中的“间”除了其表意功能外,还具有很多的文化内涵,并且作为一种意识已经深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中。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以探讨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 日本人 “间意识” 文化内涵
一、引言
提到日语中的“間”(读作MA)字,大家并不陌生,它源于汉字“间”,但又不完全等同,在日语中它不仅使用频度高,用法繁多,而且这个词颇能反映日本文化的某些特征,日本学者剑持武彦甚至在著作《间的日本文化》中干脆把日本文化称为“间的日本文化”。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日本人的“间意识”,以及对日本文化中由“间意识”所支配的种种行为进行考察,以加深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把握。
二、中日“间”的对比
汉语中的“间”表示时空意义上的一个范围,比如“时间、空间、期间、区间、房间、人间、车间、午间”等,日语中的“间”也表示时空范围,除此之外,还主要用于表示做某事的时机,条件和场合。日语表达中各种各样的“间”随处可见。事物的间断期称为“合間”或“絶間”;朋友叫做“仲間”;缝隙称为“隙間”;两个事物间的狭小间隔是“狭間”;费事费时是“手間”;房屋有“借間、居間、洋間、茶間、土間、寝間、応接間、奥間”;天上有“雪間、風間、雲間、晴間、雨間”;地上有“谷間、潮間、波間、岩間”,等等。
无论哪种情况,日语中的“间”作为一个重要的空白区的存在意义都是不容忽视的,比如“隙間”、“昼間”、“話は間が大切だ”。日本人是很重视空白区域的,不只对说话来说重要,对一切事物都很重要,再比如:“間が抜いた音楽”、“あの間抜けめ”、“間が悪い”、“間に合う”等。
由此可见,日语中的“间”不仅仅意味着单纯的时间、空间的概念,更多是意味着直接影响事物整体价值判断的关键所在。“间”是一种包含着相对,辩证思想的观念,即一种事物与他事物之间应该具备的一种合理的,正常的状态。
三、日语中“间”的文化内涵
在日本文化的范畴中,“间”的观念体现在许多方面。具体来讲,在日式房间里,有一块很神圣的空间——床の間”,那个地方一般直挂一幅画轴,插一束鲜花,别无它物。也许很多外国人从实用的角度看认为这是浪费空间,但这个有限的空间对日本人而言却很重要,因为这是能体现房屋主人审美情趣的重要空间。另外,和式房间的“玄关”也是“间”的很好体现。这一块既不属于“内”又不属于“外”的“间”,而是属于内和外的过渡空间。“玄关”给主人和客人一个回旋的余地,主人可以在这里判断是否请客人进屋,即使不让客人进屋,因为已经在“玄关”接待了,也就不算把客人拒之门外。日本人很注重“玄关”,保持它的整洁明亮,因为这是生活中重要的“間”。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日本乘坐电车的时候,车门关闭的时候并不是一下子关上,而是关到一半时有一个短暂的停顿,然后又向两边微微打开一下,最后才关上。这种设计显然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但是在“开”与“关”之间设计一个“间”,以便过渡这两个行为,可谓匠心独具。
此外日语中一些寒暄语,也有“间”的影子。我们很难找到最准确的翻译,但这里的确是日本人的一种普遍心理意识和行为习惯。比如说日本人吃饭的时候都会先说句“いただきます”再开动。这是因为日本人在“没开始吃”和“开始吃”两个行为之间需要一个过渡阶段,即“间意识”的体现,否则就会觉得唐突。同样道理,日本人从外面回到家里,有时明知家里没人,也会习惯说句“ただいま”,实际上这是“在外面”和“回到家里”两个行为之间的过渡,是用语言确认的“间”,这一类寒暄语不仅仅是说给对方听的,同时更是说给自己听的。这些都是确认“间”意识存在的寒暄用语。
注重体察及感觉等不显扬表达方式的日本人来看,“间”不仅用于语言交流,而且是构成日本人审美意识的重要内容。“间”是一种情景,一种氛围,它给人留有充分的想象判断的余地,而这种“余地”是日本文化所注重和推崇的。俳句是日本文化独有的一种诗歌形式,一共17个音符,有人说它是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诗歌,也是日本的国粹。日本人为什么推崇俳句,什么样的俳句才是好俳句?接下来就拿江户时代的俳句诗人松尾芭蕉的一首世代传颂的俳句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古池や
蛙飛び込む
水の音
如果翻译成汉语再简单不过了:“古池塘呀,青蛙跳入水声响。”对于那些不大了解日本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来说这很难理解。其实,好的日语俳句,不要求表达什么思想、主张、感情,更不允许出现什么议论,评判。好的俳句是在遵循一定韵律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给读者描述一个情景,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就够了。简而言之,俳句的作用就是创造能够令人产生遐想的“间”,而芭蕉的俳句之所以能够传世,正是因为它符合了日本人的审美精神。古池、青蛙、水声三者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时空相交、天地浑然的立体画面。而且它所描述的那种空凉、寂寥的情景又是日本人十分喜欢的。日本人之所以喜欢俳句,首先是因为他们拥有对“间”持有正向价值判断的文化背景,而用最少的语言符号表现这种“间”又要求有相当高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可以说俳句是美学和语言文学相结合的产物。
此外,如「能]表演中的「せぬひま」(間隙、世阿弥语),俳句及和歌中产生的「余情」的结节点,台词,话艺中的换口气及休止,等等,通过表示「切断」及「無化」的「間」的插入,使内容更具张力。另外,它还被广泛用于音乐的旋律中。日语的歌曲与节奏相比更注重旋律,把握好其中的间歇余韵,以及声音的伸缩至关重要,而日本音乐中独自的“间”感觉正是将音乐中的抽象的意境及无声的余韵具体再现的寄托。比如说「間が持つ、持たない」、「間が抜ける」、「間が抜ける」等,倘若我们将此以一种感觉扑捉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是为我们扑捉音乐中的优美旋律找到了捷径。
总之,对于日语中的“间”,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方面的掌握,很好地把握其文化内涵,对于我们准确掌握一些日语表达,欣赏日本一些传统文化,聆听一些优美音乐旋律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剑持武彦.“间”日本文化[M].(日)日本朝文社.
[2]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日)岩波新書.
[3]王健宜.论日本语和日本人文化中的“间”意识[J].
[4]刘军.日语中“间”一词的解析[J].日语知识.
关键词: 日本人 “间意识” 文化内涵
一、引言
提到日语中的“間”(读作MA)字,大家并不陌生,它源于汉字“间”,但又不完全等同,在日语中它不仅使用频度高,用法繁多,而且这个词颇能反映日本文化的某些特征,日本学者剑持武彦甚至在著作《间的日本文化》中干脆把日本文化称为“间的日本文化”。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日本人的“间意识”,以及对日本文化中由“间意识”所支配的种种行为进行考察,以加深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把握。
二、中日“间”的对比
汉语中的“间”表示时空意义上的一个范围,比如“时间、空间、期间、区间、房间、人间、车间、午间”等,日语中的“间”也表示时空范围,除此之外,还主要用于表示做某事的时机,条件和场合。日语表达中各种各样的“间”随处可见。事物的间断期称为“合間”或“絶間”;朋友叫做“仲間”;缝隙称为“隙間”;两个事物间的狭小间隔是“狭間”;费事费时是“手間”;房屋有“借間、居間、洋間、茶間、土間、寝間、応接間、奥間”;天上有“雪間、風間、雲間、晴間、雨間”;地上有“谷間、潮間、波間、岩間”,等等。
无论哪种情况,日语中的“间”作为一个重要的空白区的存在意义都是不容忽视的,比如“隙間”、“昼間”、“話は間が大切だ”。日本人是很重视空白区域的,不只对说话来说重要,对一切事物都很重要,再比如:“間が抜いた音楽”、“あの間抜けめ”、“間が悪い”、“間に合う”等。
由此可见,日语中的“间”不仅仅意味着单纯的时间、空间的概念,更多是意味着直接影响事物整体价值判断的关键所在。“间”是一种包含着相对,辩证思想的观念,即一种事物与他事物之间应该具备的一种合理的,正常的状态。
三、日语中“间”的文化内涵
在日本文化的范畴中,“间”的观念体现在许多方面。具体来讲,在日式房间里,有一块很神圣的空间——床の間”,那个地方一般直挂一幅画轴,插一束鲜花,别无它物。也许很多外国人从实用的角度看认为这是浪费空间,但这个有限的空间对日本人而言却很重要,因为这是能体现房屋主人审美情趣的重要空间。另外,和式房间的“玄关”也是“间”的很好体现。这一块既不属于“内”又不属于“外”的“间”,而是属于内和外的过渡空间。“玄关”给主人和客人一个回旋的余地,主人可以在这里判断是否请客人进屋,即使不让客人进屋,因为已经在“玄关”接待了,也就不算把客人拒之门外。日本人很注重“玄关”,保持它的整洁明亮,因为这是生活中重要的“間”。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日本乘坐电车的时候,车门关闭的时候并不是一下子关上,而是关到一半时有一个短暂的停顿,然后又向两边微微打开一下,最后才关上。这种设计显然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但是在“开”与“关”之间设计一个“间”,以便过渡这两个行为,可谓匠心独具。
此外日语中一些寒暄语,也有“间”的影子。我们很难找到最准确的翻译,但这里的确是日本人的一种普遍心理意识和行为习惯。比如说日本人吃饭的时候都会先说句“いただきます”再开动。这是因为日本人在“没开始吃”和“开始吃”两个行为之间需要一个过渡阶段,即“间意识”的体现,否则就会觉得唐突。同样道理,日本人从外面回到家里,有时明知家里没人,也会习惯说句“ただいま”,实际上这是“在外面”和“回到家里”两个行为之间的过渡,是用语言确认的“间”,这一类寒暄语不仅仅是说给对方听的,同时更是说给自己听的。这些都是确认“间”意识存在的寒暄用语。
注重体察及感觉等不显扬表达方式的日本人来看,“间”不仅用于语言交流,而且是构成日本人审美意识的重要内容。“间”是一种情景,一种氛围,它给人留有充分的想象判断的余地,而这种“余地”是日本文化所注重和推崇的。俳句是日本文化独有的一种诗歌形式,一共17个音符,有人说它是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诗歌,也是日本的国粹。日本人为什么推崇俳句,什么样的俳句才是好俳句?接下来就拿江户时代的俳句诗人松尾芭蕉的一首世代传颂的俳句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古池や
蛙飛び込む
水の音
如果翻译成汉语再简单不过了:“古池塘呀,青蛙跳入水声响。”对于那些不大了解日本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来说这很难理解。其实,好的日语俳句,不要求表达什么思想、主张、感情,更不允许出现什么议论,评判。好的俳句是在遵循一定韵律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给读者描述一个情景,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就够了。简而言之,俳句的作用就是创造能够令人产生遐想的“间”,而芭蕉的俳句之所以能够传世,正是因为它符合了日本人的审美精神。古池、青蛙、水声三者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时空相交、天地浑然的立体画面。而且它所描述的那种空凉、寂寥的情景又是日本人十分喜欢的。日本人之所以喜欢俳句,首先是因为他们拥有对“间”持有正向价值判断的文化背景,而用最少的语言符号表现这种“间”又要求有相当高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可以说俳句是美学和语言文学相结合的产物。
此外,如「能]表演中的「せぬひま」(間隙、世阿弥语),俳句及和歌中产生的「余情」的结节点,台词,话艺中的换口气及休止,等等,通过表示「切断」及「無化」的「間」的插入,使内容更具张力。另外,它还被广泛用于音乐的旋律中。日语的歌曲与节奏相比更注重旋律,把握好其中的间歇余韵,以及声音的伸缩至关重要,而日本音乐中独自的“间”感觉正是将音乐中的抽象的意境及无声的余韵具体再现的寄托。比如说「間が持つ、持たない」、「間が抜ける」、「間が抜ける」等,倘若我们将此以一种感觉扑捉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是为我们扑捉音乐中的优美旋律找到了捷径。
总之,对于日语中的“间”,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方面的掌握,很好地把握其文化内涵,对于我们准确掌握一些日语表达,欣赏日本一些传统文化,聆听一些优美音乐旋律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剑持武彦.“间”日本文化[M].(日)日本朝文社.
[2]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日)岩波新書.
[3]王健宜.论日本语和日本人文化中的“间”意识[J].
[4]刘军.日语中“间”一词的解析[J].日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