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玮玮,95年天蝎座。暂时的享乐主义者,为达到目标也可扮演苦行僧。幻想很多,行动很少。爱年轻,爱阳光,爱旅行,爱眼泪,爱忙碌,爱拧巴,爱深意,爱芸芸众生。今年意外在新概念拿了一等奖,平静生活依然继续。
一
半年前在上海做过一次背包客,对城市的新鲜感已被冲淡。刘索拉说,活着就为了寻找同类。我只好奇这次旅行会遇见怎样的一群人,或哪怕是一个人。
其实已经给新概念投了三年文章。前两年是散文,那时候天天守在电脑前等待晋级名单出炉,希望连续落空后带着一肚子怀才不遇的怨气。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文章堆砌辞藻太严重,强说愁的把戏也被人一眼看穿,等不来结果也是正常。第三年写了三篇严肃小说,掏心挖肺去写,有人说小说家可以撒谎,可以躲在故事背后变戏法,而散文家不可以,散文家在说出“我”的时候,就一定是在写自我。我不是什么“家”,我唯一的武器就是真诚。
第三年反而不抱什么希望,直到有天闲来无事百度一下自己的名字,发现了很多人翘首以盼的名单。我默默告诉自己,旅行要开始了。
这趟旅行是仓促的。期末考试临近,我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复习,也没有事先联系多少同伴。比赛前一天晚上才匆匆踏上飞机,将近零点才抵达宾馆,而两位同伴依然守在前台等我,大家从未照面却好像是不必寒暄的老朋友,他们说“嘿,你来啦”,就轻轻接过我的行李箱。想到自古以来说文人之间惺惺相惜,觉得很温暖。
二
我拍过一张照片,考场楼前站满等待进场的选手,他们穿不同颜色的大衣,聊天的时候盯着对方的眼睛,呵出一小团热气。镜头没办法一一掠过他们的脸,但我觉得一张照片就足够把他们都浓缩在一起。的确,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随便盯住哪个人,就很容易让你想到类似梦想、才华的字眼,藏在他们紧锁的眉头里,挥舞的手臂上,呵出的热气,还有明亮的眼睛里。女伴G说,来之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原来也躲不过湮没在人群中的命运。而此刻,无论我在远处默默观望,还是走向他们,都觉得很幸福。
复赛题目二选一,《韩寒》和《寻找不是用眼睛》,事后大家讨论起来,都觉得今年题目很水,第二个题目甚至很“高考作文”。大多数人避重就轻选择第二个题目,而我不假思索在稿纸上写下“韩寒”二字,打好了粗浅的提纲,很快就完成。除了考场作文和这一次,我从来没有在稿纸上写过文章。我以为自己会笔尖生涩思维也受阻,好在新概念给了我两小时非常顺畅而享受的写作过程,给我一次向韩寒致敬的机会。
完成后仍没有对结果抱太多期望,我引用了太多话,舍本逐末有点忽略了自我。回来大家漫不经心地聊天,分享复赛所写的故事结构,我由衷惊叹他们的才华,也渐渐忘记了这是一次比赛。直到两天后主持人宣布结果,我看到会场所有人无不在屏息凝视或闭目祈祷。坐我旁边的美女已经参加过两届,她今年高三,想读上戏,需要一个一等奖,也看起来势在必得。我记住她的名字等待与她一起欢呼的那一刻,也开玩笑说一定要借她的奖杯合影。后来却只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我从始至终没有笑过,只是默默把纸巾递给一旁的美女,给她拥抱。我没有笑,总觉得奖杯是捡来的,他们太有才华,我只是一个站在角落的冒失者。
只有奖杯的重量在提醒我,我拿了一个稍微能够证明自己的奖。不知谁传开了消息,回家后收到太多祝福,我笑着说谢谢。我没有空虚,更没有飘飘然,我只知道路还长。颁奖典礼上一位老师说,晚上他们围在一个大屋子里看稿,评委们时不时会惊呼“大家快来我这里,这篇稿子好棒”。我只是在想,不需要为我欢呼,只要评委席里我喜欢的叶兆言、张悦然还有周嘉宁都看过我的文章,他们甚至会心地微笑为我打下不低的分数,这已经是多么幸福的事。
三
上海这几天在下雨,很细很久的绵绵雨,想软磨硬泡浇熄每个人的热忱,可惜诡计失败,大家都有娱乐至死的精神。不夸张地说,两天加起来我没有睡上十个小时,其余的时间不是在High,就是在房间发呆。
大家住在一个简陋便宜的酒店里,集体行动非常方便。晚上在美罗城里的好乐迪包了几个厢,大多数人是通宵的,我由于感冒身体素质不佳不到凌晨四点就跟一个男伴F返回。路上我们共用一把伞,两个人靠的很近也没有觉得怎么不妥。
包厢里的混乱程度我描述不了,好在我也是五毒俱全的大尺度,不亦乐乎。没有人刻意聊文学,大家漫不经心地随便扯一个人说说话,随意靠在一个人肩膀上,临走时互留姓名,这样就好。
第二天的上海又是细雨如绵,上午我在宾馆百无聊赖看电视听周立波扯淡,临近中午决定出门觅食。有人约去豫园,因为去过就放弃了。酒足饭饱后想独自走走白天雨中的新天地。上海是很年轻的城市,但随处都能让你看见历史,哪怕石库门被改造得已经很彻底。逛完一大会址后去了熟悉的季风书园,后来F出现约我同逛。
我特别容易对别人产生依赖感,超过两个人行动,我就容易犯傻,而一个人总是很顺。所以整个下午和晚上我都是二逼青年。两人聊天大部分时间只是嘴贫,偶尔聊到文学上,就只剩下我惊叹的份。这就是新概念,它平易近人,它没有多神秘,等你觉得不过如此时又悄无声息扔给你一只重磅炸弹。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刻意去寻找反倒没什么结果。
晚上在房间跟几个朋友闲聊,大家说每届新概念都有爱情。文青们的恋爱的确美好。
而大家都说自己是二逼青年。
四
印象最深的是颁奖之后的自主招生活动。因为北大只面试应届高三一等奖学生,我今年没机会,反倒没什么压力,只是找其他大学老师们聊聊,今年的资格作废掉也不可惜。新概念的加分政策被很多人捧得神乎其神,一个比赛只能作为录用的参考,若把它当成获胜的筹码,显然想得太简单。
在招办老师的房间门口,所有人少了锋芒棱角,全都变得温良恭俭让,轻声细语,大家打探各方信息,颇有团结一致对抗敌军的味道。这也是新概念,在展示灵芝仙草、展示月光与诗意的同时,毫不掩饰功利的一面,也正由于它的直率与坦诚,让你又多了几分热爱。当功利主义甚嚣尘上时,文学还在,清风明月永远都在。反之也是,我们在路上,完全可以为了名利为了物质而暂时停下,只要心中的日月还在,脚底的风还在。不接地气的、没有生活本原做支撑的文学不会走太远。
临走前,我把手上空白的自招填表装进背包,跟每个在门口焦急等待的孩子们微笑。
五
回家的时候觉得恍若隔世。短短三天,手机通讯录里多了无数个名字,旅行包里多了一份重量。
应该还不止这些。
六
希望还会有明年。
[编辑:张春艳]
xiaomoyucc@sina.com
一
半年前在上海做过一次背包客,对城市的新鲜感已被冲淡。刘索拉说,活着就为了寻找同类。我只好奇这次旅行会遇见怎样的一群人,或哪怕是一个人。
其实已经给新概念投了三年文章。前两年是散文,那时候天天守在电脑前等待晋级名单出炉,希望连续落空后带着一肚子怀才不遇的怨气。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文章堆砌辞藻太严重,强说愁的把戏也被人一眼看穿,等不来结果也是正常。第三年写了三篇严肃小说,掏心挖肺去写,有人说小说家可以撒谎,可以躲在故事背后变戏法,而散文家不可以,散文家在说出“我”的时候,就一定是在写自我。我不是什么“家”,我唯一的武器就是真诚。
第三年反而不抱什么希望,直到有天闲来无事百度一下自己的名字,发现了很多人翘首以盼的名单。我默默告诉自己,旅行要开始了。
这趟旅行是仓促的。期末考试临近,我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复习,也没有事先联系多少同伴。比赛前一天晚上才匆匆踏上飞机,将近零点才抵达宾馆,而两位同伴依然守在前台等我,大家从未照面却好像是不必寒暄的老朋友,他们说“嘿,你来啦”,就轻轻接过我的行李箱。想到自古以来说文人之间惺惺相惜,觉得很温暖。
二
我拍过一张照片,考场楼前站满等待进场的选手,他们穿不同颜色的大衣,聊天的时候盯着对方的眼睛,呵出一小团热气。镜头没办法一一掠过他们的脸,但我觉得一张照片就足够把他们都浓缩在一起。的确,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随便盯住哪个人,就很容易让你想到类似梦想、才华的字眼,藏在他们紧锁的眉头里,挥舞的手臂上,呵出的热气,还有明亮的眼睛里。女伴G说,来之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原来也躲不过湮没在人群中的命运。而此刻,无论我在远处默默观望,还是走向他们,都觉得很幸福。
复赛题目二选一,《韩寒》和《寻找不是用眼睛》,事后大家讨论起来,都觉得今年题目很水,第二个题目甚至很“高考作文”。大多数人避重就轻选择第二个题目,而我不假思索在稿纸上写下“韩寒”二字,打好了粗浅的提纲,很快就完成。除了考场作文和这一次,我从来没有在稿纸上写过文章。我以为自己会笔尖生涩思维也受阻,好在新概念给了我两小时非常顺畅而享受的写作过程,给我一次向韩寒致敬的机会。
完成后仍没有对结果抱太多期望,我引用了太多话,舍本逐末有点忽略了自我。回来大家漫不经心地聊天,分享复赛所写的故事结构,我由衷惊叹他们的才华,也渐渐忘记了这是一次比赛。直到两天后主持人宣布结果,我看到会场所有人无不在屏息凝视或闭目祈祷。坐我旁边的美女已经参加过两届,她今年高三,想读上戏,需要一个一等奖,也看起来势在必得。我记住她的名字等待与她一起欢呼的那一刻,也开玩笑说一定要借她的奖杯合影。后来却只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我从始至终没有笑过,只是默默把纸巾递给一旁的美女,给她拥抱。我没有笑,总觉得奖杯是捡来的,他们太有才华,我只是一个站在角落的冒失者。
只有奖杯的重量在提醒我,我拿了一个稍微能够证明自己的奖。不知谁传开了消息,回家后收到太多祝福,我笑着说谢谢。我没有空虚,更没有飘飘然,我只知道路还长。颁奖典礼上一位老师说,晚上他们围在一个大屋子里看稿,评委们时不时会惊呼“大家快来我这里,这篇稿子好棒”。我只是在想,不需要为我欢呼,只要评委席里我喜欢的叶兆言、张悦然还有周嘉宁都看过我的文章,他们甚至会心地微笑为我打下不低的分数,这已经是多么幸福的事。
三
上海这几天在下雨,很细很久的绵绵雨,想软磨硬泡浇熄每个人的热忱,可惜诡计失败,大家都有娱乐至死的精神。不夸张地说,两天加起来我没有睡上十个小时,其余的时间不是在High,就是在房间发呆。
大家住在一个简陋便宜的酒店里,集体行动非常方便。晚上在美罗城里的好乐迪包了几个厢,大多数人是通宵的,我由于感冒身体素质不佳不到凌晨四点就跟一个男伴F返回。路上我们共用一把伞,两个人靠的很近也没有觉得怎么不妥。
包厢里的混乱程度我描述不了,好在我也是五毒俱全的大尺度,不亦乐乎。没有人刻意聊文学,大家漫不经心地随便扯一个人说说话,随意靠在一个人肩膀上,临走时互留姓名,这样就好。
第二天的上海又是细雨如绵,上午我在宾馆百无聊赖看电视听周立波扯淡,临近中午决定出门觅食。有人约去豫园,因为去过就放弃了。酒足饭饱后想独自走走白天雨中的新天地。上海是很年轻的城市,但随处都能让你看见历史,哪怕石库门被改造得已经很彻底。逛完一大会址后去了熟悉的季风书园,后来F出现约我同逛。
我特别容易对别人产生依赖感,超过两个人行动,我就容易犯傻,而一个人总是很顺。所以整个下午和晚上我都是二逼青年。两人聊天大部分时间只是嘴贫,偶尔聊到文学上,就只剩下我惊叹的份。这就是新概念,它平易近人,它没有多神秘,等你觉得不过如此时又悄无声息扔给你一只重磅炸弹。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刻意去寻找反倒没什么结果。
晚上在房间跟几个朋友闲聊,大家说每届新概念都有爱情。文青们的恋爱的确美好。
而大家都说自己是二逼青年。
四
印象最深的是颁奖之后的自主招生活动。因为北大只面试应届高三一等奖学生,我今年没机会,反倒没什么压力,只是找其他大学老师们聊聊,今年的资格作废掉也不可惜。新概念的加分政策被很多人捧得神乎其神,一个比赛只能作为录用的参考,若把它当成获胜的筹码,显然想得太简单。
在招办老师的房间门口,所有人少了锋芒棱角,全都变得温良恭俭让,轻声细语,大家打探各方信息,颇有团结一致对抗敌军的味道。这也是新概念,在展示灵芝仙草、展示月光与诗意的同时,毫不掩饰功利的一面,也正由于它的直率与坦诚,让你又多了几分热爱。当功利主义甚嚣尘上时,文学还在,清风明月永远都在。反之也是,我们在路上,完全可以为了名利为了物质而暂时停下,只要心中的日月还在,脚底的风还在。不接地气的、没有生活本原做支撑的文学不会走太远。
临走前,我把手上空白的自招填表装进背包,跟每个在门口焦急等待的孩子们微笑。
五
回家的时候觉得恍若隔世。短短三天,手机通讯录里多了无数个名字,旅行包里多了一份重量。
应该还不止这些。
六
希望还会有明年。
[编辑:张春艳]
xiaomoyuc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