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文字连成电影

来源 :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k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為重要。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思想集中,而且要一边读一边想,把文字读“活”,读出一幅幅图画,甚至连成电影。
  怎样达到这种效果?
  首先要把一字一词一句弄懂,不留一点疑问。
  比如这句话:高速飙车时遇到警车,他没有减速,下一秒尴尬了……
  我们首先要读懂——“飙车”,指开快车,超速驾驶,危险;“尴尬”指难乎为情,无所适从;“下一秒”,并不是实数,而指“马上”。
  理解了词语,我们脑海里就会浮现这样的画面:①宽阔的路面上,一辆车发疯似的飞速疾驰;②连续超车,越过了一辆警车;③警车采取了措施;④飙车司机被制服……这样,“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画面,我们的理解就更深了。
  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把前后的画面联系起来,形成连续不断的“电影”,从而把握全段、全篇的内容;甚至由此产生联想,发现并解决“读”出来的其他问题。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美国著名作家写的科幻小说吧:
  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传来敲门声……
  小说虽然仅只一句话,但它让我们脑海里浮现出许多画面。我们再把这些画面连起来,就会形成这样的“电影”:整个地球辽阔空旷,四野静寂→地球上只有一个人活动,再没有第二个人了→这天,他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房门紧闭→他陷入了沉思,四周非常安寂→突然,“咚、咚、咚……”敲门声响起→谁?!他猛地惊醒……
  这是多么令人惊诧的场景啊!我们不禁会想:为什么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了?其他人都到哪里去了?他独自一个人坐着在干什么?敲门的是谁?这最后一人去开门吗?最后故事又将会怎样发展……这就是“电影”所制造的悬念,让我们越想越觉得科技魅力无穷!
其他文献
我,一个又圆又胖的小土豆,今天离开土地妈妈的怀抱,被带入了菜市场,一个手挎篮子的妇女走了过来,我被她放进篮子里,带进她家的院子里。   农妇把我放在一棵大树下,我东瞧瞧,西看看,正好奇地打量著周围的环境时,一只母鸡摇摇摆摆地向我走来,她眨巴着眼睛盯着我看了好一会儿,我被她看得浑身不自在。这时,她突然抱起我,飞奔向她的鸡窝,小心翼翼地把我放在一堆鸡蛋里,然后一屁股坐下来孵起蛋来。我这才恍然大悟,难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经在一群幼儿身上做过一个有趣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糖,他允诺说:“( )你们能将这块软糖留到我办完事回来,我( )再奖励给你们两块软糖。”他出去了,寂寞的孩子们守着那块诱人的软糖等呀等。终于有人熬不住,吃掉了那块软糖。接着,又有人做了同样的事……20分钟后,他回来了。他履行诺言,奖励没有吃掉糖的孩子每人两块
1805年《英雄交响曲》大获成功,贝多芬乘兴开写《第五交响曲》,但完成第一乐章后突然停止。因为,1806年在里希诺夫斯基格拉茨夏宫认识的奥佩斯多夫伯爵现在要组建一支乐队,掏钱请贝多芬为他作曲。这次贝多芬非常积极,其原因却是里希诺夫斯基侯爵。此前贝多芬与自己最大的金主里希诺夫斯基关系就日见疏远,因为,在侯爵眼中,贝多芬再“英雄”,也只是自己的一个奴仆。1806年贝多芬留宿克拉洛韦城堡(捷克赫拉德茨)
“弥补”的历史  1949年4月24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先遣部队渡过长江,占领中华民国的首府南京,旋即进入国民政府的总统府,宣告了一个旧政权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在这个历史交替的时刻,坐落在南京的总统府里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南京到底是如何解放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第一,有人问1949年4月24日凌晨解放军进入南京城时,有没有随行记者拍照。回答是,随行的新华社记者邹健东不在这支队
葛小宝踮起脚,视线竭力越过朱家亲属头顶,望向拱门深处十来米远的焚尸炉。  朱红描金的棺材已滑进炉膛,前人棺木焚余的炭块在淡白灰烬中眨眼。司炉哑着嗓子喊一声:“告别!”  炉门从上落下,将朱家孃孃与这世界隔开了。  小宝低吟一声:“孃孃,再会!”话音未落,焚尸炉门向上回升,氧气涌进去,但见大火团从棺木四周腾起,地狱之火发出低沉轰鸣。一股灼热微尘,溅向观礼的活人……  葛小宝没有眼泪。朱家孃孃享年九十
[摘要]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潮正冲击着我国的学前教育,学前全纳教育呼唤全纳性幼儿园教师。随机抽取重庆市37所幼儿园235名教师作为被试,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幼儿园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结果表明:重庆市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整体素养较差:不同年龄教师全纳教育素养无显著差异;学历是影响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的重要因素,本科学历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最高;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公办与民办幼儿园以及主城区与县镇幼儿园教师
摘要 研究者运用访谈法探究4-6岁幼儿的心理压力源问题,结果发现:(1)使幼儿产生心理压力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父母惩罚责骂”“父母争执”和“同伴排斥”居前三位。(2)幼儿的心理压力主要源于父母、教师与保育员、教学、环境适应与社会文化、同伴关系以及生理等六个方面。(3)教师、家长、幼儿之间对造成幼儿心理压力的事件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4-6岁幼儿;心理压力;压力源  中图分类号 G610
我们走进  松山湖的秋天  婆婆给我一支鱼竿  绿绿的树枝  青青的长藤  我绑上葡萄和花朵  葡萄钓鱼  花儿钓蝴蝶  舅舅问我  鱼在水里蝴蝶在空中  怎么钓?  哼,舅舅不懂  我要钓  会飞的鱼  会游泳的蝴蝶  (指導老师:冼春兰)
冯八飞,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柏林洪堡大学博士后、洪堡大学语言与语言学系博导、德国语言研究院国际科学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认知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曾出版《沉浮莱茵河》《永远的白玫瑰》《大师的小样》等作品。  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1月27日晚八點,萨尔茨堡五谷巷9号一栋哈根瑙公寓一套3室一厅中,莱奥波德·莫扎特第7个孩子呱呱坠地,是个儿子。这是莱奥波德最后一个孩子,按
摘要 本研究采用以录像为媒介的集体访谈和多重话语分析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城乡幼教工作者对游戏,特别是对幼儿园中儿童自由游戏的不同看法。研究归纳出三种看似不同但实则存在内在关联和相互转化可能的游戏观。(1)儿童自由游戏只是幼儿园中游戏的一种,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也可以被称为游戏。(2)儿童自由游戏是真正的游戏,教学活动游戏化(或游戏活动教学化)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与游戏有质的区别。(3)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