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的历史形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方位

来源 :东南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2952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共同体是处于一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现实的人生存生活的聚合状态.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共同体先后经历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和"虚幻共同体"形态,其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是"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克服虚幻共同体、走向真正共同体的当代观照,是在以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失衡的国际社会背景下,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发展旨趣的新全球治理方案;是在民族尚未消亡,国家依旧作为国际社会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衔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共同体历史阶段的人间正道;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制度并存的世界格局中破解"虚幻共同体"利益分配不公、责任与权利不对等、贫富差距扩大等现代性弊端,在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之间具有过渡性质的历史正确.因此,世界历史必然通过各民族国家的普遍交往和共商共建,通过以社会主义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力量不断推动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国际参与,终结虚幻共同体的现代性弊端,并经由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擘画的拥有广阔前景的科学道路,最终达至真正的共同体.
其他文献
荀子(约生于公元前三一三年,卒于公元前二三八年),名况,又叫荀卿或孙卿,赵国人。根据《史记》记载,他曾先后游历过齐,楚,秦等国,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他做过楚国的地方官吏兰陵令,晚年定居在那里,直至去世。
王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战斗的唯物主义者。《论衡·实知篇》是他在谶纬迷信和复古主义的浓雾中,逆流而进,写出的批判唯心主义“天才论”的战斗檄文。
“永云倒来了!”“真的?”“当真是呀!”七十年代的第二个春天,永吉县西阳公社黑鱼泡大队的贫下中农,象过年似的把刚刚从永吉五·七分校社来社去班毕业的裴永云接进了村。如今整整五个年头了!
<正> 在深入开展批林批孔的运动中,我们学习儒法斗争史,读了《盐铁论》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利议》。在这里谈一下我们对这篇的理解和体会。在公元前八十一年(汉昭帝六年)召开的盐铁会议上,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主张革新前进,坚决维护汉武帝所推行的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抗击匈奴侵略的政治路线;而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为后台的儒家(贤良、文学们)主张
在回击党内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的战鼓声中,我们访问了长春地区支援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德惠县五·七中学。来到这所城镇中学,处处可见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深刻变化。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历程、改革开放时期的跨越发展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初心和使命,书写下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从贫穷落后到国强民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回顾和总结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实践和经验,对新时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期刊
近日,《东南学术》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成为福建省第一家获得出版政府奖的期刊.《东南学术》是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科学术理论刊物,是全国重点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福建省十大名刊名社,秉持"保持学术品位和现实敏锐性、实现学术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双重价值"的办刊宗旨,是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高品质综合性学术期刊,曾获福建省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机关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期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源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价值逻辑的深刻统一,其科学内涵与重要特征为七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于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践行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中国方案,以及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潮走向复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现路径展现为:以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为时代主题
长期以来,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由线性思维观主导,将民主化视为政治发展的唯一主题,而中国政治发展与国家构建相关议题研究中亦有此种偏误.但中国的政治发展与现代国家构建是在一个充满矛盾的、非逻辑的、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世界中展开的,各种线索交织在一起,体现为复线性特征,并出现时空叠加,不同地区因发展差异分别"占据"着不同的"历史",政治发展在中国场域下呈现出并起状态而非线性式继起.在对线性发展史观的反思基础上,探讨研究者应如何具备"时空素养",分析政治发展的复线性并验证现代国家构建目标及逻辑的复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