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如果能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做法.
一、何为有效
简单地说,有效教学包含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三层意思.
“有效果”指的是要追求教学基本目标的达成度,要努力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能力,要促成学生在基本方法与态度上的有效转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成学生掌握“以学习求发展”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所以,对当今所学知识与能力的追求,不能影响学习者持续学习愿望、兴趣与能力的发展.
“有效用”并不是指简单地应用当下学习的知识于生活实践之中(由于受到所学知识深度的影响,中小学生的这种应用尽管有益,但又必然有限),而是强调当下学习对后续学习、对激发学习者掌握更多、更深、更广的人类认识工具与认识方法的兴趣和效用.
“有效率”是指无论对学习效果的追求,还是对兴趣的追求,都应建立在确保师生身心健康的条件下,都应追求低时间投入,高效果、效用产出,要为学习留出足够的自主发展机会和发展精力.
二、提高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1.备课的重点由“备教”转向“备学”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必须实现设计与生成的“生本”化.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教学要从学生的已知出发”,“教学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这些经典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当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实践中,正变得愈加难以把握,成为重要的挑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认识上有重大转变,要坚决地把备课的重点转移到学习者身上来,至少要在同等程度上重视备教材与备学生,并着重在不同的学习者与教学内容要求的不同处理上做文章,要着重关注每个学习者至少是每类学习者的具体需求,了解他或他们的学习愿望、学习必要性和学习可能性以及他或他们各自需要何种学习方式,等等.
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习者的具体需求,并能据此组织他们投入不同的学习活动,教学才能真正进入有效实施的起点.
(1)要“备”学生的认知基础
就是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要摸底,熟悉学生掌握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还对哪些知识存在疑难点.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以平等的身份与之对话,从交流中摸清学生的“底细”.
(2)要“备”学生的认知情感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喜好程度对于教学效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备课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认知情感,把握他们对数学课的热爱程度.要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热爱程度,其前提是学生对教师人格和学识的情感认同,从这个层面讲,教师需要加强内功的修炼,以过硬的“本事”取得学生的佩服,从而达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结果.
(3)要“备”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方法
青少年的认知有其年龄特点,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他们从内心里喜好通过参与来表现自己,来求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情境中加以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这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必须具有的课堂教学理念.
2.设计出有效的数学活动
数学新课标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学生应通过充满探索的数学活动过程来学习数学,从活动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所谓数学化,就是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以发现其规律的过程.
数学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认知结构基础上.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问题的迁移作用.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问题的负迁移作用.如在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还习惯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这对他们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就存在着负迁移作用.
数学活动的设计要能够触发学生的兴趣点,以增强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因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内在动力.
例如,在“有理数乘方”的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数学活动,首先让学生动手实践:折纸游戏并回答,一张1mm厚的硬纸片对折一次有多厚?然后问学生对折两次有多厚?对折三次呢?再让学生猜想:一张1mm厚的纸片(足够大)对折20次后大约有多厚?得出惊人的结果:一张1mm厚的纸片,对折20次后大约有1048m厚.
此活动中,问题提出后,学生带着一种渴望求知的心理观察并尽力实践“对折”过程,教师的演示起“导”的作用,学生动脑思考、推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的引导下,自己动手演示后,经过分析研究,感受到迫切需要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表示相同有理数的乘法.这一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把新知识灌、填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细心观察、亲自动手、周密思考、认真分析,教师通过精心设问,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开展了积极的智慧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切实地培养.
有趣味的数学活动固然可以触发学生的兴趣,但要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则必须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参与评价.学生在评价的活动过程中倾听同学的发言,而后评价、议论、交流,这符合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获得、旧知识的改造、检查知识是否恰当”的过程.
数学活动的设计应以数学思想为主线,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从中抽象、概括数学模型,提高数学建模能力.教师要对整个初中三年的数学内容、数学思想作一个系统的分析.避免出现孤立的、随意的数学活动,以达到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3.有效的教学需要适时的引导
荷兰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说过:学好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实行再创造.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浓缩地经历当初人们探究这些知识的历程: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归纳和整理出来的?等等.
为了对学生的思维起到有效的提升作用,教师的引导要“引”在上升点,“导”在要害处,“点”得时间恰当,“拨”得分寸合理.
具体说来,就是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点上进行引导,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深刻地领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在学生认识的困惑处进行引导,引领学生走出“山穷水尽”的无奈,进入“柳暗花明”的佳境;要在学生探索的迷惘处进行引导,为学生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索奠定现实意义的可能.
总之,为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教学,我们要将备课的重点由“备教”转向“备学”,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实行再创造,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做法.
一、何为有效
简单地说,有效教学包含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三层意思.
“有效果”指的是要追求教学基本目标的达成度,要努力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能力,要促成学生在基本方法与态度上的有效转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成学生掌握“以学习求发展”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所以,对当今所学知识与能力的追求,不能影响学习者持续学习愿望、兴趣与能力的发展.
“有效用”并不是指简单地应用当下学习的知识于生活实践之中(由于受到所学知识深度的影响,中小学生的这种应用尽管有益,但又必然有限),而是强调当下学习对后续学习、对激发学习者掌握更多、更深、更广的人类认识工具与认识方法的兴趣和效用.
“有效率”是指无论对学习效果的追求,还是对兴趣的追求,都应建立在确保师生身心健康的条件下,都应追求低时间投入,高效果、效用产出,要为学习留出足够的自主发展机会和发展精力.
二、提高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1.备课的重点由“备教”转向“备学”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必须实现设计与生成的“生本”化.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教学要从学生的已知出发”,“教学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这些经典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当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实践中,正变得愈加难以把握,成为重要的挑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认识上有重大转变,要坚决地把备课的重点转移到学习者身上来,至少要在同等程度上重视备教材与备学生,并着重在不同的学习者与教学内容要求的不同处理上做文章,要着重关注每个学习者至少是每类学习者的具体需求,了解他或他们的学习愿望、学习必要性和学习可能性以及他或他们各自需要何种学习方式,等等.
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习者的具体需求,并能据此组织他们投入不同的学习活动,教学才能真正进入有效实施的起点.
(1)要“备”学生的认知基础
就是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要摸底,熟悉学生掌握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还对哪些知识存在疑难点.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以平等的身份与之对话,从交流中摸清学生的“底细”.
(2)要“备”学生的认知情感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喜好程度对于教学效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备课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认知情感,把握他们对数学课的热爱程度.要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热爱程度,其前提是学生对教师人格和学识的情感认同,从这个层面讲,教师需要加强内功的修炼,以过硬的“本事”取得学生的佩服,从而达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结果.
(3)要“备”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方法
青少年的认知有其年龄特点,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他们从内心里喜好通过参与来表现自己,来求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情境中加以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这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必须具有的课堂教学理念.
2.设计出有效的数学活动
数学新课标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学生应通过充满探索的数学活动过程来学习数学,从活动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所谓数学化,就是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以发现其规律的过程.
数学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认知结构基础上.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问题的迁移作用.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问题的负迁移作用.如在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还习惯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这对他们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就存在着负迁移作用.
数学活动的设计要能够触发学生的兴趣点,以增强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因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内在动力.
例如,在“有理数乘方”的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数学活动,首先让学生动手实践:折纸游戏并回答,一张1mm厚的硬纸片对折一次有多厚?然后问学生对折两次有多厚?对折三次呢?再让学生猜想:一张1mm厚的纸片(足够大)对折20次后大约有多厚?得出惊人的结果:一张1mm厚的纸片,对折20次后大约有1048m厚.
此活动中,问题提出后,学生带着一种渴望求知的心理观察并尽力实践“对折”过程,教师的演示起“导”的作用,学生动脑思考、推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的引导下,自己动手演示后,经过分析研究,感受到迫切需要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表示相同有理数的乘法.这一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把新知识灌、填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细心观察、亲自动手、周密思考、认真分析,教师通过精心设问,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开展了积极的智慧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切实地培养.
有趣味的数学活动固然可以触发学生的兴趣,但要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则必须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参与评价.学生在评价的活动过程中倾听同学的发言,而后评价、议论、交流,这符合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获得、旧知识的改造、检查知识是否恰当”的过程.
数学活动的设计应以数学思想为主线,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从中抽象、概括数学模型,提高数学建模能力.教师要对整个初中三年的数学内容、数学思想作一个系统的分析.避免出现孤立的、随意的数学活动,以达到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3.有效的教学需要适时的引导
荷兰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说过:学好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实行再创造.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浓缩地经历当初人们探究这些知识的历程: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归纳和整理出来的?等等.
为了对学生的思维起到有效的提升作用,教师的引导要“引”在上升点,“导”在要害处,“点”得时间恰当,“拨”得分寸合理.
具体说来,就是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点上进行引导,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深刻地领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在学生认识的困惑处进行引导,引领学生走出“山穷水尽”的无奈,进入“柳暗花明”的佳境;要在学生探索的迷惘处进行引导,为学生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索奠定现实意义的可能.
总之,为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教学,我们要将备课的重点由“备教”转向“备学”,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实行再创造,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