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不仅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悟”的能力培养,而且把“悟”作为考察和评价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标准之一。本文将从三方面谈怎样去教会学生“悟”,使他们真正懂得分析、理解的技法,提高语言感悟力。
关键词:悟;组合规律;阅读技法;写作技法
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十分明确地提出,学生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積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又要求“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有所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是提高学习效果,提升素质的关键一环。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去教会学生“悟”,使他们真正懂得分析、理解的技法,提高语言感悟力呢?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谈谈个人的教学体会。
一、要教会学生“悟”语言文字组合规律
按理说,九年级毕业时,写一篇文从字顺、章法得体的文章,总该不在话下吧,可遗憾的却是大多数学生的作品不过关。对此,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汉字教学而言,我们没有教会学生去“悟”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说我们教到位了,但学生没有去“悟”透。譬如说汉字的结构吧。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和指事字都有表意的特点和功能,但学生不清楚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只是模模糊糊、笼笼统统地知道有这么回事。又譬如汉语的构词法,短语的结构类型等,为了降低教学的所谓难度,汉语构词法已经从教材中剔除,短语的结构类型,也已经简化为用列表的形式附在教材后面。据本人的调查,很多同行已经把这些语法知识略去不教,或者只是要求学生自己用课余时间去自学,不再占用教学课时。这样做学生连“悟”到语言组合规律的机会都没有了,何谈“悟”透?学生稀里糊涂学语言组合规律,不乱七八糟用语文才不正常!这种不清不楚的教学状态,教学效率不“少、慢、差、费”才怪!我反思个人的教学历程,深刻体会到花时间教学生“悟”字法、词法和句法等语言规律,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很重要。因为上述语言规律有如数理化的公式、定理和定义一样,如果学生“悟”透了,阅读、作文教学的许多老大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譬如汉字结构,如果学生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几乎每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和指事字是汉字结构的四种基本类型,其中象形字和指事字是独体字,形声字和会意字是合体字;这四类结构的字之间在音、形、义方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等等,那么他们就不会“暮”、“幕”、“墓”、“慕”、“募”分不清,总写错别字,老师要他改来改去就是改不对了。又如构词法和短语结构问题,如果学生“悟”到了汉字组成词、词组合成短语的规则,阅读文章就能抓住主要信息,把握主要内容;写作就能文从字顺,不写或少写病句;即便写了,自己也能修正。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教会学生“悟”语言文字组合的基本规律,初中教材不应该把这些必须让学生学透、悟透的语言运用“公式”舍弃或淡化,否则就是舍本逐末,就有缘木求鱼之嫌。
二、要教会学生“悟”文章阅读技法
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约占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二,但阅读教学效率“少、慢、差、费”是不争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中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的得分率最低,导致教学效率如此低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些人说是试题难度太大,跟平时的教学不是一回事;有些人说学生的阅读能力差,提高很困难。不管怎么辩,我想跟我们日常教学的程式化有很大关系。据我了解,不少语文教师仍然是严格按照教学参考资料的课时要求上课,把教完课文当作硬性任务去完成,课堂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重点内容,按现在时髦的课件讲述一遍,把课文后面的“研讨和练习”题答案讲评一遍,至于讲过之后学生有没有收获,有多少收获,很少过问。这种教师囫囵吞枣教,学生囫囵吞枣式学的教学程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读了十二年语文,学了几百篇课文,除模糊地积累了生字词外,文体阅读知识模糊不清,文章阅读技巧零零碎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这样,做起考题来,不模棱两可才怪!
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个人觉得有必要教会学生“悟”透阅读规律和技巧。叶圣陶先生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时,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这些话的意思有三点:第一,教材是例子,教过的课文,学生就要能读懂读通读透,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第二,文章是教不完的,教一篇就要让学生懂得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第三,阅读技能的熟练得靠学生用心去“悟”,悟透后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我很赞同叶老的说法,觉得课文不必每一篇都教,也不一定非教教材中的课文;教一篇就得有利于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否则学生掌握生字词即可,这是一;就算重点教的文章,也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状况,重点突破某一点。譬如教授人教版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你如果觉得学生还不懂区分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方法和依据,那么就完全可以把这一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去处理,联系学过的小说去讲清楚,析透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于勒不是主要人物,而是次要人物中的线索人物,为什么菲利普夫妇不是次要人物,而是主要人物,是依据这些人在表现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去分析、判断的。至于构思的精妙,环境描写的精要等等,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不理。俗语“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三、教会学生“悟”生活,“悟”写作技法
作文教学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很令老师头痛,学生害怕的。这种头痛除因学生作文语言不通畅,缺少文采,批改费劲外,还表现在内容空洞无物,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结构散乱,不成体统等方面。学生害怕主要表现在搔破头皮,搜肠刮肚,咬破笔头,煞费苦心写出来的文章,总难令自己和老师满意。学生作文能力差,我认为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墨水太少,即语言材料的积累不多或积累的语言材料只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而不会灵活运用;二是学生观察、体验和表现生活的能力太差,即生活感悟能力太差;三是作文基本技法不熟练,不能学以致用。要改变这种现状,第一得靠学生在阅读中多积累,变“胸无点墨”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第二要提高学生观察、体验和表现生活能力,即生活感悟能力,得靠老师用言传身教法去垂范。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比较注重这一点。春暖花开、夏树成荫、秋实累累、冬寒料峭时节,我往往会利用语文课时间,带他们走出教室去观察校园的物候变化;我自己在校园的哪个角落有了新发现,也在第一时间告诉学生,让他们去欣赏。开展这类课外活动后,我会舍得再用语文课时间,跟学生一起交流观察体验生活的收获,然后自己先写文章,再结合作品把个人感悟讲授给学生听,让学生从中感悟生活与写作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和写作实例中“悟”到感受生活的重要,“悟”到感悟生活的技巧和方法。第三就是多加练习,熟悉作文基本技法。
“悟”,就语文学习来说,其实就是领悟、感悟语言,我们通常说某人语感强,即是说他语言感悟能力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期盼学生语感能力强,但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确实值得深入研究。以上文字,我只是从教会学生“悟”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技法的角度,说了个人体会,肤浅甚至荒谬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们不吝赐教。
关键词:悟;组合规律;阅读技法;写作技法
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十分明确地提出,学生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積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又要求“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有所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是提高学习效果,提升素质的关键一环。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去教会学生“悟”,使他们真正懂得分析、理解的技法,提高语言感悟力呢?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谈谈个人的教学体会。
一、要教会学生“悟”语言文字组合规律
按理说,九年级毕业时,写一篇文从字顺、章法得体的文章,总该不在话下吧,可遗憾的却是大多数学生的作品不过关。对此,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汉字教学而言,我们没有教会学生去“悟”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说我们教到位了,但学生没有去“悟”透。譬如说汉字的结构吧。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和指事字都有表意的特点和功能,但学生不清楚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只是模模糊糊、笼笼统统地知道有这么回事。又譬如汉语的构词法,短语的结构类型等,为了降低教学的所谓难度,汉语构词法已经从教材中剔除,短语的结构类型,也已经简化为用列表的形式附在教材后面。据本人的调查,很多同行已经把这些语法知识略去不教,或者只是要求学生自己用课余时间去自学,不再占用教学课时。这样做学生连“悟”到语言组合规律的机会都没有了,何谈“悟”透?学生稀里糊涂学语言组合规律,不乱七八糟用语文才不正常!这种不清不楚的教学状态,教学效率不“少、慢、差、费”才怪!我反思个人的教学历程,深刻体会到花时间教学生“悟”字法、词法和句法等语言规律,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很重要。因为上述语言规律有如数理化的公式、定理和定义一样,如果学生“悟”透了,阅读、作文教学的许多老大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譬如汉字结构,如果学生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几乎每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和指事字是汉字结构的四种基本类型,其中象形字和指事字是独体字,形声字和会意字是合体字;这四类结构的字之间在音、形、义方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等等,那么他们就不会“暮”、“幕”、“墓”、“慕”、“募”分不清,总写错别字,老师要他改来改去就是改不对了。又如构词法和短语结构问题,如果学生“悟”到了汉字组成词、词组合成短语的规则,阅读文章就能抓住主要信息,把握主要内容;写作就能文从字顺,不写或少写病句;即便写了,自己也能修正。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教会学生“悟”语言文字组合的基本规律,初中教材不应该把这些必须让学生学透、悟透的语言运用“公式”舍弃或淡化,否则就是舍本逐末,就有缘木求鱼之嫌。
二、要教会学生“悟”文章阅读技法
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约占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二,但阅读教学效率“少、慢、差、费”是不争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中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的得分率最低,导致教学效率如此低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些人说是试题难度太大,跟平时的教学不是一回事;有些人说学生的阅读能力差,提高很困难。不管怎么辩,我想跟我们日常教学的程式化有很大关系。据我了解,不少语文教师仍然是严格按照教学参考资料的课时要求上课,把教完课文当作硬性任务去完成,课堂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重点内容,按现在时髦的课件讲述一遍,把课文后面的“研讨和练习”题答案讲评一遍,至于讲过之后学生有没有收获,有多少收获,很少过问。这种教师囫囵吞枣教,学生囫囵吞枣式学的教学程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读了十二年语文,学了几百篇课文,除模糊地积累了生字词外,文体阅读知识模糊不清,文章阅读技巧零零碎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这样,做起考题来,不模棱两可才怪!
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个人觉得有必要教会学生“悟”透阅读规律和技巧。叶圣陶先生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时,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这些话的意思有三点:第一,教材是例子,教过的课文,学生就要能读懂读通读透,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第二,文章是教不完的,教一篇就要让学生懂得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第三,阅读技能的熟练得靠学生用心去“悟”,悟透后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我很赞同叶老的说法,觉得课文不必每一篇都教,也不一定非教教材中的课文;教一篇就得有利于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否则学生掌握生字词即可,这是一;就算重点教的文章,也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状况,重点突破某一点。譬如教授人教版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你如果觉得学生还不懂区分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方法和依据,那么就完全可以把这一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去处理,联系学过的小说去讲清楚,析透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于勒不是主要人物,而是次要人物中的线索人物,为什么菲利普夫妇不是次要人物,而是主要人物,是依据这些人在表现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去分析、判断的。至于构思的精妙,环境描写的精要等等,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不理。俗语“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三、教会学生“悟”生活,“悟”写作技法
作文教学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很令老师头痛,学生害怕的。这种头痛除因学生作文语言不通畅,缺少文采,批改费劲外,还表现在内容空洞无物,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结构散乱,不成体统等方面。学生害怕主要表现在搔破头皮,搜肠刮肚,咬破笔头,煞费苦心写出来的文章,总难令自己和老师满意。学生作文能力差,我认为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墨水太少,即语言材料的积累不多或积累的语言材料只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而不会灵活运用;二是学生观察、体验和表现生活的能力太差,即生活感悟能力太差;三是作文基本技法不熟练,不能学以致用。要改变这种现状,第一得靠学生在阅读中多积累,变“胸无点墨”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第二要提高学生观察、体验和表现生活能力,即生活感悟能力,得靠老师用言传身教法去垂范。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比较注重这一点。春暖花开、夏树成荫、秋实累累、冬寒料峭时节,我往往会利用语文课时间,带他们走出教室去观察校园的物候变化;我自己在校园的哪个角落有了新发现,也在第一时间告诉学生,让他们去欣赏。开展这类课外活动后,我会舍得再用语文课时间,跟学生一起交流观察体验生活的收获,然后自己先写文章,再结合作品把个人感悟讲授给学生听,让学生从中感悟生活与写作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和写作实例中“悟”到感受生活的重要,“悟”到感悟生活的技巧和方法。第三就是多加练习,熟悉作文基本技法。
“悟”,就语文学习来说,其实就是领悟、感悟语言,我们通常说某人语感强,即是说他语言感悟能力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期盼学生语感能力强,但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确实值得深入研究。以上文字,我只是从教会学生“悟”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技法的角度,说了个人体会,肤浅甚至荒谬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们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