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肾损伤的临床病理学表现: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来源 :上海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的患者发生肾损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以及行肾脏病理学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1月—2021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肾活检且有ICI治疗史或正在接受ICI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59.6岁(范围45.0~73.0岁),起病距ICI治疗起始的平均时间为22.5周(范围5.0~55.0周)。4例患者以急性肾损伤(A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及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5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根据是否死亡将AKI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KI发生及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658例肿瘤患者中225例患者发生AKI(13.6%);其中,AKI 1期患者147例(65.3%),2期42例(18.7%),3期36例(16.0%)。225例AKI患者中80例(3
《上海医学》杂志创刊于1978年,是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上海市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刊物。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上网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和国内各大数据库收录。
目的分析长期行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恶性肿瘤发生率及其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19例行维持性腹膜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发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819例患者中,发生恶性肿瘤32例(3.91%),男25例、女7例,年龄为(68.2±9.9)岁,透析龄为(46.8±20.5)个月,消化道肿瘤患者占比最高(40.
免疫检查点抑制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免疫疗法,在临床肿瘤治疗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正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显著提高了癌症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和生活质量,但其可引起多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几乎可累及所有器官和系统。本文介绍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肾损伤及其发生机制和处理策略,并讨论了免疫检查点抑制治疗与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然而,国内多地出现了散发病例,对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上海市浦东医院发现员工在社区感染新冠肺炎后,第一时间采取闭环管理以精准管控,并制订了具体的落实措施,取得一定成效,探索出了国内首个医院应对突发疫情实施闭环管理的创新模式。本文对闭环管理的实践与成果进行总结,可为医疗机构完善工作模式提供参考。
纤维样肾小球病是一种罕见的肾小球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异常,一般不伴有系统性疾病。本病的特异性诊断标准为电子显微镜下见肾小球内存在刚果红染色阴性的类似淀粉样纤维物质。纤维样肾小球病的发病机制不明,预后较差,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报道1例72岁女性纤维样肾小球病患者,其病理表现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病情无缓解,进入终末期肾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
分析1例使用多种抗肿瘤药物后出现多种肾损伤表现的肝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肾脏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结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了铂类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先后出现电解质紊乱、高血压、蛋白尿、中枢性部分性尿崩症等并发症,通过肾活检明确了肾脏病理学类型。故肾活检对于肿瘤合并肾损伤患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种以足细胞靶抗原与自身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所导致的肾小球疾病,可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在继发性MN中,肿瘤是重要的相关因素之一。明确MN与肿瘤之间的联系对防治继发性MN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不同类型足细胞靶抗原与肿瘤相关性MN进行综述,以期为及时发现与诊治该病提供思路。
肾脏发育生物学通过探究肾脏发生、发育过程及其调控机制,为解析肾脏发育的正常模式、阐明各种遗传性和获得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近年来,基因敲除/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出现及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的发展,使肾脏发育生物学研究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为肾脏病研究领域带来了观念与技术上的革新。基于肾脏发育生物学研究而被不断完善的肾脏类器官有望加深人们对肾脏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加速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发,以及加快破解体外肾脏再生等难题,是实现肾脏病精准诊疗的“加速器”。
近年来,肿瘤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后人类的第二大健康杀手,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应用已大大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治疗过程中常伴随肾损伤,可因肿瘤本身、肿瘤代谢紊乱及肿瘤治疗措施所致;同时,CKD患者特别是透析患者的肿瘤发生风险较普通人群高,合并肿瘤的继发CKD患者生存率降低。肾功能水平与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现对临床上如何评估肿瘤患者的肾功能进行阐述与讨论,以期帮助广大肾科、肿瘤科医师针对肿瘤合并肾损伤患者进行合理评估、及时诊断和早期干预,从而改善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