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革命”通信发表时间考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人学士的往还信札,至后世而成为重要的思想文献或文学佳作者,史不乏例。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顾炎武的《与友人书》,都是很容易想起的名篇。但有意识地把私人书简即时刊行于世,并以此引发某种公众性“事件”,则是在能够定期刊行且大量复制的报刊媒体出现之后所产生的现象。“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杂志,在把私人书简转化为众目可视的读物方面,可谓翘楚,如胡适和陈独秀以“通讯”方式引发的“文学革命”,已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讲的故事,而吕澂(一八九六至一九八九)和陈独秀通信呼吁开展“美术革命”,虽然没有像前者那样在《新青年》上造成前呼后应的声势,也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不能不说的话题。但是,吕、陈的这次通信究竟发表于何时?
  笔者所见几种通行的现代中国美术史著作,都把吕、陈通信的时间记为“一九一八年一月”。如潘昌耀著《中国近现代美术史》、邓福星主编的《中国美术论辩》、水天中编著《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纪年》等,都做了相关的记述。(另,郎绍君、水天中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收录了吕、陈通信,文末注云:“选自一九一八年一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六卷一号”,此选本被引用颇多,引用者也大多依从文末所注的时间。)有意思的是潘公凯主撰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的相关记述。该书第二二五页提及吕、陈通信,同页注一所记刊载这次通信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出刊时间为“一九一八年一月十五日”,但在第二二六页上影印的该期《新青年》杂志扉页图版下面的说明,却记为“一九一九年一月十五日”。也就是说,潘著关于《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的出版时间,标记了两个不同年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混乱?究竟哪种记述是准确的?这只有去查《新青年》原刊。但《新青年》杂志第六卷第一号目录页上所标记的出刊时间是:“一九一八年一月十五日,民国八年一月十五日”。把“民国八年”转换为西历纪年的年份,当然是“一九一九年”,与同页所记的“一九一八年”整整差了一年。
  由此看来,前面所引的几种记述其实都言出有据,问题只在于如何辨别《新青年》杂志原有的记述歧异。查《新青年》,一九一五年九月十五日创刊,原名《青年杂志》,月刊,每六期为一卷,至第二卷第一号(一九一六年九月一日)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虽为月刊,但自第二卷起就未能按月出版,按照该刊目录页所记的出刊时间,第一卷自一九一五年九月起至一九一六年二月止,出满一卷六期之后,第二卷第一号却是从一九一六年九月才开始出版,中间空了六个月。第二卷至第三卷每月皆按期刊行,一九一七年八月出至第三卷第六号,正好是两卷十六期。但其后又有四个月中断,至一九一八年一月,才续出第四卷第一号。而一九一八年这一年每月不缺,到十二月十五日正好出到第五卷第六号。由此排列下来,刊载吕、陈通信的第六卷第一号出刊日期,无疑是一九一九年一月,即该期目录页上标记的“民国八年一月十五日”,而同页所记的另外一个时间 :“一九一八年”则属于误植。
  把这个时间问题搞清楚了,首先可以确认吕澂写信的时间。登载在《新青年》的吕澂来信文末署有“吕澂谨白 十二月十五日”字样,但未写年份,一些把吕、陈通信的发表年份认定为一九一八年一月的研究者由此而把吕信的写作时间推断为“一九一七年十二月十五日”,现在则可以改正过来。而更为重要的是确认了吕信的发表时间,还有助于理出吕澂早年从事美术活动的一些线索。
  比如曾有文章描述说,吕澂一九一六年出任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其后,“出版了多种美学著作,影响较大”,但自从一九一八年应欧阳竟无之邀协助筹建支那内学院工作之后,他“就悉废原有旧学,专志投身于佛学研究”(参见高振农:《怀念恩师吕澂先生》)。吕澂逝世时《法音》杂志发布的署名“明非”撰写的消息也持类似说法:
  一九一六年(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即被刘海粟先生聘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在此期间,撰写了《美学概论》、《美学浅说》、《现代美学思潮》、《西洋美术史》及《色彩学纲要》等多种专著。
  一九一八年,经欧阳渐先生再三邀请,乃随之创办支那内学院。(明非:《著名佛学家吕澂先生逝世》)
  按照这些叙述,一九一八年吕澂已经由上海美专转往支那内学院,甚至“悉废原有旧学”,那么,为什么他恰恰会在这年以通信方式倡言“美术革命”?对于把吕信的发表时间认定在“一九一八年一月”者,这本不成为问题,但现在吕信的发表时间已经可以清楚确认为“一九一九年一月”,促使他写信的动机就成了让人费解之谜。
  如果没有二○○七年发现并刊出的吕澂的自述,这个谜团并不容易解开。不过,这篇自述虽然已经公之于世,似乎还没有被研究者充分关注,特别是关于吕澂的美术活动,倒是前引“明非”所撰的“消息”里的说法更为流行,故在此有略作介绍的必要。吕澂的这份自述写于一九五九年八月六日,后辗转被一位藏书家购得,二○○七年由收藏者供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高山杉整理,以《我的经历与内学院发展历程》为题刊于《世界哲学》杂志。
  据这份自述,吕澂少年时期因兄长吕凤子(一八八六至一九五九)影响而“对美术理论发生了兴趣”,一九一七年十月赴日本“补习日本语文”时亦“兼自习美术”;一九一八年五月回国,九月曾“任徐州第十中学图工课教员,即在此时改名为澂”。自述还说:“上海美术学校校长刘海粟因见到我于徐州教书时写给《新青年》杂志一封谈文艺革命的信,内中批评上海美术界的腐败,他很有同感,通过我的同乡程虚白(当时在美校任师范科主任),一定要约我去美校共谋改革。我乃于其年(一九二○年—引者注)九月担任了美校的教务长,创立了专校的规模,并开讲《美学概论》和《西洋美术史》(讲稿均已由商务印书馆印行)。主编《美术》杂志。同时兼任上海美术专科师范美术史讲师。一九二一年八月,内学院筹备渐有头绪,欧阳先生又约我回宁。”
  从吕澂自己所勾勒的行迹看,他致信陈独秀是从日本留学归国之后,在徐州第十中学任图工课教员期间,而非他将要离开上海美专时期,此时吕澂对美术问题关心正殷,主张“革命”,在他的思想脉络上完全顺理成章。并且,正是这封信成了吕澂进入美专和刘海粟“共谋改革”的契机,他的美术、美学研究和教育活动也由此进入了高峰期。“明非”所撰“消息”里提到的吕澂的几部著作,其中《西洋美术史》、《现代美学思潮》、《美学浅说》这三部著作其实完稿于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三年,而不是“明非”所说的一九一六至一九一八年之间。
  最后需要说明,刊载吕澂、陈独秀“美术革命”通信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的出版时间为“一九一九年一月十五日”,并不是本文首先注意到的,笔者亦曾在先行研究中读到过正确的记述,惟因这些记述并未阻止讹误流传,所以觉得有作为问题提起一说的必要。
其他文献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6月12日湖南省2006年普通高考体育竞赛优胜者统一测试开始前,该省已经上报的8个城市在自查自纠阶段,就撤销了450人的二级运动员证书。而此前,在陕西省招办举行的复审测试中,也发现了类似的伪造证件的事情。这时,我们不禁要问,对于那些参加高考的孩子来说,一张二级运动员证书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二级运动员证书?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2005年10月颁布的,最新《
建武帝夜起更衣,闻二官人私语:  “河东飞蝗蔽日,民将无食矣。”  “昨日梁公言,荆楚去岁绝粒,人相食。”  武帝微嗽,官人寂然。  次日,帝问梁云:“河东如之何?”梁曰:“国泰民安。”帝又问:“荆楚如之何?”梁曰:“日新月异。”帝心知其隐,曰:“明日随联行。”梁唯唯诺诺。  帝至河东,州县迓迎,吏役云从,驿馆华美。席间歌舞侑觞,水陆杂陈。帝心甚悦。  询飞蝗,官吏皆奏“圣世无灾”,“飞蝗敛迹”。
回顾人类的历史,是战争的时期多还是和平的时期多?没有查到这方面的准确统计数据。即便是和平时期,人类的冲突与合作,哪个占的比例重?这个问题恐怕不需要统计数据,人们也能感觉到结论。冲突与合作,这一人类古老的问题,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经济学也罢,社会学也罢,政治学、军事学也罢。  当一九九四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哈萨尼(Harsanyi,J.C.Jr)、纳什(Nash,J.F.
谈到中国的现代化,不少人把传统与现代性完全对立起来,视传统为一无是处。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西方学者的著作:《中国的现代化》,却给我们描绘了另外一种情景:在古老的中国,在丰富的历史传统中,本来就存在许多有利于现代转变的因素。从国际环境来看,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中华文明一直居于东亚文明的核心地位,其所扮演的角色,集西方人在文化上无限景仰的古希腊罗马和作为现代欧洲文明中心而倍受倾慕的法兰西于一身。(21
坐在书桌前写着缅怀的文字,我努力追忆先生当年的事迹和言谈,不免后悔那时的不求甚解,不好追问;多少事情,多少话语,成了一节又一节不连贯的断章。虽然单单这些,先生的经历,与夫交往过的人物,就已丰富多姿,可谓中国现代历史精彩的一页,我还想透过这些,透过记忆中先生炯炯的眼神和聪慧的笑容,瞥见那一代人复杂的精神世界的深度。一  先生晚年是以学术安身立命的。  “文革”前后,先生译出黑格尔《逻辑学》,名满天下
2014年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會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  69年前结束的那场战争,祸起日本军国主义野心,殃及中国亿万无辜百姓。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1938年的南京大屠杀……一系列野蛮的侵略和惨无人道的杀戮,都与昭和天皇密切相关,无不出自他的暗示、默许、批准、决定甚至诏令。  再往前追溯,18
人物简介  文洁若,翻译家。1927年生于北京,是中国翻译日文作品最多的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的作品,很多都是经由她之手被引荐给中国读者。她与丈夫萧乾晚年合译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更是一件文坛盛事。  走进文洁若的家中,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走道边、沙发上、柜子里、床上,都放满了书,几乎没什么下脚的地方。就连一个废置的冰箱里,打开来也塞满了书与资料。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在这个特别注重行政考评的年代,“核心期刊”是目前国内学术社会的一道亮丽风景,尤其对那些不担任领导职务的布衣学者来说,升等、评级乃至申报项目,都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与之相应,很多学术杂志以被列入“核心期刊”为荣,在封面或封底的显要位置上闪亮标明,甚而进一步区分“国家级”、“省部级”。这就像到处听到争创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说词,“核心期刊”之滥,已很难找到一份不是“核心期刊”的学术杂志。
一  什么是当代中文诗的杰作?如何找到它们?这个提问令人晕眩。仅就中文诗人而言,从数量上,就听说今天中国有二百万写诗人口,二百万人,每天在“生产”多少作品?选择杰作,首先在数量上就是一个天文学。更困难的是质量,所谓杰作,该放进什么价值系统中去判断?最方便的捷径,当然还是藏在“中文”这个掩体后面,依托着三千年绵延不断的诗歌传统,把自己和世界隔开,关在小圈子里自说自话自我欣赏。但问题是,经历了二十世纪
很多学者已经敏感地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奇怪现象,即传统诗歌的缺席。似乎历史悠久的中国诗歌传统在“五四”以后突然中断,或者更准确地说,由西方诗歌移植而来的“新诗”几乎在一夜之间取代古典诗歌,成为文学的正宗。事实上,运用传统的诗歌形式——律诗、绝句、乐府、古风等——进行的创作,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仍然相当活跃,佳作纷呈,名家辈出。然而,在近代以来普遍存在的“现代性焦虑”的驱使下,进化论式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