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能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修养,使学生养成健康的、正确的审美情趣。在《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中心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初中阶段的音乐教材就是依据这一标准制定的,教材主要由歌曲演唱和音乐欣赏两大部分组成。作为初中的学生在歌曲演唱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歌曲的情感表达与表现不难把握。但是,在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进行欣赏,只是简单地认为只要带上耳朵听就可以了。那么要想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遵循音乐教育的科学规律。抓住人们欣赏音乐的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人们欣赏音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外部音响感知。第二阶段,想象联想。第三阶段,情感共鸣。第四阶段,理解认识。这四个阶段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发展过程,即从感知体验进入联想、理解的认识过程。因此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让学生从音响感知人手,逐步展开想象,联想并引发情感共鸣,最后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境界,即从倾听到动情,从动情到理解。使学生逐渐从直觉“倾听”,理智“倾听”发展,最后进入艺术审美欣赏的境界。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简单、枯燥——生动、有趣。
音乐欣赏课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一)简介作品背景及作者生平;(二)初步感知;(三)分段欣赏并分析作品所涉及的音乐知识及表现作用;(四)完整欣赏作品,熟记音乐主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一手包办,从头讲到尾。而学生在听与学的过程中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一听到底,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对音乐作品的内涵也没有做到真正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参与,并将这个过程贯穿到整个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去,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作为音乐欣赏课的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它能形象地、直观地将音乐作品展现到学生面前。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课的教学为例,我先介绍完作者、作品背景之后,在欣赏各部主题的过程中,配以《梁祝》动画版中与之相对应的画面,让学生边听边看边加以联想。利用视觉的冲击来启发诱导学生进入音乐情景,充分发挥里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音乐通过音响组合达到表现的目的,文学通过文字的组合达到目的,音乐的乐谱和文学的文字表达都可以化为特定的声音来表达。除了音乐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外,通过文学能让学生想象翅膀飞起来。取材于文学作品的标题音乐更能让学生借助文学的特点,理解音乐,激发想象。再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课的教学为例,我在欣赏前,从文学的角度提供给学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和历史背景。欣赏中,让学生根据音乐形象想象文学情节理解乐曲中《梁祝》的音乐特色及音乐结构表达的主题。让学生借助文学故事在乐曲中想象出“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的情节形象,进而提高欣赏效果。
四、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农村中学的音乐课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音乐课的普遍认识仅仅局限于是唱歌的课,对其他与音乐有关的知识一无所知。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就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从而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养成健康的、正确的审美情趣。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总之,教师应发挥音乐欣赏教学的优势与特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为目标,不但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调节情绪、开拓视野、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从教材中逐步渗透理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道德品质高尚、有知识、有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遵循音乐教育的科学规律。抓住人们欣赏音乐的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人们欣赏音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外部音响感知。第二阶段,想象联想。第三阶段,情感共鸣。第四阶段,理解认识。这四个阶段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发展过程,即从感知体验进入联想、理解的认识过程。因此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让学生从音响感知人手,逐步展开想象,联想并引发情感共鸣,最后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境界,即从倾听到动情,从动情到理解。使学生逐渐从直觉“倾听”,理智“倾听”发展,最后进入艺术审美欣赏的境界。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简单、枯燥——生动、有趣。
音乐欣赏课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一)简介作品背景及作者生平;(二)初步感知;(三)分段欣赏并分析作品所涉及的音乐知识及表现作用;(四)完整欣赏作品,熟记音乐主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一手包办,从头讲到尾。而学生在听与学的过程中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一听到底,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对音乐作品的内涵也没有做到真正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参与,并将这个过程贯穿到整个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去,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作为音乐欣赏课的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它能形象地、直观地将音乐作品展现到学生面前。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课的教学为例,我先介绍完作者、作品背景之后,在欣赏各部主题的过程中,配以《梁祝》动画版中与之相对应的画面,让学生边听边看边加以联想。利用视觉的冲击来启发诱导学生进入音乐情景,充分发挥里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音乐通过音响组合达到表现的目的,文学通过文字的组合达到目的,音乐的乐谱和文学的文字表达都可以化为特定的声音来表达。除了音乐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外,通过文学能让学生想象翅膀飞起来。取材于文学作品的标题音乐更能让学生借助文学的特点,理解音乐,激发想象。再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课的教学为例,我在欣赏前,从文学的角度提供给学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和历史背景。欣赏中,让学生根据音乐形象想象文学情节理解乐曲中《梁祝》的音乐特色及音乐结构表达的主题。让学生借助文学故事在乐曲中想象出“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的情节形象,进而提高欣赏效果。
四、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农村中学的音乐课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音乐课的普遍认识仅仅局限于是唱歌的课,对其他与音乐有关的知识一无所知。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就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从而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养成健康的、正确的审美情趣。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总之,教师应发挥音乐欣赏教学的优势与特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为目标,不但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调节情绪、开拓视野、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从教材中逐步渗透理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道德品质高尚、有知识、有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