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is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时代环境变了,人们的语言习惯变了,一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变了。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困难。加上现在的学生缺乏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环境,他们除了学习文言课文,平时很少接触文言文,学完了容易忘记。所以学习的兴趣不浓,有的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具体表现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少;提出质疑,自己理解感悟少;在学习中只是详细的对老师讲的做笔记,课后花时间去识记,把文言文的学变成了单一的接受文言知识的过程。这样就给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运用查资料学习。任何文章都是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理想追求——具有社会属性和个人属性。我们生活的时代和古人所处的环境差别太大,无法用今天的社会现实去想象。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情感体验较少。所以要完整准确的理解一篇文章,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人生经历。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不难。这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都是非常重要的。如学习陶渊明、杜牧、苏轼等人的文章诗词,离开了他们的生活时代,和个人的人生经历,谁都很难准确把握理解其文章内容,在感情上引起共鸣。掌握了这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闲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辛辣讽刺,“有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心有余悸。“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尽哀痛,“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傲寂寞。不用讲,学生也能明白。只有让学生把作品放到时代的大背景,放到作者人生的经历中来理解,才能更好的,全面的把握和理解,把学习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充分利用课文的注释和字典翻译课文,学习句子。文言文的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重点词语的积累,优美句子的识记,作品主题的领悟都直接与每个句子的理解有关。在教学中完全不必要句句翻译,字字落实,要充分相信学生。课文中对学习有障碍的字词已经做了注释,那些没做注释的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中字词的变化不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上下文理解,作出自己的判断。理解不了的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些字词的义项都有保留。如“通国之善弈者”中的“通”、“之”“弈”“者”,这些字在句中的意思《新华字典》中都能查到。所以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的方法去完成。在教学中只对翻译的方法进行指导,对学生解决不了或者理解不准确的地方加以指导就行了。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成功的喜悦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作品的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的朗读也是一种再创造。在读出句子内部的停动、语气,感受到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调的变化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字词来感受作品的情感、把握作品的内容,体味作品的语言美,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幸福、艰难沉重、无奈伤感。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思考人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陶冶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四、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感悟作品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掌握了字词句只是完成了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而通过词语句子感悟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是形成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在和课文点点滴滴的互动感悟中才能有效实现。教学中只要围绕重点词语、句子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寻找答案。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是他们自己的。作品中的情感价值取向,才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们就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这首诗你最喜欢那几句?为什么?这几句给我们什么启示?表现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然就会回答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并感悟出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之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缺憾。既然如此,只好各自郑重,对着明月相互祝福了。并进一步感悟到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的情怀。这样就在学生的积极的参与中轻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白话文和文言文是一脉相承的,不同之处在于文言文的词语大多是单音节词,“之、乎、者、也”这类虚词运用较多;有些词语的前后顺序和白话文有所不同;有词语活用的现象等。教师只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的特点,克服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就能使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
其他文献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在全面开展教育教学大改革的今天,德育依然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本人结合工作实践,就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领导真正重视,坚持德育为首。  实践证明:尽管学校工作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但领导是否重视,重视的程度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一项工作的成败。因此为达到学校德育的培养目标,避免德育的随意化、口头化和形式化,学校的
期刊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力图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变“讲堂”为“学堂”。  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
期刊
作业如何批改才更有效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书写评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书写评语是一种很有效的作业批阅方式在数学作业批改中引用评语式评价手段,既可以充分的解释其错误,又能肯定其成绩。书写评语时,要使学生知道这个题为什么错,错在哪里﹖同时要指出答案中的优点。比如,比较聪明的学生答题经常不循常规,很简捷地得出结论,对这样的作业可写下肯定性的评语,如“解法新颖,思路
期刊
经过几年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我深感:教师,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活”起来的主宰。“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任务、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不感兴趣。因此,使思想品德
期刊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让这些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是今天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可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当今的学生一味追求时尚,很多对于传统美德已经淡漠,甚至无所谓,什么尊师敬长、勤俭节约、乐于奉献在他们看来是可笑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加强这
期刊
十几年的教学中,我吸取了前人学语文的有效方法,那就是抓住一个“读”字不放松。每当我接到一个班时,我就深情的告诉学生:学语文无捷径、有方法,那就是咬定“读”字不放松,书声琅琅出能力。真正的语文能力是从多读苦练中获得的。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兴趣才能形成习惯。一个好习惯,
期刊
打破文白界限,继承古典文学传统,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焕发生机,让语文课堂充满古典气息。  1.重视诵读美。汉语不仅是方块文字,更是一种音节文字。平上去入四声本身就具有一种节拍的跌宕回环之美,更不用说由一个个方块字组合起来的诗词句篇了。在过去,我们的先辈非常重视诵读这一块。早期的私塾教育所用的普及读本,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无不对仗工整,音律和谐,气韵流动,凝炼精粹
期刊
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者,为学生创造和谐、生动、宽松、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学生的思想品行、道德风范和班主任工作息息相关。班主任要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领者、合作者和服务者,就需要用心去探索德育工作。我想做好班级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一、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我觉得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到处处以身
期刊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使偏重学术性知识传授的分学科课程体系向体现科学、技术与生活广泛联系的综合性课程体系转化,这也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和方向。中学生物教学应适应现代新的教育模式,这将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也是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一、中学生物教学应适应新型教育模式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意识和科学品质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因此,要求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必须了解生物科技的最
期刊
语文教师惟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百变风格,树立自我个性的讲台形象,才会赢得学生信赖,获得真诚崇拜、博得满堂喝彩!方能对学生进行学高为师的引领,身正为范的指导,更能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文本的作品风格、内容体裁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而课堂的模式构建、思路设计有着具体而论的差别。因此,教师的教学风格需因文而异、灵活转变:  首具:深厚的文人气韵  在语文教学领域,文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