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就是指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究,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研讨,参与学校“同课异构作文教学”的辩课活动。现在,我就对“新课程理念下,作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备--导--交--写--评--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准备阶段。
教师在准备阶段,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活动,如开展体育比赛、文娱表演、小实验、小制作、游戏、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从单元教学开始,在单元导读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习作题目、范围、要求,理解本单元主题,给学生一个心理准备期,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酝酿。
2、“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学生积累好词、好句,背诵小段、小篇。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3、学完课文后布置适当的小练笔。
例如:学完《少年闰土》后,写一个小伙伴的外貌片段;学完《一面》后,要求抓住人物的一个特点进行描写;学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可以考虑为自己将要写的小伙伴选取材料。
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的习作素材源于日常生活,习作能力的培养重于平时的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渗透于平时的课堂,所以,习作教学准备必不可少。
二、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例如:六年级作文教学中人物描写----《我的小伙伴》,开课时引入猜谜导入。“她,身材高挑,皮肤白皙,柳叶眉下一对明眸大眼,樱桃口里两排洁白的牙齿,她不仅性格开朗,而且乐于助人,她就是我们班的----”
请你来猜一猜她是我们班的谁?
学生猜出了好几个不同的人物。
为什么这样的描写,同学们猜出了这么多的人呢?
因为人物刻画不鲜明,特征不明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物描写----“我的小伙伴”。
这样的一个猜谜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习作“抓住小伙伴的特点描写”,埋下了伏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
三、引导交流。
学生习作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体现,教师要根据本次作文的习作要求,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写作方法,赏析范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写作技能。再将写作与口语表达结合起来,在口头言语与书面语言的相互影响中,提高学生习作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证明,先说后写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作文前认真思考的习惯,便于学生动笔前理顺写作思路,下笔时从容成文。
四、妙笔生花。
学生在本节课作文思维和口语表述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境界。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下笔写文章,其实已经是胸有成竹了。书面起草写作只不过是把说的进行一下深入的加工和整理,应该是驾轻就熟,轻车熟路了。老师可在座位间巡视解决孩子们的疑难问题,不断启发学生,让他们不断挖掘内心深处的东西,找到更多的创新之处。使他们发散思维,笔端生花。
例1:学校举办了一次激烈的冬季三跳运动会,学生亲自体验活动过程,和同学及时交流了自己的体会,就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第二项是踢毽子比赛,五颜六色的毽子像一只只美丽的彩蝶上下飞舞;又如一个个抛起的彩球,一会儿升起,一会儿落下。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赛场上,运动员拼搏的精神,感染着在场的所有同学,我们为他们欢呼喝彩、为他们自豪!”
例2、在我们的校园,有一排高大的樱花树,每年春天,樱花就会绽开她那灿烂的笑脸。这时,我组织孩子们去操场观察樱花,孩子们一边看,一边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互相交流。最后,写出的樱花美极了:“来到操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粗壮的樱花树。樱花美丽极了,有粉色的、大红的、白色的……各种颜色的花让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远远望去,有的像一个粉色的花篮,有的像小姑娘的手镯,有的像小女孩头上的发卡……一阵风吹过,樱花的花瓣随风飘落,就想下起了樱花雨。望着这美丽的花朵,我不禁把鼻子触到了樱花上,淡淡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五、多元化的讲评。
一篇好的作文,必须重视作文的评改,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交流提高。
1、张扬个性,独创自评。大致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点评:选材是否典型并接近生活;构思是否巧妙,语句是否通顺;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运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修辞方法使文章更精彩;有哪些经典的语句等。
2、注重同学的评价。欣赏他人的作文时,告诉学生评赏作文的方法,学会用欣赏的眼光评价他人的文章。这样,无疑能让自己得以借鉴,大受启发,以更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
3、家长的讲评,会给孩子们惊喜和支持。为了将学生的写作热情长久的保持下去,我邀请家长加入评价作文的活动中来,这些亲切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舞,能够促进孩子们表现的欲望、写作的动力。
4、教师要用启发式的评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他们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表扬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创作的热情。同时,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不尽完善的地方,提出好的建议,以便学生修改。
六、修改作文、整理成册。
教师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在讲评课上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对其作文优缺点的评价,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全面理解他人批改的意图,找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认真修改。另外,对修改后的作文,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大家对个别学生的作文再次进行评价,提出好的建议,弥补后进生作文中的不足,使其作文水平逐渐提高。最后,為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鼓励学生将自己写出的文章整理成册,在学校或班级进行展示,让他们尝到写作的乐趣,体验到写作的成功。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转变观念、改变方式、改进评价三个方面,使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六个模式“备-导-交-写-评-改”更加有效,才能在作文教学中追求更高的境界,提高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
一、准备阶段。
教师在准备阶段,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活动,如开展体育比赛、文娱表演、小实验、小制作、游戏、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从单元教学开始,在单元导读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习作题目、范围、要求,理解本单元主题,给学生一个心理准备期,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酝酿。
2、“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学生积累好词、好句,背诵小段、小篇。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3、学完课文后布置适当的小练笔。
例如:学完《少年闰土》后,写一个小伙伴的外貌片段;学完《一面》后,要求抓住人物的一个特点进行描写;学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可以考虑为自己将要写的小伙伴选取材料。
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的习作素材源于日常生活,习作能力的培养重于平时的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渗透于平时的课堂,所以,习作教学准备必不可少。
二、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例如:六年级作文教学中人物描写----《我的小伙伴》,开课时引入猜谜导入。“她,身材高挑,皮肤白皙,柳叶眉下一对明眸大眼,樱桃口里两排洁白的牙齿,她不仅性格开朗,而且乐于助人,她就是我们班的----”
请你来猜一猜她是我们班的谁?
学生猜出了好几个不同的人物。
为什么这样的描写,同学们猜出了这么多的人呢?
因为人物刻画不鲜明,特征不明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物描写----“我的小伙伴”。
这样的一个猜谜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习作“抓住小伙伴的特点描写”,埋下了伏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
三、引导交流。
学生习作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体现,教师要根据本次作文的习作要求,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写作方法,赏析范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写作技能。再将写作与口语表达结合起来,在口头言语与书面语言的相互影响中,提高学生习作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证明,先说后写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作文前认真思考的习惯,便于学生动笔前理顺写作思路,下笔时从容成文。
四、妙笔生花。
学生在本节课作文思维和口语表述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境界。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下笔写文章,其实已经是胸有成竹了。书面起草写作只不过是把说的进行一下深入的加工和整理,应该是驾轻就熟,轻车熟路了。老师可在座位间巡视解决孩子们的疑难问题,不断启发学生,让他们不断挖掘内心深处的东西,找到更多的创新之处。使他们发散思维,笔端生花。
例1:学校举办了一次激烈的冬季三跳运动会,学生亲自体验活动过程,和同学及时交流了自己的体会,就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第二项是踢毽子比赛,五颜六色的毽子像一只只美丽的彩蝶上下飞舞;又如一个个抛起的彩球,一会儿升起,一会儿落下。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赛场上,运动员拼搏的精神,感染着在场的所有同学,我们为他们欢呼喝彩、为他们自豪!”
例2、在我们的校园,有一排高大的樱花树,每年春天,樱花就会绽开她那灿烂的笑脸。这时,我组织孩子们去操场观察樱花,孩子们一边看,一边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互相交流。最后,写出的樱花美极了:“来到操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粗壮的樱花树。樱花美丽极了,有粉色的、大红的、白色的……各种颜色的花让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远远望去,有的像一个粉色的花篮,有的像小姑娘的手镯,有的像小女孩头上的发卡……一阵风吹过,樱花的花瓣随风飘落,就想下起了樱花雨。望着这美丽的花朵,我不禁把鼻子触到了樱花上,淡淡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五、多元化的讲评。
一篇好的作文,必须重视作文的评改,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交流提高。
1、张扬个性,独创自评。大致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点评:选材是否典型并接近生活;构思是否巧妙,语句是否通顺;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运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修辞方法使文章更精彩;有哪些经典的语句等。
2、注重同学的评价。欣赏他人的作文时,告诉学生评赏作文的方法,学会用欣赏的眼光评价他人的文章。这样,无疑能让自己得以借鉴,大受启发,以更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
3、家长的讲评,会给孩子们惊喜和支持。为了将学生的写作热情长久的保持下去,我邀请家长加入评价作文的活动中来,这些亲切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舞,能够促进孩子们表现的欲望、写作的动力。
4、教师要用启发式的评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他们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表扬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创作的热情。同时,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不尽完善的地方,提出好的建议,以便学生修改。
六、修改作文、整理成册。
教师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在讲评课上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对其作文优缺点的评价,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全面理解他人批改的意图,找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认真修改。另外,对修改后的作文,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大家对个别学生的作文再次进行评价,提出好的建议,弥补后进生作文中的不足,使其作文水平逐渐提高。最后,為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鼓励学生将自己写出的文章整理成册,在学校或班级进行展示,让他们尝到写作的乐趣,体验到写作的成功。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转变观念、改变方式、改进评价三个方面,使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六个模式“备-导-交-写-评-改”更加有效,才能在作文教学中追求更高的境界,提高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