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扣带回功能连接异常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疗效的预测效能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ro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功能连接变化对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woA)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疗效的预测效能。

方法

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选取偏头痛患者7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3例。采用基于ACC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方法,对NSAIDs有效(n=35)、NSAIDs无效(n=35)的MwoA患者和健康对照(n=33)的静息态脑功能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异常功能连接改变与偏头痛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CC异常功能连接对MwoA患者NSAIDs疗效的预测效能。

结果

(1)与NSAIDs无效组相比,NSAIDs有效组患者左侧ACC与左侧中央后回(posterior central gyrus,PoCG)(MNI坐标:x,y,z=-21,-45,69,团簇=12,t=3.016)、右侧ACC与左侧中扣带回(middle cingulate cortex,MCC)(MNI坐标:x,y,z=0,-24,48,团簇=14,t=3.380)功能连接均显著增强(均P<0.005,Bonferroni矫正)。与健康组相比,NSAIDs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左侧ACC与同侧顶下小叶、额中回、角回功能连接增强;右侧ACC与右侧楔前叶、两侧额中回、左侧角回功能连接增强(均P<0.005,Bonferroni矫正)。(2)NSAIDs有效组右侧ACC与同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强度和MIDAS评分呈正相关(r=0.375,P=0.035);NSAIDs无效组左侧ACC与同侧角回和额中回的功能连接强度分别与头痛发作持续时间(r=0.357,P=0.045)和偏头痛病程(r=-0.367,P=0.039)呈显著相关性。(3)ROC曲线分析得出右侧ACC与左侧MCC、左侧ACC与左侧PoCG功能连接预测NSAIDs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28和0.736。

结论

静息态ACC功能连接参与NSAIDs镇痛作用,并对药物疗效具有一定预测作用,为进一步解释偏头痛神经生理机制和辅助临床个体化精确治疗提供影像学证据。

其他文献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其发病机制复杂,往往与氧化应激、炎症、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密切相关。然而肠道菌群通过短链脂肪酸代谢、胆汁酸代谢、支链氨基酸代谢和脂多糖分泌等途径在T2DM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菌群稳态成为治疗T2DM的新方法。而中药在调节肠道菌群、治疗T2DM的过程中有较好的疗效,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T2DM的关系,将为进一步明确T2DM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提供新思路。
骨髓腔通路作为心搏骤停等紧急情况下建立血管通道的一种重要途径,具有易操作、耗时短、成功率高等优势,目前已被多个指南推荐,在心肺复苏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首先,经骨髓
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URSA)的发病原因不明,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免疫失衡可能是URSA的病因之一。具有促炎作用的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和具有抑炎作用的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调节人体免疫稳态中均发挥重要作用,Th17/Treg失衡可导致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Th17/Treg失衡与URSA发病也密切相关,Th17/Treg失衡导致的母胎免疫紊乱可能是URSA发生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Th17/Treg失衡导致URSA发病的具体机制,可以为URSA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术前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SCT检查误诊病例,以此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2018年6月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6例患者的CT资料,分析其CT特点。结果:6例患者中1例患者单侧肾脏2个病灶,5例为单发;其中3例术前误诊为肾透明细胞癌,2例误诊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误诊为嗜酸性细胞腺瘤。CT平扫病灶边界清楚,含有软组织密度、坏死低密度、脂肪密度,1例含钙化;增强扫描,7个病灶的肾皮质期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实质期至延迟期肿瘤强化
涎腺内占位的良恶性判断十分重要,关系着治疗方式的选择。超声检查是发现并诊断涎腺肿瘤的首选方式,但常用技术只有普通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科技发展推动了超声诊断技术进步,其中弹性成像、造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为研究热点,被广泛用于其他浅表器官(如甲状腺、乳房)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但其应用于涎腺肿瘤诊断的研究报道较少。普通超声技术不能准确判断涎腺肿瘤,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是提高涎腺肿瘤诊断率必要补充手段。同时,多种超声技术联合的多模态超声研究也受到关注,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糖尿病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慢性代谢病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长期高糖状态易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的严重程度,给人体带来诸多危害。遗传、免疫功能异常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测序技术的运用证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骨保护素(OPG)信号通路不仅参与维持骨代谢平衡,还影响内分泌代谢系统。RANKL、RANK、OPG在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表达异常,且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密切相关,这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靶点。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现代女性的多发性疾病,在现代临床中本病复发率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实验研究是EMT研究的必要手段,但受到医学伦理及道德的约束,不能进行人体的多次创伤及试验性研究,故通过构建EMT动物模型进行相关研究,其造模方法主要包括自发性、诱发性以及种植性,诱发性动物模型包括手术移植、药物诱导、经血逆流等,手术移植法操作简单、可控,已在近年研究中应用,并可能成为未来复建EMT动物模型的主要方法。
我国原发性肝细胞癌患病率较高,对其早诊早治、精准治疗十分重要。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作为一种新型核素显像手段,能够同时提供病灶的形态学与代谢的情况,对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检出、潜在转移倾向的判断及治疗后的评估有重要作用。目前PET/CT对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和深入,PET/磁共振成像对肝细胞癌诊断的应用也在发展进程中,而由11C、68Ga及89Zr等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介导的其他PET方式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未来需进一步探索。
2型糖尿病(T2DM)以糖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为特点,可引起多种慢性并发症。T2DM并发症(眼、肾、心脏、大脑、肢体等病变)的发病机制被认为与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作为一种肝特异性分泌蛋白,与T2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不仅参与调节脂质代谢及胰岛素敏感性,还可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引起血管病变,进一步明确ANGPTL3与T2DM及其并发症的关系对临床治疗T2DM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CT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作为一种可以评估冠状动脉功能学的影像检查手段,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此外,CT-MPI可以结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评估冠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