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3—4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提出以“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为重点,实际上这正是为了纠正阅读教学中流行的理性化阅读分析的偏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小学3—4年级 语文阅读教学 方法
在小学3—4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把画、唱、演等活动形式引入课堂
教师创设情境的首要条件是让学生感兴趣,愿意深入情境。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材特点,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卡片或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有韵律感较强的诗歌,有语言优美的散文等,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来展现课文内容,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这样可以形象地把课文中传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则是这一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因此这必然要求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随意发挥。
三、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3—4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小学语文3—4年级课堂教学要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型教学研究思路,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3—4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求新。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知识、新教法、新的教学手段都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出创造的火花。所以,这一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从“新”入手,让学生感到堂堂有新意,课课有兴趣。即使是生字教学,也可根据不同的字词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有新鲜感。
2.求异。在小学3—4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局限于语文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让学生“鹦鹉学舌”般地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应让学生认为自己永远是发展者、探索者,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虽然有的看法并不完全正确,但都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闪烁,只要教师巧导善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3.求疑。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设疑,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的能力和习惯。总之,教师要注意在学生无疑时,诱导生疑,在有疑时,诱导探疑,在释疑浅尝辄止时,引向深入。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求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只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每篇课文虽然都是精品,但各有特色。有的写人、有的叙事、有的绘景、有的说理,不仅写作特点不同,体裁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学生都有“好奇”的天性,对“老一套”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自我表现、富于创新开辟天地。
五、注重学生的朗读和默读训练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有效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是小学阶段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默读的练习是四年级上册阅读教学的重点,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有个训练的过程。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默读和交流阅读体会的关系,避免当前在教学中出现的一种追求热热闹闹讨论的场面,而忽视学生静下心来默读的倾向。
小学3—4年级是义务教育进入第二个学段的起始年级,学生已从幼童时代进入了孩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萌发,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也在增强,对一些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解,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在文化知识方面,他们有了第一学段学习的积累,但还是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所以教师必须找到适合这一年龄段孩子特点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使他们成为有一定阅读能力的、能与人大方交流的、会正确表达思想感情的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罗桥镇东凤小学)
编辑/杨帆
【关键词】小学3—4年级 语文阅读教学 方法
在小学3—4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把画、唱、演等活动形式引入课堂
教师创设情境的首要条件是让学生感兴趣,愿意深入情境。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材特点,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卡片或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有韵律感较强的诗歌,有语言优美的散文等,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来展现课文内容,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这样可以形象地把课文中传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则是这一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因此这必然要求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随意发挥。
三、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3—4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小学语文3—4年级课堂教学要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型教学研究思路,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3—4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求新。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知识、新教法、新的教学手段都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出创造的火花。所以,这一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从“新”入手,让学生感到堂堂有新意,课课有兴趣。即使是生字教学,也可根据不同的字词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有新鲜感。
2.求异。在小学3—4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局限于语文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让学生“鹦鹉学舌”般地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应让学生认为自己永远是发展者、探索者,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虽然有的看法并不完全正确,但都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闪烁,只要教师巧导善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3.求疑。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设疑,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的能力和习惯。总之,教师要注意在学生无疑时,诱导生疑,在有疑时,诱导探疑,在释疑浅尝辄止时,引向深入。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求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只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每篇课文虽然都是精品,但各有特色。有的写人、有的叙事、有的绘景、有的说理,不仅写作特点不同,体裁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学生都有“好奇”的天性,对“老一套”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自我表现、富于创新开辟天地。
五、注重学生的朗读和默读训练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有效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是小学阶段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默读的练习是四年级上册阅读教学的重点,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有个训练的过程。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默读和交流阅读体会的关系,避免当前在教学中出现的一种追求热热闹闹讨论的场面,而忽视学生静下心来默读的倾向。
小学3—4年级是义务教育进入第二个学段的起始年级,学生已从幼童时代进入了孩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萌发,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也在增强,对一些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解,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在文化知识方面,他们有了第一学段学习的积累,但还是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所以教师必须找到适合这一年龄段孩子特点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使他们成为有一定阅读能力的、能与人大方交流的、会正确表达思想感情的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罗桥镇东凤小学)
编辑/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