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缺失的现状,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创新性研究课题。论证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对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系进行创新性的研究。
[关键词]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73-0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方面向关心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转变,从重视人、贴近人、关心人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视困难、挑战、挫折,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重视和创新高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式开展思政工作,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体系,从而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高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科学内涵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注和关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是指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差异和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心理疏导”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而形成的较为系统的心理治疗疏通和引导的方法。心理疏导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不同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疏导更关心人的内心世界,强调人文关怀相融合,强调注重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发展,更深层次地全面把握和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用相应的教育和疏导对策,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完善的发展。
二、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针对“90后”大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大一新生和毕业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其中“学习、就业、人际、情感”是最为突出的四大问题。大一新生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个性差异难以适应新环境,而带来的强大的精神压力、学习压力;毕业生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业压力大,面对生活产生迷茫和逃避现实的心理。最近,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终审见诸媒体之后,一些学生谋杀案件又被提起:2012年,凤冈某学生将高效氟氯氰菊酯农药投放到桶装水内;2013年4月,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被室友林森浩投毒后死亡;2013年5月,北京化工大学大四学生田某因不满学校处分,放火点燃了男生宿舍楼厕所内的杂物;2013年8月,辽宁中医药大学研二的学生因感情纠葛,冲动刺死了情敌……“90后”的学生群体大多数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父母殷切期待的压力里,以及与同龄人的不断搏击的竞争中。这样的一代,势必会产生许多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内在缺陷
所谓人文,就是关心人类文化和人类文明。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缺少人文,存在着许多内在的缺陷,一些高校的思想教育者在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自身没有受到一些经典人文文化的滋润,很难把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不能真正用心地去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内容往往趋于说教,灌输性较强,关注生命生活和个人需要的东西相对较少,很少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功利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学生德行培养严重缺失。在社会转型、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考研热、就业难等诸多问题陆续渗透进校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關怀和心理疏导,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解决学生的生活困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构建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体系已成为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系的创新性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思想教育者容易忽视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生存的状态,过度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其实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状态、人际关系这些基本性的问题更能反映学生的生存状态。思想教育者应打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森严的壁垒,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环境下,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思想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应一味地将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而应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与他们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培养他们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打开心扉,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二)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没有给学生足够活力施展的空间,忽视了学生的自我价值与价值取向。思想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通过各种精心设计校园活动,给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自我激活状态,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地调整自己,顺利适应新环境,加强自我修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也是体现现在所提倡的生命化教育的宗旨。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关注生命的差异,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是构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系的内在途径。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造具有浓厚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其实,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源头是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矛盾,导火索都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最终却酿成大祸。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在构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系中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开发利用校园里的人文景观,积极建设有影响的人文景观,营造出浓厚的体现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必须首先建设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教师对学生的带动,设立并完善心理服务,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教育。思想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利用一切条件创造良好的环境,使环境成为无声的教育者,能够让学生一走进学校,就受到一种真善美的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的发展。
(四)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加强心理疏导体系的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量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网络的普及,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学习生活的紧张化、业余生活的单调化、教育思想贯彻的片面化都对学生的心理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引起心理平衡失调,出现了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如迷惘、烦恼、失望、焦虑等,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就会引起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心理疏导体系的建设。在教育中尊重每个学生个体,而不是以扼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为代价,改变原有单一的管理者教育者的职能,改变灌输教育模式,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追求真理提高自我而学习。教育者还要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理世界,与学生进行一次倾心交谈,通过心理疏导,排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宣泄出不良情绪,让他们保持心态平和,引导、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心理健康、积极进取、自信自强的优秀大学生。
总之,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地开拓创新,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系,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以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以情感沟通为桥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满足或引导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琦,刘伟伟.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7).
[2]胡绍君,马立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J].教育探索,2012(10).
[3]赵君,张瑞.推进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2).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73-0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方面向关心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转变,从重视人、贴近人、关心人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视困难、挑战、挫折,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重视和创新高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式开展思政工作,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体系,从而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高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科学内涵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注和关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是指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差异和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心理疏导”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而形成的较为系统的心理治疗疏通和引导的方法。心理疏导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不同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疏导更关心人的内心世界,强调人文关怀相融合,强调注重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发展,更深层次地全面把握和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用相应的教育和疏导对策,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完善的发展。
二、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针对“90后”大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大一新生和毕业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其中“学习、就业、人际、情感”是最为突出的四大问题。大一新生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个性差异难以适应新环境,而带来的强大的精神压力、学习压力;毕业生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业压力大,面对生活产生迷茫和逃避现实的心理。最近,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终审见诸媒体之后,一些学生谋杀案件又被提起:2012年,凤冈某学生将高效氟氯氰菊酯农药投放到桶装水内;2013年4月,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被室友林森浩投毒后死亡;2013年5月,北京化工大学大四学生田某因不满学校处分,放火点燃了男生宿舍楼厕所内的杂物;2013年8月,辽宁中医药大学研二的学生因感情纠葛,冲动刺死了情敌……“90后”的学生群体大多数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父母殷切期待的压力里,以及与同龄人的不断搏击的竞争中。这样的一代,势必会产生许多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内在缺陷
所谓人文,就是关心人类文化和人类文明。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缺少人文,存在着许多内在的缺陷,一些高校的思想教育者在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自身没有受到一些经典人文文化的滋润,很难把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不能真正用心地去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内容往往趋于说教,灌输性较强,关注生命生活和个人需要的东西相对较少,很少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功利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学生德行培养严重缺失。在社会转型、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考研热、就业难等诸多问题陆续渗透进校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關怀和心理疏导,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解决学生的生活困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构建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体系已成为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系的创新性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思想教育者容易忽视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生存的状态,过度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其实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状态、人际关系这些基本性的问题更能反映学生的生存状态。思想教育者应打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森严的壁垒,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环境下,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思想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应一味地将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而应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与他们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培养他们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打开心扉,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二)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没有给学生足够活力施展的空间,忽视了学生的自我价值与价值取向。思想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通过各种精心设计校园活动,给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自我激活状态,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地调整自己,顺利适应新环境,加强自我修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也是体现现在所提倡的生命化教育的宗旨。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关注生命的差异,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是构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系的内在途径。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造具有浓厚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其实,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源头是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矛盾,导火索都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最终却酿成大祸。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在构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系中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开发利用校园里的人文景观,积极建设有影响的人文景观,营造出浓厚的体现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必须首先建设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教师对学生的带动,设立并完善心理服务,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教育。思想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利用一切条件创造良好的环境,使环境成为无声的教育者,能够让学生一走进学校,就受到一种真善美的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的发展。
(四)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加强心理疏导体系的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量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网络的普及,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学习生活的紧张化、业余生活的单调化、教育思想贯彻的片面化都对学生的心理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引起心理平衡失调,出现了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如迷惘、烦恼、失望、焦虑等,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就会引起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心理疏导体系的建设。在教育中尊重每个学生个体,而不是以扼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为代价,改变原有单一的管理者教育者的职能,改变灌输教育模式,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追求真理提高自我而学习。教育者还要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理世界,与学生进行一次倾心交谈,通过心理疏导,排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宣泄出不良情绪,让他们保持心态平和,引导、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心理健康、积极进取、自信自强的优秀大学生。
总之,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地开拓创新,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系,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以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以情感沟通为桥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满足或引导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琦,刘伟伟.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7).
[2]胡绍君,马立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J].教育探索,2012(10).
[3]赵君,张瑞.推进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2).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