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作品中的暴力元素解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en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小说作品具有明晰的特征,其中暴力抒写堪称一个显著标签。余华小说作品中的暴力元素不是为了制造“吸引力”,而是重在观照社会和人性,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余华;暴力元素;小说创作
  作者简介:赵宇(1977-),男,江苏仪征人,汉族,教育学硕士,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
  1.引言
  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先锋派作家,余华(1960- )从1983年发表小说《第一宿舍》以来,先后创作出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中篇小说集《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战栗》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经典作品。纵览余华几十年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作品蕴含着较为清晰的暴力元素,他曾经自己做过统计,仅1986年,他写的小说里, 就有36人被杀或是自杀,[1]某程度上说“暴力情结”已经成为余华小说创作的一个标签,本文下面就从余华小说创作“暴力情结”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进行简要论述。
  2.余华小说创作“暴力情结”的成因
  2.1 童年经验。
  人类每一性格特征或情感倾向的形成往往与其童年经验密不可分,余华小说创作对暴力的“钟爱”自然也不例外。“童年经验”主要指在童年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生命体验,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2]出生在医生家庭的余华不仅经常目睹鲜血和死亡,他多次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到“我父亲每次从手术室出来时,身上都是血迹斑斑……手术室的护士几乎每天都会从里面提出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3]而且很少得到父母的悉心关怀,父母经常把童年余华和哥哥锁在家里,而他总是受到调皮且不负责任哥哥的欺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余华的暴力情结。
  2.2 社会环境
  余华亲历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时期,他看到了太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既有赤裸裸的人身攻击、语言谩骂和血腥暴力,也有不堪一击的亲情友情和愚昧无知的自保。这一切社会乱象使正值青春叛逆的余华对世界、对他人失去了信任感、亲切感,而且感受更多的是社会的冷酷与阴暗,[4]从而引发他对社会显性暴力和隐性暴力产生深入思索。
  3.3 前辈作家的影响
  青年时期的余华也受到了文坛大家的深刻影响,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当属川端康成和卡夫卡。虽然余华一再说他从川端康成作品中感触最大的是其细节刻画,但实际上川端康成的暴力抒写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余华的震撼,使其对人类的粗暴与人性的邪恶有了别样认识。有了经典阅读意识的余华后来痴迷于卡夫卡的作品,进而彻底改变了写作意识和行文风格,无怪乎余华自己曾说“卡夫卡使我更像余华了”,[5]从此他对暴力的抒写开始显得“顺理成章”,尤其是形成了对暴力的“冷漠叙述”风格。
  3.余华小说创作中的暴力元素解读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余华就通过暴力抒写来来揭示人性的丑恶一面。作品中瘦削单薄、孤身一人的“我”主动给司机让了一根烟以求搭便车,没想到换来一句“滚开”,而当气急败坏的“我”决定以暴制暴来与其“干一架”时,却换来了司机的微笑与接纳。此刻尚未真正实施的“暴力”行为足以说明司机的可恶,他的微笑绝不是出于“爱心”,而是出于对“暴力”的恐惧和对“吸‘我’一根香烟”的无奈。在汽车抛锚后的抢苹果事件中,“我”善良的阻挠与反抗换来了众人无情的群殴。作品中“我”的鲜血就像伤心的眼泪一样流淌在心底,他没有想到人们居然为了苹果就大打出手,根本不会考虑他们是否应当拥有这些苹果,更令人悲愤的是他们根本不理会甚至仇视别人善意正义的劝告,这已经充分揭示了社会道德的沦陷。
  如果说“暴力”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还比较温和隐性的话,那么在《古典爱情》、《一九八六》等作品中暴力则是无比猛烈直观。这些作品中的暴力呈现的不仅仅是血腥与震撼,而是对特殊社会背景下人性异化的批判。作品《古典爱情》并没有如同名字一样给世人展现一幅唯美的爱情画面,而是通过血淋淋的暴力展示了一个不忍目睹的人间惨剧。幼女胳膊被屠夫一刀砍掉后“咔嚓”的情形一方面描绘了饥荒年代人类易亲相食的真实状况,而一方面则极其敏锐地点出首当其冲的被食者是从未挣得“人”的地位的中国女性,展露了被忽略已久的食人文化。[6]《一九八六年》则可以看成是一位中学历史教师的自残表演。历史的车轮虽然已经转到了20世纪80年代,但是这位经历特殊的教师却自始至终难以摆脱过去的阴影,在大街上利用古代中国的各种酷刑折磨着自己。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纯粹的疯子在暴力自残,而是在思索他背后的社会因素。如此令人触目惊心的场面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悲剧,而是蕴含了太多复杂或难以言说的时代元素。对此,我们不应当仅仅反思,而且还要思索如何走出人类的精神困境。
  参考文献:
  [1]朱艳婷.余华作品涉及的西方死亡叙事特点[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3):40-42.
  [2]王艳艳,高淮生.孤寂的童年与冷酷的写作——论童年经验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影响[J].电影文学,2009,03:135-136.
  [3]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36.
  [4]任亚芳.余华“暴力”“死亡”叙事的原因探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17:82-83.
  [5]王世诚.向死而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
  [6]张治军.浅析余华小说的暴力[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5(4):52-55.
其他文献
摘 要:聂华苓是一位由三峡大地离乡至台湾而后走向世界的女作家,巴渝文化对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她作品中大量的巴渝书写成为一道靓丽的大陆地域文化风景线。她执着于书写原乡,使作品有着浓浓的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巴渝文化;聂华苓;故土情结;文化书写  作者简介:雷雯(1992-),女,湖南岳阳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豫军在全国引起注意,河南籍作家的小说创作关注底层人的灵魂,反映乡土人情,对人们心中的权力崇拜进行批判。  关键词:文学豫军;兴起;内涵;特色  作者简介:马志娟(1980-),女,河南中牟人,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一、文学豫军的兴起  在20世纪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摄影家》杂志与乌鲁木齐晚报社联合承办的“中国具有影响力摄影家”(2008~2009年度)评选活动,于2009年12月1日正式启动。截至2010年2月28日征稿结
最近,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程维高省长向全省人民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全国提出外向型经济战略,作为内陆的河南怎么办?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国内大循环。利用自己
我国电信网络2001年12月18日迎来一位重量级的竞争对手——中广影传输网络公司在成立大会上宣布,将对全国广播电视传输网络进行整合,大力发展视频点播、高速数据广播、高速
介绍了太原市区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受开采影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的演变趋势及严重超采地下水所引起的水文地质环境恶化问题.指出随着引黄入并以及对部分地段禁采
《一觉》是鲁迅《野草》整部散文诗篇的收束,文章中青年猛士无畏牺牲、奋起反抗的战斗精神所引起作者内心的“惊觉”与自我反思,是这篇散文诗的精神所在。作者对这些青年愤怒粗
【目的】  1.研究儿童扁桃体和(或)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术前禁食、禁饮时间长短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2.研究儿童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不同的手术部位对术
在新春佳节、藏历水马新年来临之际,国家广电总局赴藏慰问团专程前往慰问西藏广电职工,并向西藏农牧民群众赠送了4000部收音机。这是慰问团团长、国家广电总局工会副主席潘
一、西德的经验 目前,鲁尔矿区有23对矿井的平均开采深度为860米,顶板下沉是一个严重问题,一次性使用巷道顶板下沉平均值为36%,复用巷道为46%。巷道卧底费用每年约为1300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