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尼克桥的暗喻

来源 :方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efar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部小说的真正主角是无处不在的潜规则——正是它让法庭上的呈堂证供同事实越去越远,让量刑标准变得虚无缥缈,让个人对真相和正义的追求变得毫无意义
  
  虽然我是推理迷,但为一部推理小说流泪却并不多见。
  许久没有拿起一本推理小说了,自从东野圭吾去年红遍大江南北,日式推理在中国重新掀起了热潮,我反而读得少了。今天若不是百无聊赖,也不会拿起这本《半自白》。
  
  隐匿的“半自白”
  这其实是个简单的故事,一位口碑甚佳的警官在49岁之际犯下杀妻大罪,三天后向警方自首。看似应该完结的情节却暗藏深意,他为何不立即自首?杀妻后“空白的两天”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面对审讯,他却始终保持沉默。
  于是故事由此展开:性格正直,办案得力却被警局内部消极力量阻碍的警探;嗅觉敏锐,意图寻找真相却挑起县警与地检内部矛盾的检察官;善于抓住线索却被报社视为“雇佣兵”,为了往上爬不得不比正式员工付出更多心血的记者;背负着沉重的过去,面对生活家庭压力,年近不惑之年意图翻身奋力挣扎的律师;立场尴尬,肩负重担却在法庭上心态岌岌可危的法官;一步走错,再难翻身,仇视警检系统,厌世情结严重的狱官;一个个形象鲜明,跟案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小人物粉墨登场。一张密织的网将每个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到一起。
  作者以该警官杀妻案为基础,串联起了六个与此案相关的职业、年龄、阅历迥然不同的人物,逐一详细刻画了他们围绕这个案子的所作所为和背后的心理状态,通过他们在这一具体事件中的表现反映了环境对他们造成的日积月累的影响。实际上,案件在这部小说中只起到辅助作用,恰恰是最不重要的。
  《半自白》故事的表层内容是事件(杀人案),中层是人物(高级警官、检察官、记者、律师、法官、狱卒),深层是社会(职场、家庭)。而且,《半自白》最精彩的前半部故事的时间跨度仅有三天,作者恰恰在这十分局促的条件下清楚交代了三位人物的个人立场和他们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可见其用笔经济、构思精巧。
  “半自白”自然是这部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它不仅代表着杀妻的警官聪一郎始终不肯交代的案发后行踪,也代表着每个人物与团体不能光明正大地展示的东西。只是不同于警官用心良苦的善意沉默,其他人的失语多多少少都有着真正见不得人的原因。在这个意义上说,半推半就的“半自白”可以被看成社会生活的两面性的象征,它也正是负责调查此案的志木警官和佐濑检察官等人痛苦的根源。志木警官是资深查案高手(这是可以说的“阳面”),但是他在接手杀妻案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承担的是诱导嫌疑人说出假口供、维护警察整体形象的“光荣使命”(这是不能说的“阴面”)。佐濑检察官的境遇更加尴尬,当他发现嫌疑人口供漏洞百出,警方明显在偏袒自己的同事后,却不被上司允许深究此事,因为检方也正有领导受贿的把柄握在警方手上,最可叹的是,没人相信佐濑想彻查此案是为了维护公共正义,而只是觉得他在追求个人晋升。记者中村工作能力出众,却因为不是新闻专业出身而遭受排挤,他原想彻底调查后报道此案,却被迫发表尚无事实依据、违背道德的稿件来吸引读者。
  
  我们都在格里尼克桥上
  可以说,这部小说的真正主角是无处不在的潜规则——也就是绝大多数人不能提供的那部分自白。正是这种看不见、而且也没人会承认其存在的东西主宰着诸多人物的命运,让法庭上的呈堂证供同事实越去越远,让量刑标准变得虚无缥缈,让个人对真相和正义的追求变得毫无意义。
  接受潜规则在很大意义上成了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一旦成了这样的社会人,你就再也不能坚持自己的价值与行为标准,而要将自己看成一台伟大机器中无足轻重的零件,机械地作出反应。我们被潜规则的洪流裹挟而去,自愿或被迫将自己的利益同某个团体捆绑在一起,随时准备着跟一大帮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如电视剧版《半自白》中的志木警官所说,我们都逐渐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想让我们怎么审,我们就要怎么审;想让罪犯说什么,他们就要说什么。讽刺的是,作为罪犯出现的警官的半自白之后隐藏的秘密最终被证明为一项无愧良心的善举,倒是其他人的行为动机几乎都经不起这样的追问。
  社会派的小说向来如此,故事交织,疑虑重重。由于描写的笔触过于真实,读的时候难免让人精神紧张,情绪低落。每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无人幸免。随着案件的调查一步一步进展,抽丝剥茧,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轻松的。各种社会、生活、家庭、感情、工作的烦恼交织到一起,让人喘不过气来。一幕一幕徐徐展开,恰似接力棒一个一个往下传,终于所有人都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日本社会背后的阴影:警局为了维护声誉不惜捏造证词,警界与地检背后积怨互相牵制,报社之间为了情报互相斗争,医疗与养护制度的不健全,法律制度对人性关怀的缺失……所有的一切通过这样一起简单的案件,展开了庞大的画卷。
  而最后,让我们泪盈于睫的并不是故事构思有多么精妙,情节有多么离奇,而是历经了众人重重的命运纠葛,各种生活的委屈无奈悲愤,在对人性彻底失望后,才发现谜底原来是那么简单清澈。在结尾的那个时刻,案件本身反而不重要了,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是无论世事有多少艰难险阻,命运有多少无奈坎坷,人性的那一丝光辉仍然值得我们去相信,去期待。即便它也许只有短短一瞬,我们仍然会为了那样一个瞬间热泪盈眶。这大概就是生活的真谛。
  这个社会中,有谁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众人皆是苦苦挣扎求生,各人有各人的难言之隐。书中有一个绝妙的暗喻:格里尼克桥。那是一座曾被洪堡称为“世界最美的地点”的桥,但却是一座为世人熟知横跨东西柏林的“间谍桥”。
  书中被内部矛盾牵制而无法伸张正义查出真相的警探,在独自灌醉后,对着前来刺探情报的记者喃喃的说出“桥”。这正是如蜘蛛网般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警察与地检交换情报,互相牵制;警检系统与大众媒体交换情报,互相牵制……社会中人人莫不是如此。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把握住尚存的人性光辉,借以自慰而已。那一点点纯净的、对未来的期待,正是我们赖以继续生存下去的动力。
  我们生命中缺失的那些瞬间,去了哪里?人人都行走在格里尼克桥上而已。
其他文献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的关键一年。按照县委十六届三次全会部署,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统筹推进“
伊恩·麦克尤恩在《赎罪》中,注重的是对人性的堕落的揭示,呼吁救赎。他之所以在小说前半部听任布里奥妮一番自作聪明、自命不凡的折腾,是为了引出“忏悔”的主题    哥特式的豪宅,车道、花坛、泳池、喷泉,庭院深深、草木森森……要是文学作品开头展示这些场景,八成故事就有些古怪。小说《赎罪》就如此这般叙述一件强暴案发生的前因后果。这个故事有侦探小说的疑惑迷雾,有言情小说的幽怨情愫,还有悬疑小说的神秘色彩。
近日,“振兴龙江·新城乡万里行”采访组抵达北国边城佳木斯市,对在戒毒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佳木斯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了零距离接触,多方位实地采访.记者在佳木斯市
洛城街道屯西村位于寿光市东城新区,近年来,该村党总支紧紧抓住市委市府开发建设东城新区的有利时机,带领村民顺利完成城中村改造工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高了做好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