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化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疑,激发学生生疑、质疑,达成师生共同释疑,
关键词:实验设疑;对比设疑;深究设疑
新课程呼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课堂成为真正的学堂,随着这种师生角色的转变,在化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有意识地设疑,引导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当然,教师设疑既不能高不可攀,又不能垂手可得,而应当是所谓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能力灵活地运用各种设疑方法谈几点体会,
一、实验设疑
好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诱发好奇心,因此,教学过程可以用化学实验来设置疑问,诱发学生急于解疑的心态,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因,如,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用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做实现,实际称量时,发现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小于反应前镁的质量,这一反常现象引起学生积极讨论,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激发大家细致地观察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原来实验时生成的白色氧化镁固体有一部形成了白烟散发到空气中,另一部分吸附在坩埚钳上,从而导致氧化镁的损失,
又如,讲金属与盐的反应时师生通过实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此时老师可设计“将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推测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及相应反应式,许多学生得出:在钠表面有红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此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做此实验,结果看到的是钠表面产生无色气泡产生,溶液中有蓝色沉淀产生,大相径庭的实验现象可引发学生们的生疑、释疑,最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出:非常活泼的金属如钾、钙、钠放人某盐溶液中,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碱和氢气,然后盐与碱再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
二、比较设疑
“思维单一”让许多学生对化学学习感到困惑,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对比,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信息题中,实验室制取甲烷时,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甲烷,可用实验室制氧气还是制氢气的发生装置呢?这时老师切忌讲解,可让学生因疑而思,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凡是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来制取气体,可用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反应物为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进行的反应,发生装置同实验室制氢气的发生装置,又如教学“铵盐的性质”时,可先复习实验室制氨气的方法,然后选择NH4CI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疑问:实验室能否用(NH4)2SO4、NH4HCO3、NH4NO3等替代氯化铵呢?小小的问题敲开了疑问之门,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最终得到铵盐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的结论,
三、探究设疑
“安于现状,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是化学学习的大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已明确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或对题目本身提出质疑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探究结论的变化,通过一个个的追问,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如,在学习碱类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①氢氧化钠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蓝色,那么氢氧化铜呢?②碳酸钠属于哪一类,它的溶液是否能使指示剂变色?最后总结出哪些规律?学生通过思考可得出(1)可溶性或微溶性的碱能使指示剂变色,而不溶性的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2)溶液显碱性的物质不一定是碱类(如,碳酸钠属于盐类,但它的水溶液也呈碱性),又如,在讲解金属与酸的反应时,师生总结的普通规律为: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酸里的氢,如zn+H2S04=ZnSO4+H4↑,cu+H2S04—不能反应,此时老师可设计如下问题:①活泼金属跟浓硫酸,硝酸等强氧化性酸反应是否也产生氢气呢?②不溶性酸或弱酸如硅酸、碳酸等能否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③当金属与酸反应时,产生一种难溶性的盐,反应能否继续进行,如Pb+H2S04—④金属铁跟酸反应生成盐中的铁元素化合价是多少?适当地深究设疑,可以激发学生对平时不屑一顾的一些问题产生兴趣,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连锁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从以上的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设疑这种教学艺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服从于课堂整体,在教学教学中运用适当的设疑手段,把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学生思维过程的领地,师生会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解决一个个疑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窦如家.浅谈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2]中学化学教与学
关键词:实验设疑;对比设疑;深究设疑
新课程呼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课堂成为真正的学堂,随着这种师生角色的转变,在化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有意识地设疑,引导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当然,教师设疑既不能高不可攀,又不能垂手可得,而应当是所谓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能力灵活地运用各种设疑方法谈几点体会,
一、实验设疑
好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诱发好奇心,因此,教学过程可以用化学实验来设置疑问,诱发学生急于解疑的心态,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因,如,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用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做实现,实际称量时,发现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小于反应前镁的质量,这一反常现象引起学生积极讨论,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激发大家细致地观察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原来实验时生成的白色氧化镁固体有一部形成了白烟散发到空气中,另一部分吸附在坩埚钳上,从而导致氧化镁的损失,
又如,讲金属与盐的反应时师生通过实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此时老师可设计“将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推测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及相应反应式,许多学生得出:在钠表面有红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此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做此实验,结果看到的是钠表面产生无色气泡产生,溶液中有蓝色沉淀产生,大相径庭的实验现象可引发学生们的生疑、释疑,最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出:非常活泼的金属如钾、钙、钠放人某盐溶液中,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碱和氢气,然后盐与碱再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
二、比较设疑
“思维单一”让许多学生对化学学习感到困惑,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对比,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信息题中,实验室制取甲烷时,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甲烷,可用实验室制氧气还是制氢气的发生装置呢?这时老师切忌讲解,可让学生因疑而思,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凡是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来制取气体,可用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反应物为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进行的反应,发生装置同实验室制氢气的发生装置,又如教学“铵盐的性质”时,可先复习实验室制氨气的方法,然后选择NH4CI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疑问:实验室能否用(NH4)2SO4、NH4HCO3、NH4NO3等替代氯化铵呢?小小的问题敲开了疑问之门,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最终得到铵盐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的结论,
三、探究设疑
“安于现状,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是化学学习的大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已明确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或对题目本身提出质疑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探究结论的变化,通过一个个的追问,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如,在学习碱类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①氢氧化钠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蓝色,那么氢氧化铜呢?②碳酸钠属于哪一类,它的溶液是否能使指示剂变色?最后总结出哪些规律?学生通过思考可得出(1)可溶性或微溶性的碱能使指示剂变色,而不溶性的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2)溶液显碱性的物质不一定是碱类(如,碳酸钠属于盐类,但它的水溶液也呈碱性),又如,在讲解金属与酸的反应时,师生总结的普通规律为: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酸里的氢,如zn+H2S04=ZnSO4+H4↑,cu+H2S04—不能反应,此时老师可设计如下问题:①活泼金属跟浓硫酸,硝酸等强氧化性酸反应是否也产生氢气呢?②不溶性酸或弱酸如硅酸、碳酸等能否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③当金属与酸反应时,产生一种难溶性的盐,反应能否继续进行,如Pb+H2S04—④金属铁跟酸反应生成盐中的铁元素化合价是多少?适当地深究设疑,可以激发学生对平时不屑一顾的一些问题产生兴趣,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连锁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从以上的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设疑这种教学艺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服从于课堂整体,在教学教学中运用适当的设疑手段,把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学生思维过程的领地,师生会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解决一个个疑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窦如家.浅谈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2]中学化学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