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高剂量地塞米松(DEX)作用下MC3T3-E1细胞成脂转分化及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MC3T3-E1细胞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DEX(10-6 mol/L)组、PEDF干预DEX组,PEDF干预DEX组又按照加入的PEDF分为3个浓度组,依次为2、10、50 nmol/L组。各组细胞培养14
【机 构】
:
221006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21006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21004 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221004 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221004 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22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高剂量地塞米松(DEX)作用下MC3T3-E1细胞成脂转分化及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体外培养的MC3T3-E1细胞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DEX(10-6 mol/L)组、PEDF干预DEX组,PEDF干预DEX组又按照加入的PEDF分为3个浓度组,依次为2、10、50 nmol/L组。各组细胞培养14 d时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细胞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茜素红染色]及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OPG及RANKL的表达,并运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OPG及RANKL蛋白的表达。
结果成骨细胞ALP染色呈阳性,免疫荧光化学检测RANKL、OPG表达阳性。在高剂量DEX作用下,MC3T3-E1细胞发生明显成脂转分化,而PEDF的干预明显地抑制了这种转分化。与对照组(0.790±0.020)比较,高剂量DEX组(0.910±0.015)明显地上调了RANKL的表达水平(P=0.008)。加入PEDF后,RANKL的表达水平随着PEDF呈剂量依赖性下调。而OPG的表达水平随着PEDF呈剂量依赖性地增高。对比各组OPG/RANKL的表达水平,与DEX组(0.560±0.012)比较,PEDF干预DEX各亚组的OPG/RANKL的表达水平(0.821±0.025、1.290±0.018及1.405±0.120)随着PEDF的加入出现显著上调(P=0.003、0.000、0.019)。
结论PEDF可有效地逆转高剂量DEX导致的成骨细胞成脂转分化,并且上调成骨细胞的OPG/RANKL的表达水平,从而保护成骨功能。
其他文献
Ⅲ型前列腺炎的动物模型主要集中于发病机制研究,但随着研究的广泛深入,有部分学者开始对Ⅲ型前列腺炎骨盆疼痛机制进行研究,机械痛觉测定为探讨骨盆疼痛的病因和筛选药物,提供了一个客观、可重复的实验方法。在机械痛觉测定的动物实验中,为了让小动物们更加准确表达刺激的反应,国内外专家提出了不同实验方法。现对机械痛觉与其在动物模型中的运用进展作一综述。
前列腺炎,尤其是NIH分型中的III型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至少持续3个月盆腔区域疼痛不适且无尿路感染证据,可伴有下尿路症状(LUTs)和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等性功能障碍。该病症状反复发作、药物治疗疗效欠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还加重了医疗投入。目前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随着对内皮细胞功能研究的深入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尿毒症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有效方式之一。随着腹透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范围内接受PD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但PD相关性腹膜炎仍是影响PD治疗效果的重要临床事件。大约有18%的PD患者在PD过程中发生感染导致与腹膜炎相关的死亡。本文从PD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病机制、腹膜病理生理改变、发生腹膜炎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及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四方面出发,对近年来
盆底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为中老年女性常见疾病,POP常常合并有下尿路功能障碍(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LUTD),如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和逼尿肌功能障碍。关于尿动力学检查(urody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重症AKI等危重症救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抗凝是CRRT基本技术之一,尤其是在伴出血风险的危重患者中,其抗凝技术更是决定CRRT治疗成败的关键环节。本文就针对高危出血患者CRRT抗凝问题的局部枸橼酸抗凝与阿加曲班抗凝两种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 IC)是指病因不明的以尿频、尿急、膀胱充盈后耻骨上区及盆腔疼痛,排尿后减轻的临床症候群;IC是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症病变。美国发病率约2.4/10万人[1]]。由于IC的病因、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诊断标准尚不统一,故对其治疗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IC的治疗一直以来成为泌尿外科临床中棘手的问题。其发病机制亦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对IC的发病机制
微小RNA(microRNAs , miRNAs)是一类可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的非编码单链RNA,已证实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来的研究发现:miRNAs与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 RCC)的发生、发展也具有重要联系。循环miRNAs同组织miRNAs相比,具有取材简便、无创的特点,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现就循环miRNAs在R
在临床诊疗工作中,输尿管狭窄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多样、患者就诊不及时以及特殊的解剖学位置,导致处理起来较为棘手。由于输尿管狭窄会导致患者上尿路梗阻以及肾积水,进一步可损害患者肾功能,诊断不及时和处理方式不当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而对输尿管狭窄的患者进行恰当的诊疗评估以及正确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现综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就输尿管狭窄诊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Sec13蛋白是一个由sec13基因编码、谛属于WD-重复的sec家族成员的蛋白。其是组成运输小泡II(COPII)的亚基之一,与sec31结合形成sec13/sec31复合体。sec13/sec31复合体与sec23/sec24复合体、Sar1共同组成COPII,介导从ER到高尔基体的运输。同时Sec13作为核孔复合物的成分,参与促进所有核质转运。Sec13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升高,但其与肿瘤发
在我国,膀胱癌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具有高复发、易进展等特点,目前对膀胱癌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约22个核苷酸长度的单链非编码小RNA,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异常表达与膀胱癌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