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完整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教师、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的两个主体,那么,教师怎么样“教”与学生如何“学”就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提出:良好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有赖于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数学教师小学生主导性主体性第二课堂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与“学”的结合,因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密切相关的因素,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成果,因此,对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准确定位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具体到小学数学这个科目,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
(一)教师的主导性概念
教师的主导性可理解为教师的指导性,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质量和强度 。教师对小学生的学习来说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老师的会“导”、巧“导”,才能使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
(二)发挥教师主导性的途径
1.启发式教学:孔子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学习者会以自身已有的经验和日常概念来理解、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应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而应以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现有社会经验为基础,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的启发式教法,改变传统的、生硬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氛围,实现“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由教师“主宰型”转为教师“主导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诱发作用。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因为受先天遗传、身心发展规律及后天教育、成长环境的影响,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不应采用“一刀切”形式,而应用辩证的观点,按学习能力、学习技能、思维能力将小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针对各个小朋友的个性差异,在课堂提问、作业布置得难易程度上予以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上的主人。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一)小学生主体性概念
小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包括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教育下,学生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或等待领取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自身积极地、全面地开展内部认识心理活动获取知识,为今后终身学习,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奠定扎实的学力基础,同时形成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 。
(二)实现学生主体性的途径
1.鼓励教学法: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伟人。这不是夸大其词,只是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鼓励性的言语对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是相当重要的。教育的宗旨就是教书和育人,而核心更集中于后者。小学数学教师的任务并非单单地教给小朋友加、减、乘、除运算,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置疑、释疑的意识和能力。出于有限的社会经验和认识水平,小朋友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甚至所提问题五花八门、希奇古怪、偏离实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可一味地打击、批评、否定、挖苦、嘲笑,而应以鼓励为主,鼓励他们发现问题、独立进行思考问题、想法设法解决问题,培养小朋友独立思维、自主追求知识的意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基础上帮助小朋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正确地、客观地认识事物、增长知识。为了更好地实施鼓励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常用的鼓励语有:“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这个计算方法真好,有没有想到另外的其他方法?”、“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学好的,加油!”、“作业写得又工整又正确,进步很大呀!”等等。
2.培养数学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 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应依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改进教法,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通俗化、生活化,逐渐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成就感及由此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巧设情景,开辟第二课堂。生活缺少不了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能感觉到许多充满数学因素的内容 。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他/她不应该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割裂开来,而应想方设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巩固课堂知识、培养数学成就感的目的。要想做好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动学生家长,开辟第二课堂,让家长成为小朋友业余时间的“兼职老师”。家长们要有意将家庭日常生活收支计算“任务”
硬性地“推”给孩子们,让课堂数学知识走进生活中,让平凡的生活成为孩子们的数学课堂的“延伸”。例如,买油盐酱醋的时候,让孩子运用四则运算需要支付多少钱?买米的时候,让孩子们学会看杆秤、台秤;逛超市后,让孩子拿着小票口算总花费等等,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让数学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由繁到简、由枯燥到生动,更易为小学生接受,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体验、分析、判断、理解生活实例中,不断地学会和积累许多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
4.科学设计学生家庭作业.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课堂的教学观念、教学水平有了质的变化,但是,教师们却忽视了学生们家庭作业的科学设计。大部分教师仍然布置一些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应用意识的计算题和应用题,小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式作业模式中,这种作业形式严重扼杀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要改变小学生家庭作业的现状,首先要从作业的设计者——数学老师入手。老师们应革除机械化的作业模式,坚持数学知识—实际生活—学生兴趣三者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有童趣作业,让小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设计探索性作业,让小、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设计生活性作业,让小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设计层次性作业,让小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设计自主性作业,让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例如,学习了周长、面积公式后,要求小朋友自己动手制作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然后自己测量长、宽等数据,并计算出各个的面积;认识了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之后,可以让小朋友在自家周围的建筑物中找出有没有这些形状的物体等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现代教育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又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
学生学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老师怎么“导”。新理念下的教学活动应实施“三自一导”教学模型,即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质疑、自己求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启发作用,使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养成独立读书、学习、思考、质疑、求索的习惯,并逐渐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如同演戏,教师之于学生,如同导演之于演员,各自的角色不可错位,教师仅仅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而学生则是整场“戏”的主角,教师不可能替学生去“演”、去“唱”,所有的过程都要学生自己完成。因此,要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必须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小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数学教师小学生主导性主体性第二课堂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与“学”的结合,因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密切相关的因素,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成果,因此,对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准确定位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具体到小学数学这个科目,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
(一)教师的主导性概念
教师的主导性可理解为教师的指导性,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质量和强度 。教师对小学生的学习来说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老师的会“导”、巧“导”,才能使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
(二)发挥教师主导性的途径
1.启发式教学:孔子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学习者会以自身已有的经验和日常概念来理解、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应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而应以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现有社会经验为基础,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的启发式教法,改变传统的、生硬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氛围,实现“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由教师“主宰型”转为教师“主导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诱发作用。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因为受先天遗传、身心发展规律及后天教育、成长环境的影响,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不应采用“一刀切”形式,而应用辩证的观点,按学习能力、学习技能、思维能力将小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针对各个小朋友的个性差异,在课堂提问、作业布置得难易程度上予以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上的主人。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一)小学生主体性概念
小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包括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教育下,学生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或等待领取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自身积极地、全面地开展内部认识心理活动获取知识,为今后终身学习,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奠定扎实的学力基础,同时形成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 。
(二)实现学生主体性的途径
1.鼓励教学法: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伟人。这不是夸大其词,只是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鼓励性的言语对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是相当重要的。教育的宗旨就是教书和育人,而核心更集中于后者。小学数学教师的任务并非单单地教给小朋友加、减、乘、除运算,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置疑、释疑的意识和能力。出于有限的社会经验和认识水平,小朋友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甚至所提问题五花八门、希奇古怪、偏离实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可一味地打击、批评、否定、挖苦、嘲笑,而应以鼓励为主,鼓励他们发现问题、独立进行思考问题、想法设法解决问题,培养小朋友独立思维、自主追求知识的意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基础上帮助小朋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正确地、客观地认识事物、增长知识。为了更好地实施鼓励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常用的鼓励语有:“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这个计算方法真好,有没有想到另外的其他方法?”、“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学好的,加油!”、“作业写得又工整又正确,进步很大呀!”等等。
2.培养数学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 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应依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改进教法,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通俗化、生活化,逐渐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成就感及由此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巧设情景,开辟第二课堂。生活缺少不了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能感觉到许多充满数学因素的内容 。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他/她不应该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割裂开来,而应想方设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巩固课堂知识、培养数学成就感的目的。要想做好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动学生家长,开辟第二课堂,让家长成为小朋友业余时间的“兼职老师”。家长们要有意将家庭日常生活收支计算“任务”
硬性地“推”给孩子们,让课堂数学知识走进生活中,让平凡的生活成为孩子们的数学课堂的“延伸”。例如,买油盐酱醋的时候,让孩子运用四则运算需要支付多少钱?买米的时候,让孩子们学会看杆秤、台秤;逛超市后,让孩子拿着小票口算总花费等等,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让数学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由繁到简、由枯燥到生动,更易为小学生接受,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体验、分析、判断、理解生活实例中,不断地学会和积累许多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
4.科学设计学生家庭作业.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课堂的教学观念、教学水平有了质的变化,但是,教师们却忽视了学生们家庭作业的科学设计。大部分教师仍然布置一些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应用意识的计算题和应用题,小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式作业模式中,这种作业形式严重扼杀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要改变小学生家庭作业的现状,首先要从作业的设计者——数学老师入手。老师们应革除机械化的作业模式,坚持数学知识—实际生活—学生兴趣三者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有童趣作业,让小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设计探索性作业,让小、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设计生活性作业,让小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设计层次性作业,让小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设计自主性作业,让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例如,学习了周长、面积公式后,要求小朋友自己动手制作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然后自己测量长、宽等数据,并计算出各个的面积;认识了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之后,可以让小朋友在自家周围的建筑物中找出有没有这些形状的物体等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现代教育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又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
学生学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老师怎么“导”。新理念下的教学活动应实施“三自一导”教学模型,即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质疑、自己求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启发作用,使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养成独立读书、学习、思考、质疑、求索的习惯,并逐渐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如同演戏,教师之于学生,如同导演之于演员,各自的角色不可错位,教师仅仅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而学生则是整场“戏”的主角,教师不可能替学生去“演”、去“唱”,所有的过程都要学生自己完成。因此,要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必须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小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