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创新与实践探索

来源 :菏泽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工作是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应秉承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始终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方向,依托专业的学生工作队伍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前,我国某些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工作在理念、模式、工作者队伍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菏泽学院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12345”学生工作体系,实施“八大工程”,形成了“八创新八构建”的学生工作新模式.
其他文献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根据《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立足高校区域发展优势,创新“高校教师—乡村教师—教研员—职前教师”四方为主体的教师专业成长实践共同体.UGS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保障了实践共同体作用的发挥,形成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三”模式,该模式助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互联网+农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开始布局农产品电商,助力农产品上行.目前,菏泽市农产品上行的潜力已初步显现,但仍存在销售渠道单一、优质农产品开发不足、区域品牌建设落后、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为提升菏泽市农产品上行发展效率,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创建优良环境;面向市场需求,开发优质农产品;立足本地特色,培育区域品牌;培养专业人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鲁南经济圈包括菏泽、济宁、临沂、枣庄4市,是山东省区域经济的三大板块之一.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要从产业体系、矿产资源和历史文化等基础条件出发,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动力结构新变革和区域发展新政策等机遇,积极应对全球经济增长减缓、供需结构重大变化和经济发展短板弱项等挑战,加快推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和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并在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努力为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国内部分高校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培养与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尚有差距.“教学、表演、编创”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是以课程横轴和能力纵轴为载体,围绕教学、表演、编创能力培养,建立多维度的课堂知识结构.课程横轴主要以基本功、发展简史、舞蹈文化、教学法以及剧目表演、分析、编创等知识体系构建.以此来探索中国古典舞教学的有效途径,并为其他高校中国古典舞教学提供借鉴.
新冠肺炎疫情给旅游业带来了较大冲击,影响着旅游业的方方面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创新旅游模式,重振旅游行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旅游业要充分吸收科学技术成果,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旅游资源开发要注入文化要素,研发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发展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旅游行业的共同努力.
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十分重视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目前,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虽然成效显著,但在完善高素质农民全面发展政策体系、培训主体协同合作、健全教育培训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构建“四区联动、五位协同”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机制,将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促进各主体协同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在新发展阶段,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注入新科技动能,引领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的吻合度,提升科研服务地方的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地方高校应该与政府、社会共同努力,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实施学科专业与区域企业、产业、行业需求有效对接,并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世界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中国也日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外青年学生交流学习的热门目的地国.通过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来华留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研究发现,当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受到多元文化背景差异较大、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薄弱、交流语言水平不高等问题.据此,要不断拓宽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平台,持续优化课程设置结构体系,加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乡土文化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的基础,高等教育在传承发展乡土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认同感被弱化,高等教育中乡土文化内容上存在碎片化,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等诸多问题,导致乡土文化无法有机融入高等教育.高校积极开设乡土文化教育相关课程,实践教学中贯穿乡土文化教育元素,营造浓郁的乡土文化传承氛围,丰富乡土文化传播路径,充分发挥乡土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应结合其所培养学生的特点,构建劳动课程体系,深化劳动认知;融合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工匠精神的涵养;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形成劳动育人的合力,从而为国家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