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阅读的三条线索

来源 :名师在线·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GSX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之前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相比,部编版历史教科书从编排方式到内容,再到细节都有很多变化。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学生都应具有较高的历史教科书阅读能力。如何通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历史教科书阅读,让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感悟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本文思考和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历史阅读;历史线索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8-0056-02
  引 言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拓展了教材内容,强调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也向学生的历史教科书阅读能力提出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科书的相关资源,一方面引导学生学好历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会学历史,掌握历史教科书阅读的方法,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教科书阅读不能局限于文本的简单阅读,需要深层次地挖掘其中隐藏的线索。
  一、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空间性
   新教材配有大量形式多样的资料,其中有目录、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历史绘画及历史图表等。这些资料有多种功用,一方面配合课文的文字叙述,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印证文字内容,使课文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想象,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形式的历史信息。最重要的是,其使学生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观察和感受历史情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能力。
  (一)多种途径感受时序性
   教科书中的目录是学生梳理课文编排线索的有效途径,每一个单元主题下的相关内容都有着内在联系,梳理它们的内在联系,有助于了解历史的时序,从而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以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繁荣与开放是这一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单元有五课内容,其中第 1 课、第2 课、第5 课内容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展开,呈纵轴发展;第 3 课和第 4 课则是对唐朝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介绍,呈横轴发展,两者纵横交错,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从整体上感知历史。
   除教科书目录,单元导言部分也从整体上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总览。以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第一单元为例,“隋朝建立后”“继起的唐朝”“前期……等方面都有很大建树”“但唐安史之乱后”“至唐末五代”这些表示时间的词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时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时序观念,进而认识隋唐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阶段特征。
  (二)多种途径感受空间性
   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下,文字叙述往往不够直观,历史地图、历史图表的补充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从空间上整体感知历史。以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第 5 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为例,唐朝灭亡后,北方的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等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并列存在吴等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北方地区的政权是先后出现的,而南方地区的政权是并立存在的,因此,配套的历史地图并不是整个五代十国的形势图,而是以后周时期为例的五代十国形势图,展现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与分立的时代特征。
   对于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课本给出一幅历史绘画《韩熙载夜宴图》(局部)。这幅历史绘画对五代十国局势的生动刻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想象,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从空间上弥补了概念的空缺。五代十国的皇帝大多靠兵变改朝换代,因此,建立政权后往往猜疑部下,导致权臣故意放纵享乐以混淆视听的现象。历史教科书中的单元之间、每课之间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案例,串联起学生的历史认知,形成历史发展的线索,使历史逻辑清晰显现。有了历史逻辑,学生的学习负担就能大为减轻,也会对历史学习更加感兴趣。
  二、从教科书阅读中阐发对现实的启示
   对于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历程,部编版新教材的讲解思路更加清晰。人类历史进入近代以后,才逐渐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世界史。人类历史迈入近代的历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近千年漫长的中世纪历史中悄然发生,逐渐改变世界的面貌。中世纪晚期,封建领主控制下的城市充满自由和生活的气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随后,市民阶层不断分化,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这是欧洲步入近代的阶级力量。此时的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农村和城市都孕育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社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逐渐强大的资产阶级一方面在文化上不满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对开拓新的贸易市场充满渴望,从而萌发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因此,漫长的欧洲中世纪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单纯的“黑暗的中世纪”,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着新的因素,闪耀着新时代的曙光。世界步入近代的脉络赋予了学生历史思维:历史不是偶然,而是一步步必然性的发展。学习历史不仅是学习历史知识,还有历史对现实的启发、对现实世界的预见性。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和本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即对历史问题的归纳和演绎,也就是历史解释能力。
   教师应解决学生的困惑,启发学生的智慧,从历史学科角度培养學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从历史教科书阅读中联系现实环境,从历史中得到对现实的启发。
  三、从教科书阅读中体会家国情怀
  (一)中国古代史阅读中的主线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部编版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古代史强调大一统国家的发展进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条主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历史发展的具体演进,还要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即便是民族政权
  分立割据的时代,也在多种因素中蕴含着大一统的走向。中国是在各民族的长期努力中融合创造的,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从秦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从辽宋夏金元到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其中,民族交流、交融是中华大一统的根基。
  (二)中国近现代史阅读中的主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科书讲述了中国近代史,整个中国近代史可以浓缩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反抗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独立三部分历程。近代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是这一段历史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通过阅读教科书,学生可以体会到: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斗争。在不断地斗争实践中,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全民族抗争是民族走向独立的基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科书讲述了中国现代史,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自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步一步地探索与进步,逐渐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是中国现代史的主线,更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果。通过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切切实实的变化、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学生可以认识到国家强大与每个人密切相关。虽然在此过程中有过曲折,但是中国人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坚守不渝,最终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通过对中国现代史的学习,学生会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结 语
   提高学生的历史教科书阅读能力,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历史思维。“读史使人明智”,这也是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把历史教科书读懂了、读透了,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教师应运用好历史教科书,挖掘教科书中的丰富资源,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教科书中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改善学业、提升能力、培养兴趣。
  [参考文献]
  [1]梁瑜君.初中历史学习与阅读能力的培养探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06):82.
   作者简介:卫文娟(1989.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学位。
其他文献
摘 要:成语是一种充满智慧、表达简练的语言形式,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与成语有关的故事非常多,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结合成语故事来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文章以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为例,就如何运用成语故事打造精彩的文言文课堂进行了一些教学尝试,在不断实践中提出了一些方法,希望能对文言文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成语故事;文言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