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匠精神融入照明设计课程的渗透教学

来源 :美与时代·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04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校照明設计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是培养具有个性发展和创新性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和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要求。把工匠精神的匠心注入设计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展示专业上的一种热爱与信仰,并融合艺术的情感与科学的理智,保持学习的热情,避免“机械”的冰冷和呆板,对高校设计教学的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及现代设计教学中传统艺术的融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照明设计;艺术设计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工匠精神’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19C1060)研究成果。
  “工匠精神”在市场体制及社会环境下,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理念。本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教师团队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及时针对现状改变教学教研模式。“工匠精神”所倡导的专注、创造、追求精湛技艺的精神为高校的课程发展指明了方向,更是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无限可能。
  一、工匠精神融入照明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体现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而满足人们衣食住行学劳乐的设计学科正需要设计师和学生们拥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情操与创新热情,才能为日益丰富多元的民众生活不断推陈出新。当前,“工匠精神”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作为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中,以及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将“工匠精神”与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相融合,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同时也为培养符合行业用人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方向。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照明设计也在不断前进发展,如贝聿铭在自己家乡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这位闻名世界的建筑大师努力将他的现代主义情怀与苏州当地的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更是将他的核心设计理念“巧妙的光线设计”发挥得淋漓尽致,建筑外立面的造型及不同形状的窗户和不规则玻璃设计完美地与日照相结合,使室内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有趣且丰富。又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住吉的长屋突破了当时人们对建筑的认知习惯,从外看没有设置一个窗户,但内部却设计了大面积的庭院,提供了一种与自然的接触,将窗口置于顶部,光线从天空渗入庭院,在墙上和院子里投下深深的阴影,从而营造出一种更加宜居、安静、独特的室内氛围。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照明设计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伴随着现代科技与灯光设计的密切结合,灯具材料的使用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将工匠精神融入照明设计课程教学中,能更好地使学生激发灯具设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照明设计教学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
  目前,高校照明设计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不平衡则是其中之一。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仅仅是采用室内PPT形式进行讲解,学生缺乏亲身下工地实践考察的机会来培养自己的动手和判断能力,使得理论和实践的不平衡一直存在。其二则是基础教学设施的不完善。高校教学实训的基地有限,使得学生实践方面不能得以施展。有的高校虽然设施充足,却出现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往往仅限于常规的PPT制作讲解和教学视频播放,没有很好地发挥新媒体技术和专业教学软件的作用。这样的教学局面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被动的学习状态难以促使学生消化知识,致使创造力受挫。而工匠精神的含义和精髓需要一定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照明设计课程教师不应局限于采用知识串讲的传统教学手段,而应是向学生传达正确的设计价值观,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把握好课外实践和理论学习的分寸,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传递和教育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的含义,并拓展教学外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工程、社会以及自然的互动关系,成为有思想、有追求、有品格的丰富个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经典设计案例时,应针对室内照明设计专业的前沿发展趋势,选取的案例既要具备经典性,也要具备现代元素,且在辅导学生完成设计作品时要能体现出工匠精神的特点,这样才能够强化工匠精神在学生群体中的宣传和引导作用,从而收到更加积极的教学效果。
  三、照明设计教学中“工匠精神”培养的构建
  (一)传统文化与照明艺术设计的融合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资源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艺术价值。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和审美意象,从古长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到大雁塔、故宫、苏州园林,从彩陶、商周青铜和玉雕、秦汉漆器和丝绸,到唐代染织和金属工艺、宋瓷、元代壁画、明式家具等,这些都是匠人们赐予我们的珍贵遗产,是支撑我们中华民族进步创新的智慧源泉,也是现代高校美术设计教育的文化根基 。
  面对今天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式各种理念的艺术设计作品,而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则应在传承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上进行。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可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照明设计也不例外。我们应在满足现当代人精神审美需求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以期在美术设计中更全面、更完整地体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更好地为我们高校的教学课程服务。面对我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照明艺术设计需要从地域传统文化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动力,并汲取其内在的养分,找到创新的动力源泉和方向,从本土出发,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从而形成新的设计风格。在光环境照明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抓住地域文化的精华与灵魂,并将其运用到灯光的设计中,要在细微之处体现地域文化,让灯光艺术展现地域文化特征,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不是拘泥于灯光照明的形式或艺术效果。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为提高工匠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程度,高校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艺术设计教学的课堂效果。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传播灯具设计优秀范例,给学生讲解这些作品的灵感来源、制作过程以及产生的文化意义、历史的发展变化等,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使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对艺术的审美观。如照明灯具课,前期要求同学们要利用互联网对某个照明设计作品的发展脉络、表现特点、文化起源等做专题分析,学生需要去实地调研某个灯具专卖店的灯具布置和具有创意的照明设计等情况。接着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大一大二期间所掌握的手绘、软件、设计、制作等技能,自主做一个原创的灯饰设计方案,并要求学生绘制效果图,制作出样品。这是对学生专业技能运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历练和提高,也是工匠精神在课程中的灌输。在校内实训室制作样品时,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始终贯彻在草图设计、材料维护、材料处理、工艺制作等实际工作过程中。
  (三)理论与实践调研的有效结合
  高校应该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及调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设计学习资源。高校也可以以地方人文环境为着力点,为学生创造和接触传统艺术设计资源的机会,通过参观各种人文保护原址、地方民俗博物馆、民族文化馆、民族文化作品等方式,让学生对地方艺术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传统艺术和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要让学生深入民众,并通过亲身实践来体验传统工艺的制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此外,还要组织学生参观设计类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展览,学习优秀毕业设计中的创新创意和作品呈现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想要认真做好设计,就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作品中,把设计当作一次历练成长和展现自己最高专业水平的机会。如黄湘婷同学所制作的《踏月》作品,该学生通过多次的市场调研和网上资料收集以及优秀案例资料的查阅,才得以完成这个作品。她的“踏月”创作思路源于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极具诗意的句子“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看到了月亮”。“踏月”是用透光性相对通透的水彩纸和透光相对沉闷的卡纸进行切割再拼接而成的台灯,其主体由四个小人和一轮弯月组成。三个小人被制作成三种颜色的小夜灯,每种颜色背后都有其所隐喻的深意:红色代表着欲望、绿色代表着贪婪、橙色代表着嫉妒。它是一个现代简约型的灯具,几何形拼接和纸质留白,能让人们感受更为干净、柔和的灯光和它内在的含义。作者创作灯具的初衷即是想让观赏它的人能回想属于自己心中的那一轮望月,作品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再如洪梦婉同学所制作的灯具——《鲲》。作者曾多次翻阅《山海经》,灵感来源于斗鱼造型,但它的鱼鳍又神似鲲,犹如莺啭上林、鱼游春水,点亮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于是,作者被这种勇敢而又渴望自由的生命态度所指引,动手创作了“鲲”灯具。鲲制作材料轻便,全部用卡纸制作完成,头部鱼鳍和尾巴采用竹编样式,把卡纸裁成条状进行编制,而身体是由圆形卡纸“鱼鳞”一片一片贴制而成,这样制作出来的“鲲”造型,在灯光的照射下,显现出波光粼粼的纹样,甚是给人惊喜。两位同学灯具作品虽看似简单但做工精良,很好地将工匠精神詮释于此。
  (四)教师专业素养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师团队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也不容忽视。高校应当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建设,并积极组织和鼓励艺术类教师多参加作品展览交流会、研讨会等活动,与地方企业或照明设计公司进行定期交流活动,为艺术类教师提供充足的参与交流的时间和场所,以及鼓励高校与高校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心得体会等。除此之外,艺术教师还应当树立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理念,不断强化对地方传统艺术深厚文化内涵的理解,使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揉进照明设计课程教学中,且在教学过程中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
  四、结语
  照明设计既是围绕我们衣食住行用方面的思考,也是我们生活思想、活动方式的表达,并体现人在精神层面和价值系统判断上的比较。把工匠精神的匠心注入设计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展示专业上的一种热爱与信仰,并融合艺术的情感与科学的理智,保持学习的热情,避免“机械”的冰冷和呆板。学生在创作和设计作品时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又要紧随时代步伐,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形成具有本民族个性的设计风格,以民族化带动我国设计走向世界前列。今天的设计教育应借助重振工匠精神这一大好机遇,进一步明确高等艺术教育的办学目标,要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前提,努力为国家培养和造就自觉奉献、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席卫权.现代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挖掘与培养——以美术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7(8):82-85.
  [2]郭线庐,赵站.重振工匠精神,让中国设计赢得世界尊重[J].装饰,2017(1):71-73.
  [3]彭曲云.“工匠精神”下的陈设设计创新与教学实践[J].艺海,2020(1):94-96.
  [4]张晓卉.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关系研究[J].艺术教育,2016(11):270-271.
  作者简介:周慧,博士在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综合材料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丰富的南岭瑶族传统文化符号资源,是提升科学研究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课程改革的动力,更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专业教学特色的发展路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地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实现南岭瑶族民俗文化符号教学资源的价值转化的前提。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高校;瑶族传统文化符号;教学资源;课程开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瑶族
当代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得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媒体技术使艺术作品展现方式更加全面,而且能够大大提升观众的视觉冲击感。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应用形式旨在分析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为影视后期制作带来的一些变化,分析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表现方式和以及如何具体应用。
本文旨在使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设计实践类课程教学,有效地增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其实践能力.通过吸取已有设计类课程翻转课堂改革优秀经验,提出“基于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腾飞于世界的核心引擎,是历史的必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rn作为一个曾经连续四年在全国政协提交提案,要求加强粤港澳深度合作,勇当改革开放排头
期刊
本文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城市文化发展,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城市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论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城市文化的特点,提出城市文化在“一带一路”
期刊
俄罗斯是一个以文化著称的国家,从庄严的文学到神秘的宗教,从优雅的芭蕾舞到华美的古建筑,俄罗斯民族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着自己的文化魅力.作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
期刊
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倡议的提出,得到了沿线众多国家的响应.国内许多城市都积极申报来华留学生项目,使留学
期刊
摘 要:高校动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新进入动画业界的毕业生,很少有编剧、美术顾问的能力。事实上,这一问题也可以在大学的教学系统中看出其线索:基础色彩、素描基础、艺术史、摄影、平面设计等这些旁系专业课程与动画教学缺乏系统的横向沟通。然而,几十年前,新中国的动画教学系统的开创者们已然将这一系列的课程纳入到基础动画教育的体系之中。特伟、严定宪等人不断强调动画电影或电视是一类综合性的媒体艺术,雕塑、水彩、建
摘 要:“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创作目标。“平衡性”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核心方法,也是该专业教学内容的重心所在。在形式层面,公共艺术要平衡作品形态与环境的物理特征,这需要造型和空间构成类课程的支撑。在内容层面,公共艺术要平衡作品的话语方式与环境的文化背景,这需要历史文化类课程的支撑。在综合创作层面,公共艺术需要跨学科的平衡能力,这要求管理策划类课程的支撑。多维的教学内容需要多元化教学资源的支持,如多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战略部署和新时代的新举措.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较强的创新生态优势,香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