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尔滨的冰灯艺术
一提到哈尔滨这座“北国冰城”,人们就会想到冰雪,想到晶莹剔透、五光十色的冰灯。直到现在,住在这里的很多老年人还记得,在自己小时候,每到冬天最冷的时候,就用一个水桶装满清水,放在屋外,等水开始沿着在桶壁冻成一个“冰壳儿”时,把中间还没有冻住的水倒掉,在“冰壳儿”里的点上一支蜡烛,一只晶莹剔透的冰灯就做成了。
到了艺术家的手里,“冰壳儿”可就不是用水桶冻出来的啦。冰灯的制作早已变成了一个力与美、冷与热结合的过程。每年的十一二月,松花江水逐渐开始结冰,等江面的冰层冻至大约一米多厚的时候,工人们就会开始从江心采出大块的冰块。冰灯艺术家们把这些冰块层层垒起,再用冰凿和刻刀雕刻成不同造型、不同主题的冰雕,然后将中间挖空,把各种彩灯安装在里面。这些冰灯在白天看起来洁白如玉,到了夜晚则变得炫目多彩,宛如童话世界。
其实,说到与冰有关的艺术,在我国古已有之。早在汉代,汉武帝就曾在长安城外用冰块作砖,砌成一座“冰楼”。在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期,曹操也曾于潼关指挥士兵在寒夜把沙子垒在一起,再浇水上冻,一夜之间立起了一座“冰城”,用来抵御马超的进攻。
我国最早的冰雕艺术是用于在宴会上助兴。唐朝的天宝年间,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身居右相,权倾朝野。他为了笼络人心,就让能工巧匠用冰雕镂成凤凰瑞兽等动物,系上彩带,放在精致的雕花盘中,送给王公大臣。由于当时冰不容易保存,所以这些也算是很贵重的礼品了。每到夏天,他还会让匠人用大冰块堆成山,摆在宴会厅四周,用于降温解暑。他邀请来的赴宴者虽然喝了许多酒,也不会感觉到热,甚至还得穿上丝绵衣服来保暖呢。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描写冰灯的诗歌,是明代爱国将领唐顺之写的《元夕咏冰灯》:“正怜火树斗春妍,忽见清辉映夜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在距今近500年前的明代,冰灯的制作技术已经到了十分精湛的境地。
在北方,冰灯的起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古代居住在寒冷地区的农夫或渔民,在滴水成冰的夜晚喂马或捕鱼时,为了弥补照明用具的不足,用水桶盛水冻成冰罩,将油灯或蜡烛放入其间,以防被风吹灭。后来,有的穷苦人在过节的时候,买不起灯笼,就做盏冰灯摆在门前。因此,冰灯又称“穷棒子”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生活用的冰灯才变成了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观赏品,还成了当地元宵灯展中的一个特色景观。
作为北方的一座大城市,哈尔滨是中国现代冰灯艺术的发源地。早在1963年,在哈尔滨的兆麟公园就举办了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后来,又将每年一月五号定为哈尔滨冰雪节开幕的日子。冰雪节早已不只限于冰灯展示,而且还增加了雪博会、滑雪节等与冰雪艺术、冰雪体育相关的活动项目。它不但形成了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的冰雪旅游特色,还是世界上活动时间最长的冰雪节。
如今,冰雪节成为了哈尔滨特有的文化载体,哈尔滨的冬天也因此不再寂寞。哈尔滨人不光自己走出家门,享受着冰雪带来的快乐,而且敞开胸怀,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一提到哈尔滨这座“北国冰城”,人们就会想到冰雪,想到晶莹剔透、五光十色的冰灯。直到现在,住在这里的很多老年人还记得,在自己小时候,每到冬天最冷的时候,就用一个水桶装满清水,放在屋外,等水开始沿着在桶壁冻成一个“冰壳儿”时,把中间还没有冻住的水倒掉,在“冰壳儿”里的点上一支蜡烛,一只晶莹剔透的冰灯就做成了。
到了艺术家的手里,“冰壳儿”可就不是用水桶冻出来的啦。冰灯的制作早已变成了一个力与美、冷与热结合的过程。每年的十一二月,松花江水逐渐开始结冰,等江面的冰层冻至大约一米多厚的时候,工人们就会开始从江心采出大块的冰块。冰灯艺术家们把这些冰块层层垒起,再用冰凿和刻刀雕刻成不同造型、不同主题的冰雕,然后将中间挖空,把各种彩灯安装在里面。这些冰灯在白天看起来洁白如玉,到了夜晚则变得炫目多彩,宛如童话世界。
其实,说到与冰有关的艺术,在我国古已有之。早在汉代,汉武帝就曾在长安城外用冰块作砖,砌成一座“冰楼”。在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期,曹操也曾于潼关指挥士兵在寒夜把沙子垒在一起,再浇水上冻,一夜之间立起了一座“冰城”,用来抵御马超的进攻。
我国最早的冰雕艺术是用于在宴会上助兴。唐朝的天宝年间,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身居右相,权倾朝野。他为了笼络人心,就让能工巧匠用冰雕镂成凤凰瑞兽等动物,系上彩带,放在精致的雕花盘中,送给王公大臣。由于当时冰不容易保存,所以这些也算是很贵重的礼品了。每到夏天,他还会让匠人用大冰块堆成山,摆在宴会厅四周,用于降温解暑。他邀请来的赴宴者虽然喝了许多酒,也不会感觉到热,甚至还得穿上丝绵衣服来保暖呢。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描写冰灯的诗歌,是明代爱国将领唐顺之写的《元夕咏冰灯》:“正怜火树斗春妍,忽见清辉映夜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在距今近500年前的明代,冰灯的制作技术已经到了十分精湛的境地。
在北方,冰灯的起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古代居住在寒冷地区的农夫或渔民,在滴水成冰的夜晚喂马或捕鱼时,为了弥补照明用具的不足,用水桶盛水冻成冰罩,将油灯或蜡烛放入其间,以防被风吹灭。后来,有的穷苦人在过节的时候,买不起灯笼,就做盏冰灯摆在门前。因此,冰灯又称“穷棒子”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生活用的冰灯才变成了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观赏品,还成了当地元宵灯展中的一个特色景观。
作为北方的一座大城市,哈尔滨是中国现代冰灯艺术的发源地。早在1963年,在哈尔滨的兆麟公园就举办了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后来,又将每年一月五号定为哈尔滨冰雪节开幕的日子。冰雪节早已不只限于冰灯展示,而且还增加了雪博会、滑雪节等与冰雪艺术、冰雪体育相关的活动项目。它不但形成了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的冰雪旅游特色,还是世界上活动时间最长的冰雪节。
如今,冰雪节成为了哈尔滨特有的文化载体,哈尔滨的冬天也因此不再寂寞。哈尔滨人不光自己走出家门,享受着冰雪带来的快乐,而且敞开胸怀,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