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精心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其价值在于它的“动态”。正因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强调克服过程的低效性,我们更追求在“预设”、“活动”、“调控”方面提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真正让探索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关键词:课堂教学;过程;有效性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实施过程,让学生“经历……过程,获得……体验”,在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乃至人的发展等方面实现多少教学的价值。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就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其有效性是可以分析和评判的,而在一般层面上概括,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又是抽象的、相对的和发展的。综观数学课程中的教学过程发展历程,从“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到“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中学习”,再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过程的重要性在不断地显现和提升。细读《数学课程标准》,我们还发现其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因此,我们的课堂很有必要追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这一过程应具有情境性、组织有序性、参与性和实质性。教学过程何等重要,需要我们数学老师去关注、去实践。但分析我们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由于有些教师过程意识不强,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过程仍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过程的情境性缺乏
过程的情境性是与学生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的、包含问题的情境。创设过程的情境性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学习的需要,主动地去参与,遵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准确地把握学习的内容,实现知识结构的完善。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深化。而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过程的情境性,尤其在概念课的教学中,直接给出概念的文字表述,最多也只是作一些文字解释,套用书本语言作简单提问,忽略情境性的学习过程;也有些教师为了使教学过程看起来似乎更生动而呈现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情境,例如,某教师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首先呈现奥运场景及我国的一些奥运冠军,并且分别作了介绍,课堂花了很多的教学时间,作用甚微。不言而喻,这种与知识的本质(一元一次方程)没有关联,就事论事地追求情境和创设过程情境的做法实不足取。
二、过程组织的有序性缺失
过程组织的有序性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教学智慧,科学机智地进行调控。精美的过程预设,需要组织的有序,才能珠联璧合,真正发挥过程的最大有效性,假如组织不当,就会使过程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如教师过程组织方式的单一;教师缺少引导的教学技巧,往往急于把“真理”呈现给学生;对于发生在课堂的意外,不能合理地利用教学机智;等等。
三、过程的参与性程度肤浅
过程的参与性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它体现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因此,教学过程还必须体现学生的参与程度,只有参与程度深入,才能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从而使思维深化,感悟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过程的参与程度在显现层面上有赖于教师有效的过程情境创设和有效性的过程组织。如:在探索多边形外角和的性质时,某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早晨绕着广场中的五边形进行晨跑锻炼,问学生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是多少?”的情境,这是一个生动、形象探究多边形外角和性质的过程情境(北师大教材),当时也的确吸引了学生们的参与。但细细研究发现,由于教师没有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学生仍然没有主动发现身体转过的角度和五边形的内角和之间的联系,因此,这样的参与还是肤浅的。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用“数学化”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种数学问题,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学生的参与情绪一定会更高涨,再进行巧妙地点拨,对问题的发现可能会有更深一层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2]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赵蒙成.学习情境的本质与创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7,(11).
[4]方卫.让探究演绎真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0).
[5]石幼凌.感悟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2008,(6).
关键词:课堂教学;过程;有效性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实施过程,让学生“经历……过程,获得……体验”,在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乃至人的发展等方面实现多少教学的价值。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就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其有效性是可以分析和评判的,而在一般层面上概括,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又是抽象的、相对的和发展的。综观数学课程中的教学过程发展历程,从“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到“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中学习”,再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过程的重要性在不断地显现和提升。细读《数学课程标准》,我们还发现其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因此,我们的课堂很有必要追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这一过程应具有情境性、组织有序性、参与性和实质性。教学过程何等重要,需要我们数学老师去关注、去实践。但分析我们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由于有些教师过程意识不强,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过程仍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过程的情境性缺乏
过程的情境性是与学生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的、包含问题的情境。创设过程的情境性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学习的需要,主动地去参与,遵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准确地把握学习的内容,实现知识结构的完善。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深化。而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过程的情境性,尤其在概念课的教学中,直接给出概念的文字表述,最多也只是作一些文字解释,套用书本语言作简单提问,忽略情境性的学习过程;也有些教师为了使教学过程看起来似乎更生动而呈现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情境,例如,某教师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首先呈现奥运场景及我国的一些奥运冠军,并且分别作了介绍,课堂花了很多的教学时间,作用甚微。不言而喻,这种与知识的本质(一元一次方程)没有关联,就事论事地追求情境和创设过程情境的做法实不足取。
二、过程组织的有序性缺失
过程组织的有序性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教学智慧,科学机智地进行调控。精美的过程预设,需要组织的有序,才能珠联璧合,真正发挥过程的最大有效性,假如组织不当,就会使过程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如教师过程组织方式的单一;教师缺少引导的教学技巧,往往急于把“真理”呈现给学生;对于发生在课堂的意外,不能合理地利用教学机智;等等。
三、过程的参与性程度肤浅
过程的参与性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它体现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因此,教学过程还必须体现学生的参与程度,只有参与程度深入,才能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从而使思维深化,感悟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过程的参与程度在显现层面上有赖于教师有效的过程情境创设和有效性的过程组织。如:在探索多边形外角和的性质时,某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早晨绕着广场中的五边形进行晨跑锻炼,问学生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是多少?”的情境,这是一个生动、形象探究多边形外角和性质的过程情境(北师大教材),当时也的确吸引了学生们的参与。但细细研究发现,由于教师没有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学生仍然没有主动发现身体转过的角度和五边形的内角和之间的联系,因此,这样的参与还是肤浅的。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用“数学化”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种数学问题,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学生的参与情绪一定会更高涨,再进行巧妙地点拨,对问题的发现可能会有更深一层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2]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赵蒙成.学习情境的本质与创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7,(11).
[4]方卫.让探究演绎真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0).
[5]石幼凌.感悟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