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门外的小男孩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m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常规巡园中,我发现大二班有一位小男孩独自坐在室外的鞋柜上,神态正常。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走了过去,发现班主任老师正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于是我轻轻地走到小男孩身边,蹲下身来轻声和他交谈,终于了解到事情的原委:最近C老师和班上孩子有一个约定:活动时如不遵守纪律,在教师口头提醒三次无效后,就要离开活动室,在门外好好反思。如果想好了随时可以进班。而这位小男孩就是因为乱讲话影响了其他小朋友,经多次提醒无效后被“请”出教室,在门外反思的。教师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对幼儿的变相体罚?我要不要立即插手干预、解决呢?
  根据我对C老师的了解,目前她正在实施“幼儿规则意识”的课题研究,这恰好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作为园长,我应该给予教师工作的自主空间,同时,我想大班孩子也应该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我认为此时如果贸然插手,将不利于小男孩认识自己不当行为的后果,也不利于C老师的课题研究。于是我轻声地提醒小男孩好好想一想自己错在哪里,尽快进班参加活动,然后就悄悄地走开了。
  晚上回到家以后,我再次反思这件事,总觉得有些不妥。我发现自己尊重了教师,但忽略了孩子。虽然教师和孩子之间事先有约定,但这个约定其实并不妥当,这样做不仅剥夺了孩子与同伴共同学习的机会,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第二天,我就与C老师就这件事进行了沟通。C老师说,“约定”是她“幼儿规则意识”研究课题中的一项内容,并且这项约定是事先和孩子商量过的,得到孩子认可的。我首先认可C老师这么做的动机,然后跟她具体分析这么做确实存在伤害孩子自尊,妨碍孩子自我意识、人格等健康发展的因素。从另一方面看,孩子的行为并非都是有意为之,光靠他自我反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后C老师也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有所不当,决定取消“约定”。
  “约定”虽然取消了,但问题没有最后解决。随后,我又找C老师讨论如何引导那些“不守常规”的孩子。我们都认为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以正面鼓励、引导为主。如,前述小男孩思维活跃,喜欢表达,在活动中,教师就要多采用小组讨论等形式给他创造表达的机会,这样他不会“乱讲话”。另外,从他喜欢的区域游戏入手,培养他安静、专心做事的习惯。
  一段时间以后,我再次与C老师进行了交流。问起小男孩的现状,C老师面带喜色地告诉我,小男孩在活动中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了,乱讲话的情况基本没有了。这时我看到那个小男孩正专心地玩游戏,我感到十分欣慰。
其他文献
在一次幼儿园全体保育员会议上,由于个别人言语不慎,使某些班的保育员和教师之间产生了误会,有教师来到我的办公室求证保育员说了些什么,并表示自己非常委屈,要求澄清事实。当时我没对那位教师多说什么,只是给予安慰,并答应她我会妥善处理的。事后我想,这类矛盾如果不解决或处理不好,就会不利于班组成员工作的配合;但如果以行政干预的方式去解决,未必能让教师心服口服,也许会加深误会,激化矛盾。那么,如何妥善解决问题